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14節 豪車
  楊潮必須造一輛馬車,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馬車。

  後世送車是很常見的,各種豪車送給當權的人,往往能收獲到百倍的回報。

  楊潮也打算造車,雖然不是後世的名車,但是也必須是豪車。

  而且是親手打造,純手工的豪車。

  楊潮自己不會造車,但是這難不倒他,有人會造。大明朝有造車的工匠,市面上有賣車的車馬行,但是市面上能買到的車,還拿不出手去。

  楊潮先去車馬行買了一輛普通的兩輪馬車,這車一匹馬就能拉動,是最普通的那種。其實還有一種四輪馬車,不過一般是用來拉貨的,用牛拉動。

  明代坐人的馬車,一般都是兩輪的,甚至皇帝也坐兩輪車。當然皇帝一般是坐轎子。

  楊潮買這輛馬車當然不是用來送史可法的,而是用來借鑒參考一下的。

  因為楊潮一點都不懂馬車的結構,所以這其實是一輛用來參考的樣車。

  楊潮告訴父親,有人請他幫忙做一輛車,願意出高價,讓父親幫忙找幾個匠戶。

  明代的匠戶,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的高手,其中不乏手藝最為精湛的木匠。

  第二天下午,楊勇就請來了兩個木匠,一個姓高,一個姓宋。

  姓高的木匠擅長雕梁畫棟,姓宋的木匠則是斫輪老手。給兩個木匠承諾每人十兩銀子,並且不超過一個月,他們都很滿意,同意一切都聽楊潮的。

  楊潮先是請兩個木匠將自己買來的馬車用了將近一天,拆解了下來。

  馬車拆下來後的結構,幾乎就是一個車板,兩個輪子,還有一個棚子。

  其中車板跟車軸是一體的,車輪則套在車軸上,並沒有單獨的懸掛系統。

  車棚子太簡陋,楊潮打算改成方形的轎子形狀。

  車底板也要改進,要跟車軸單獨分開。

  車軸和車輪也要進行改進。

  車軸上面要加裝減震系統,沒有好的減震系統,馬車走起來就會十分顛簸,很不舒服,所以明朝有錢人寧可做轎子,也不願意做速度更快的馬車。

  至於車輪,明朝的車輪是直接套在車軸上,沒有軸承在中間過渡。這樣的車輪不耐用,因為往往會磨斷車軸,因此根本不可能遠行,如果要走遠路,還得準備上好幾個車輪。

  楊潮經過一天的分析,覺得自己要改進的地方不少。

  車廂和車輪要做一個新的,楊潮效率很高,第二天就將設計尺寸給了宋木匠和高木匠。車廂外面要普通,但是裡面一定要用心,所以才請了高木匠這樣的懂得雕刻的木匠來。車輪也要按照自己想的,請宋木匠用最好的木料做一個新的,並且預留出軸承的位置。

  設計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軸承和減震,這些楊潮不打算請人,父親楊勇就是手藝最為精湛的鐵匠,不敢說南京城第一,但是絕對屬於第一流的。

  家傳了幾百年的手藝,其中不少是獨門技藝。

  當然讓父親跟自己一起做,而不請人做,倒不是楊潮舍不得錢,相比王瀟給的錢,這點請人的錢真的不算什麽。

  跟楊潮分手的時候,王瀟甚至提前預付了一百兩銀子,足夠做一輛馬車了。

  更承諾如果他送禮成功,還會給楊潮封一千兩銀子的謝禮。

  之所以要自己和父親親自做,是因為楊潮認為軸承和減震,將是這輛車最重要的部分,算是核心技術,他不打算被人知道。將來這輛車將因為軸承和減震,而成為獨一無二的馬車。

  車廂和車輪的工作,楊潮幫著進料後,交給兩個木匠,木匠在各自家裡去做。

  軸承和減震則要在楊家的鐵匠鋪裡製造出來。

  軸承的結構,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外圈內圈兩個圈,中間一圈滾珠罷了,這楊潮還是知道的。

  但是讓楊潮沒想到的是,製作軸承比想象中要難的多了,首先楊潮就發現,球形滾珠幾乎不可能做出來。

  手工鍛打一隻鋼珠,即便是手藝最精湛的鐵匠,也做不出來。

  最後思考了一夜後,楊潮隻能更改設計,用更容易製作的滾針來代替滾珠。

  滾針其實就是鐵質的圓形短棍罷了,雖然也不容易製作,但起碼比鋼珠容易多了,經過鍛打之後,在進行打磨就能做出來。

  軸承的內外圈是鑄造出來的,鑄鐵的承壓力足夠,父親可不懂鑄造,是找兵仗局的工匠做的。

  但是當兩個鑄鐵圈拿回來後,楊潮卻發現滾針無論如何都裝不進圈中。

  設計絕對沒有問題,鑄造也沒有問題,內外兩個圈之間的空間本來就是剛剛能夠容納滾針,但是設計中為了防止滾針掉落出來,邊緣是有九十度凸起的,因此入口是比裡邊的滾道要窄,比滾針的直徑更窄,理論上根本不可能安裝進去。

  這讓楊潮險些放棄使用軸承的設計,可是那天夜裡,突然自己心煩意亂,將軸承拿回家胡亂的仍在門外,第二天一早隨手拿起來,結果發現一下子就穿了進去。楊潮這時候才明白過來,這是熱脹冷縮的道理。

  因為在寒夜之中冷凍後,內外圈都內縮了,甚至滾針都縮小了直徑,所以穿了過去。

  滾針是穿了進去,但是新的問題接著就來了。

  內外圈在滑動之間,滾針竟然會碰到一起,無論灌多少油都無濟於事,兩根滾針扭在一起後,摩擦力非常大,很容易卡死軸承。

  楊潮這才想到後世的軸承中間還有一個結構,保持架,說起來就是一個個連在一起的套子,將滾珠、滾針隔開,讓滾珠和滾針老老實實在套子裡滾動。

  楊潮連忙更改設計,加裝了一個用鐵片打造的連軸套子,套在軸承之間,終於解決了所有軸承的難題。

  此時不由心驚,一個小小的設計竟然如此困難,據說古代很早就有軸承了,是用木頭做的。

  楊潮覺得,以自己這樣的方法來做軸承,恐怕自己能做出來,用得起的人也不多。

  難怪古人不發明軸承呢,不是因為做不出來,而是因為沒有市場。

  軸承之後是減震,減震的關鍵是彈簧,此時西方國家已經出現了螺旋彈簧,雖然還沒有工業化,但已經應用到了馬車上面。

  不過中國的馬車很不發達,彈簧或許有人做出來了,但是並沒有推廣開來,楊潮在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隻能自己來做。

  這點上楊潮覺得難不住父親,先打出通體渾圓的精鐵棒,手指粗細即可。

  接著楊潮在一根粗鐵棍上劃出了一圈螺旋線,讓父親按照自己的刻線,將精鐵棍繞成螺旋結構。

  這樣的工作隻用了不到三天就做完了。

  楊潮沒有貿然安裝,而是開始試驗,試驗的結果並不好,彈簧的彈性不好。

  隻能重新做,讓父親多次鍛打後,做出來的彈簧,才總算複合了楊潮的要求,這種鐵其實已經是百煉鋼了,性能自然不錯。不過這種彈簧製作一個就得四五天,最後用了二十天,才做出了四隻。

  兩個木匠也將車輪和車廂做好了。

  宋木匠的車輪要比車廂做好的早,他順帶著已經做好了馬車底板。

  不過這馬車底板上沒有安裝車軸,讓宋木匠很奇怪,明代的車軸都是套在底板上的。

  接著楊潮讓他做了一根很粗的車軸,幾乎就是用整根原木劈成方形,足足有四寸厚。

  車底板上也有加厚到三寸的一塊木板,與車底板卯榫在一起,位置上正好是要按照車軸的位置。

  宋木匠的車輪因為早就有了尺寸,此時裝上楊潮的軸承不難,軸承內圈再套進去車軸後,簡直看不出來跟其他馬車有什麽不同。

  但是轉動起來卻極為輕巧,加了油的軸承轉動間有作用嘎嘎的輕響聲。

  車軸跟車廂的鏈接也是很精巧的。楊潮設計的彈簧中間套上一根鐵棍,鐵棍一頭直接打進車軸中,然後裝上彈簧,另一頭則是活動的,插入在車架上打好的圓孔。因為中間有彈簧,一端固定死,一端是活動的,所以馬車震動可以有個緩衝,才能起到減震的作用。

  不過出於安全考慮,楊潮還用麻繩,將車軸和車底板上面的那根加強板困綁在一起,並且纏了許多道,幾根彈簧附近更是密集,竟然將彈簧都給隱藏了起來。

  車安裝好後,楊潮坐著感受了一下。

  四根彈簧的效果很好,馬車走起來雖然還有些搖晃,可是一點都不顛簸了。而且運動起來很輕松,一個人就能拉著走,那麽一匹馬就更沒問題了。

  隻是看著車廂,楊潮總覺得還缺點什麽。

  一更求票,求收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