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159節 親兵隊
到了四月,終於慢慢平靜了,親戚上門的少了,官場上也慢慢歸於平靜,該升官的升官,該發財的發出,沒有升官發財的,歌舞升平依舊。

 楊潮的親兵隊人選也定下來了,從各個隊中抽調了一大批精乾的老兵,全都是見過血,但是卻對指揮沒什麽興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漢,稍微有頭腦的,楊潮更願意提拔那些人做軍官。

 跟趙康好好談了一番話,雖然舅舅讓楊潮很頭痛,但是楊潮發現不是趙康讓他爹去楊家說情的。

 楊潮跟趙康相處了這麽久,又是從小一起長大,知道這個表弟有時候還是很要強的。

 去年楊潮涼了他半年之久,但是這小子就是一聲沒吭,該練兵埋頭練兵,一句怨言都沒有。

 只是練兵的時候很了些,打傷了好幾個士兵,自己被打了好幾次軍棍,可依然我行我素,不是記吃不記打,而是太渴望立功了。

 但是八個把總中,總是王璞和許多男拿第一、第二,其他隊正幾乎都放棄要跟這兩人比一比了,唯獨趙康一直沒有放棄,雖然到最後他也沒能追上這兩個人的帶兵記錄,可是他手下的士兵各項技能,已經是僅次於許多男和王璞手下的兵了。

 楊潮本就是想磨一磨趙康的性子,讓他穩重些,並不求他有多大本事,之所以當初第一個找他,就是因為他是自己表弟,更不會背叛自己,因此遲早是要重用他的。

 磨了這麽長時間這小子也沒有消沉,不由讓楊潮感到滿意,本來楊潮還打算他撐不住的時候,安慰他一番,然後繼續磨呢,誰想他一直一聲不吭,舅舅來家裡的時候,也沒說過趙康抱怨過。只是對趙康是隊正,而王璞他們是旗總不滿意。

 “康兒,我的親兵隊還缺一個隊長,你來給我做親兵隊長吧。暫定為旗總銜!”

 趙康一聽頓時說不出話來,他憋了大半年的氣,努力練兵,憋著勁想找江匪,不就是為了升官嗎。現在升官了,反而有些不知所措,好像失去了力氣一般。

 但是他還是很高興的,立刻拜謝:“謝謝表,是大人提拔。”

 楊潮笑道:“沒人的時候叫表哥也無妨。”

 性子磨好了,楊潮就不用拘泥了。

 雖說利用親情籠絡手下也不好,但是相比別人用家丁代替士兵,楊潮做的已經很好了,畢竟也得兼顧一下明代的現實。

 所求不過是一個安心,都是希望戰場危難的時刻。不會被手下背叛,不會被出賣,不會被拋棄。

 “這裡有一份名單,你拿著名單去挑人。算了,你去找呂末,讓他跟你一起把這些兵挑出來!”

 楊潮說道。

 這份名單中,全都是去年跟江匪打過仗,見過血的,但是因為各項能力有限,楊潮不打算提拔他們當軍官。因此就當做精兵抽到自己親兵隊中。

 趙康拿過名單,上面的字他基本上不認識,聽到表哥略顯失望的口氣,突然趙康一咬牙。

 “表哥。今年我一定好好識字!”

 楊潮沒想到趙康有這種表態,愣了一下鼓勵道:“好,有骨氣!你只要識字了,我第一個提你,讓你做把總!”

 軍營中這些天依然在動工,施工的位置就是陳寬騰出來的幾間豬圈地方。這幾間屋子要修澡堂。

 早在去年楊潮就把修澡堂的要求告訴了工匠,還是那個給自己修營房,給自家蓋房子的匠頭。

 因為兩次合作楊潮對質量還算滿意,尤其是自家的宅子,工料都沒有打折扣,因此贏得了楊潮的信用,這次還是找到了他。

 只是匠頭沒有做過澡堂子,為此還在年前泡了一個月的甕堂。

 城南報恩寺附近有一間甕堂,是一間兩百多年的澡堂子,據說是朱元璋皇帝時候為修建城牆的勞工修建的。

 甕堂的浴池下埋一口大鐵鍋,人在鐵鍋下燒火,可以燒熱整池水。池上蓋房,屋頂為半圓形,猶如倒扣的大甕,池中熱氣上升,全部聚集在室內,可保溫度,蒸發到屋頂的水汽沿著屋頂牆壁流下,不會滴在人身上。

 這座浴室從明初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紀,設計十分合理,楊潮認為是借鑒了土耳其浴室結構,元代蒙古人在中亞、歐洲曾經俘虜過許多工匠,不敢說是不是那些工匠,將這種風格的技藝帶到中國的。

 楊潮跟匠頭指明要在軍營中建造一座甕堂,匠頭才不得不泡了多天澡,就是為了摸清甕堂結構。

 除了澡堂子,操場上也有小片施工。

 操場也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中間有一個大棚子。

 木板骨架,鑲嵌上了一片片的明瓦板。

 這些明瓦板依然用的是劉家作坊的。

 因為劉東家開價最便宜,因此楊潮樂得使用,當然劉東家可不是因為關系才便宜的,而是因為成本確實低。

 劉家作坊因為給楊潮做窗戶明瓦玻璃,因此做了不少大窗子那麽大的模具,製作平平的明瓦板十分容易,澆灌壓製就成了。

 因此他們敢開出一個低價。

 現在軍營中的大棚,用的就是金釵樓窗戶那麽大的明瓦板,明瓦板能鑲嵌在窗戶上,就能鑲嵌在大棚上。

 為了搭建這個棚子,楊潮投資了兩千兩銀子,而這不過建了一個一畝地大小的大棚而已。

 一畝地平鋪下來就得有兩千多張明瓦板,一張這樣的明瓦板劉東家開價一兩銀子,因此投資只要是明瓦板的價錢,至於木架子和木匠,總共不到十兩銀子。

 這個投資,讓李富惴惴不安,他總覺得無論如何都賺不回本錢。

 好在楊潮安慰過他,賠了算楊潮的,賺了大家兩兩分帳。

 就算這樣,李富依然很不踏實,雪都沒消的時候,他在自家屋子裡培育種苗,為此還燒了兩千多斤的炭火,花掉了近十兩銀子,花錢還是小事,他還因此差點中毒,頭痛了好幾天。

 但是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總算有些水芹、青菜育出了苗,定植到了大棚中。

 大概一兩個月後,就可以出菜,比其他菜農的菜能早個半個月到一個月,應該能賣一個好價錢。這年月天氣冷,冬季長,因此春天也未必能吃到新鮮的蔬菜,蔬菜大規模上市更是要到夏天了,因此吃膩了窖藏白菜、醃蘿卜的富人大概願意破費一下,提前打打牙祭,吃吃新鮮的蔬菜的。

 看著李富帶著家人,從河裡挑水,給菜苗澆水,小心看著有沒有生蟲,一如既往一樣。

 楊潮一點都沒有後悔留下他們家在這裡繼續種菜,不得不說每天看著李家把這塊地當祖宗一樣伺候著,讓楊潮動了一些惻隱之情,才沒有下狠心將他們家的地都收了,才願意在操場中央,留下一塊綠色。

 主動找到李富,告訴他等出菜了,自己願意包銷,而且價格以平常十倍的價格收購。

 一畝菜十畝糧,本來菜地收益就更高,楊潮願意翻十倍,那利潤就堪稱暴利了。

 以往一畝菜地能讓李富收入三五兩銀子, 翻十倍就是三五十兩了。

 李富算了下,這棚菜全部出售,大概能有五十兩銀子。

 相對兩千兩的投資,五十兩銀子確實不夠看,難怪大棚蔬菜要到二十一世紀才推廣,估計最主要原因是成本問題。

 五十兩銀子,出去人工等等,也有四十多兩,利潤是非常高的,無奈成本太高,種菜不劃算。

 但是種菜不劃算,種植其他的劃不劃算?比如瓜果,比如花卉!

 楊潮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李富表示他可以考慮一下,但是要試驗得秋季了,剛好趕上過年,畢竟過年時候,物價才是最好的。

 楊潮是經營青樓的,多少也懂一些行情,知道在最貴的時候,一枝花有時候能賣到一兩銀子去,一畝地種花,怎麽也種個幾百上千隻了,賣個好價錢,一年就收歸成本了,這樣一來,養花對成本的承受能力更高一些。xh118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