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269節 畫卷
新江口一帶,從八月開始,進入了大建設時期。 【最新章節訪問:{比奇中文網www.biqi.me}】

 沿著長江,有兩百來個民夫整日忙碌的挖溝,深溝慢慢從南向北延伸,夠深一丈多,底下填卵石、石灰、細土等物夯實,將來面才會加填條石,最終會壘起長長的堤壩。

 楊潮自己是學建築的,因此對工程質量控制有自己的一套,檢查驗收極為嚴格。

 當民夫將卵石、石灰、細土等物混合在一起,在深深的溝裡夯實後,楊潮會親自拿著鐵釺扎眼,凡是太過疏松的一律返工,同時還會威脅匠頭白磊要扣他工程款。

 搞得白磊這個工部精通水利修建的大匠頭,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蹲守在工地,親眼盯著民夫們打夯,然後自己親自一個個眼戳過去,知道自己認為夠硬實了,才會請楊潮看過,生怕一個不小心,工程款被楊潮扣光了,他會賠的老底都掉光。

 結果工程質量是大大提升,雖然影響了些許進度,但是楊潮依然毫不動搖。

 除了這些緊張挖溝的民夫外,在被深溝包圍起來的荒地,也有一個個農民正在燒掉荒草,平整土地,然後翻耕,最後撒著種子。

 這些農民,卻不是楊潮雇來的,而是軍營一些士兵的家屬。

 事情得從兩個多月前說起。

 那時候楊潮跟一群左右千總部的層軍官談判失敗,這些人都拒絕了用沒有地契的荒地,換取他們頭管制的提議。

 然後楊潮是打算自己雇人開荒的,等到地裡收獲穩定了,他不相信這些軍官不動心。

 但是突然黃鳳府悄悄的告訴楊潮,自己的士兵有不少人都想開荒,而且出現了一些怨言,說黃衝那樣的水營老軍官可以佔據荒地,他們這些出生入死的士兵卻不能夠耕種,說楊潮偏心。

 對此楊潮很是認真對待了一番,結果按照調查才知道。散播這些言論的,其實不是營的士兵,而是那些因為不肯去海州,回來後被楊潮拒絕再次入營的那些兵痞。

 這些人跟楊潮現在營的士兵都是鄉親。他們在楊潮走後,可以說是廢了不小的力氣,將新江口一帶的千畝荒田開了出來,結果楊潮一回來,都給收走了。而且轉交給了黃衝一家耕種,因此這些人滿口怨言,但是都是平頭百姓,根本不敢跟楊潮抗衡,所以不斷的向他們的鄉親士兵灌輸楊潮偏心的謠言。

 雖然證明是謠言,但是楊潮還是很心,自己這些一起流過血的士兵,是楊潮手裡最大的依仗。

 於是立刻針對性的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立刻在已經算得豐厚的軍餉,又提高了不少。

 一個普通士兵。楊潮現在給一兩銀子,但是僅限於這些一起打過仗的士兵,新兵暫且不算。

 同時楊潮經過深思熟慮,增添了一些新的軍事制度,那是士兵分級制度。

 將士兵分為一二三等,現在這一批過陣的士兵,統統成為三等兵,新兵則稱為列兵。

 一個列兵的軍餉定為五錢銀子,三等兵已經是一兩,二等兵則是一兩五錢。一等兵為二兩。

 伍長軍餉與一等兵等同為二兩銀子,隊正為三兩銀子,旗總五兩,百總十兩。把總則是三十兩。

 一個把總一年能拿將近四百兩銀子,這種軍餉是其他軍那些克扣軍餉的軍官都拿不到。

 但是百總、把總畢竟數量較少,反而是一等兵能拿二兩銀子,在軍引起的反響更為強烈一些。

 一個月二兩,一年是二十四兩,誰都會算這個帳。哪怕他們每人都曾經領到了兩百兩的賞銀,可是依然覺得,這個軍餉實在是太豐厚了。

 要知道那些挖溝的苦力,一個月還掙不到一兩銀子呢。

 不過這點軍餉對楊潮來說卻算不得什麽負擔,要知道楊潮現在還不到五百二等兵,一個月不到六百兩銀子,一百個伍長是二百兩銀子,五十個隊正是一百五十兩銀子,不到二十個旗總不到一百兩,百總、把總加起來,也是三五百兩而已。

 總數加起來還不到兩千兩銀子,光是理順後的航運護航費,每個月能給楊潮帶來兩萬兩銀子。

 不過等楊潮擴軍後,可能軍費會翻番了,因為現在這些士兵,很多都會成為伍長甚至隊正。

 至於那些新兵,暫時還享受不到這樣好的待遇。

 因為楊潮規定,三等兵為過陣的老兵,二等兵為見過血的精兵,一等兵不但要過陣見過血,而且各項軍事技能都要名列前茅,平均下來,每一個隊,一等兵不會超過兩人,楊潮的一等兵幾乎相當於滿清的巴雅喇了。

 因此即便將來楊潮軍隊規模擴大到三千人,軍餉支出也不會漲太大的幅度。

 按照這個條件,暫時只有跟楊潮去海州的士兵,是二等兵,一等兵則要經過武藝考校定出來。

 提高軍餉自然受到大家的歡迎,可是楊潮後面的手段,更是將這些士兵牢牢跟水營綁在一起。

 那是允許每一個士兵的家屬,來新江口開荒。

 楊潮規定,每一個兵,都可以讓他們的家屬在新江口開墾五十畝荒地,軍官和士兵平等份額。

 楊潮手下五百來個人,哪怕每人分出去五十畝,也才兩萬多畝,相長江沿岸這一片五六萬畝的荒地來說,還不到一半。

 而且楊潮還做出規定,這些開荒的土地,只要士兵還在自己手裡當兵,那麽允許他們的家人永遠耕種下去。

 同時楊潮還沒有忘記那些跟隨自己戰死的士兵,雖然戰後楊潮不但如數給了這些家屬撫恤,而且這些士兵生前該拿的賞錢,也是一分不少都給了他們的家屬,最後每個烈士家屬,連賞銀帶撫恤,都拿到了三百兩銀子。

 但是楊潮依然讓人給那些家屬傳話,告訴他們每家可以來新江口這裡開荒一百畝土地,只要楊潮在一天他們可以種一天,這一百家又分出去一萬畝荒田,但是荒田依然還有兩萬多畝。

 這兩萬多畝荒田,楊潮所幸雇傭這些開荒的佃戶,幫忙都撒草籽,他還有幾千匹馬需要草料喂養呢。

 政策搬下去後,很快收到了熱烈的歡迎,只見一個個扶老攜幼的軍戶們,從他們的衛所,拖家帶口的搬來水營外面,打起窩棚,然後熱火朝天的幹了起來。

 雖然這些人不少人家都得到了兩三百兩的銀子,發了一筆小財,可是他們依然沒有土地,衛所的土地早在一百年前被世襲的百戶千戶們瓜分完了,算他們給錢也未必能買到,而且買到後還牽扯到一個如何在以勢壓人的世襲武官面前守住土地的問題。

 因此這些人即便有了錢,還得給衛所軍官種田,或者坐吃山空,至於用那些錢做生意,倒是很少有人選擇,一個個大字不識一個,讓他們去做生意,確實有些為難他們了。

 結果楊潮的開荒政策一下,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的,所有人都來了,土地,期盼了幾百年的土地,他們終於可以給自己種了,雖然沒有地契,可是衛所裡的土地還都是軍田,又哪裡有什麽地契。

 反正只要楊潮在,他們的地可以種下去,而且楊潮說了,不會收他們一分錢的租子,這麽好的事在哪裡去找,可不跟自己家的地一樣嗎。

 其實他們很快發現,這自己的土地更好,因為不但楊潮不收租子,軍田還不用交稅,還沒人想到要找楊潮來收稅,史可法暫時沒想到,也不打算收,其他人是想收,也得掂量掂量會不會惹楊潮不高興,起碼江寧知縣不敢這麽做。

 於是楊潮親眼看見,在原本的一大片荒野,一個個窩棚出現了,相熟的軍戶們還習慣的將自家的窩棚聚集在一起,然後一個個村子形成了。

 在荒野極短的時間裡形成一個個村子,在楊潮的眼,如同一張空白的畫布畫出了美麗的畫卷,而且這畫的圖案更加鮮活,更加充滿生機,因為畫卷的房子永遠是那麽一層不變,可是每到午後,新江口這裡的窩棚,總能看到渺渺的炊煙。

 不得不說楊潮這種化程度較高的家夥, 有時候還是有點小資情調的,新江口這裡的風景正好觸動了他心的熱情,竟然在荒野外一連蹲守了幾十天,拿著木炭眉筆每天畫素描,打算當條件具備的時候,通通化成油畫,而且心還很篤定,肯定都會是名畫。

 隨著新江口一座座村子的形成,楊潮積累的素描素材也越來越多。

 而且楊潮還動手在這自然形成的畫卷隨時添加自己想到的東西。

 他看到一群群活潑的孩童在荒地戲耍,頓時想到了該建一個學校,於是立刻找了幾個書生,辦起了水營學堂,免費給這些孩童都發了書,讓書生們教授他們讀書寫字。

 這又贏得了士兵們的一片感激。

 一連在開荒的農田素描了幾個月,沉浸在藝術的楊潮幾乎忘卻了俗事,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能推推,一切宴請一概不去,既不巴結官,也不接受其他人的巴結。

 但是終於遇到了不能推開的事情,母親趙蘭要去靈谷寺還願,派人來喊楊潮陪著去。.易.看.小.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