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明末當軍閥》第270節 夫人政治
楊家的馬車一大早就出了南京城,一直往東,越過了孝陵衛,才到了鍾山南坡處的靈谷寺。

 靈谷寺距離孝陵大概六裡,雖然一路大半山地,但道路卻還不錯。

 因為這裡原本就是佛教福地,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江南極為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個虛數,真實數字遠高於這個數,僅僅鍾山這一帶就有七十座寺院。

 靈谷寺原名開善寺,原在鍾山南玩珠峰前,梁武帝蕭衍葬寶志法師於此,建有關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時改稱寶公院。南唐時為開善道場。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寺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初稱為“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原寺塔距宮闕太近,同時準備建明孝陵,於是將蔣山寺、宋林寺、竹園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遷於今址,並賜額“第一禪林”,稱為“靈谷寺”。

 所以靈谷寺原本並不在現在的位置,靈谷寺原本也不是一座寺廟,是因為明初朱元璋要修建孝陵,看重了靈谷寺所在的位置,於是將其圈佔為皇家園林同時修建孝陵,然後動用軍兵將靈谷寺在現在的位置修建而成。

 靈谷寺中有一個萬工池,據說就是動用了上萬士兵挖掘出來的。

 雖然佔用了古寺地面,並將附近的蔣山寺、宋林寺、竹園寺、志公塔、宋熙寺等寺廟都搬遷到了靈谷寺這裡,但是朱元璋也不得不顧佛教的影響,因此修建靈谷寺不惜工本,大量動用了軍隊,所以連道路都修建的相當不錯,加上後來無數的善男信女捐資修繕。道路條件才一直不錯。

 楊潮和母親、妹妹,因此可以一直坐著馬車到達寺廟下面的山道前。

 山道石階往上攀爬,兩邊松柏掩映。一片古風古韻。

 爬上半山坡的靈谷寺山門前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午。

 靈谷寺大門是一座三拱門的門廳。上覆綠色琉璃瓦,兩側是紅牆。中門上題“靈谷勝境”,兩側偏門各書“松聲”、“泉濤”。大門正南有一個長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就是萬工池。

 不過母親趙蘭領著楊潮和楊月,以及車夫一行人,卻停在了山門前,並不進去。

 楊潮不知何故,不多會。山下又有一群人在慢慢爬山,前呼後擁,好不氣派。

 當這些人走進了,楊潮才知道,母親正是在等這些人。

 因為這些人是兵部尚書府的人。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陪同他母親也來靈谷寺還願。

 楊潮還在發愣,趙蘭已經迎了上去。

 楊潮看到母親的樣子,頗為好奇,因為她走路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過去的母親是是風風火火,一派幹練的主婦氣勢。現在則一步三搖,小步頻頻,讓楊潮感覺到扭扭捏捏的樣子。

 顯然母親在刻意模仿管家婦人的姿態。

 楊潮這段時間對家裡關心的有些少。還不知道母親自從得到了二品誥命夫人的頭銜後,就一直對禮儀問題十分講究,經常特意去拜會一些官家命婦,偷偷學著那些婦人的坐臥行止。

 “命婦趙蘭,見過史老夫人!”

 母親過去給被史可法攙扶著的史夫人行了一禮。

 史老夫人笑著扶起趙蘭。

 兩人說了幾句家常話,然後趙蘭才朝後面喊了聲:“潮兒,你還不過來拜見史大人。”

 楊潮還因為母親的行為在發愣,這才察覺到,史可法也來了。史可法可是自己的上司。

 於是過來躬身拜見:“見過史大人!”

 史可法點點頭。

 都是便服,用不著行大禮。

 “楊將軍也來靈谷寺了啊。”

 史可法隨口說了一句。

 楊潮回道:“陪家母來還願。”

 楊潮被圍海州之後。母親在南京附近幾十家寺院都許過願,後來一一還願。聽說光是進獻的香火錢就超過了一萬兩,不得不說當時母親急了,什麽海口都敢跟佛菩薩開。

 靈谷寺是距離最遠的一座寺院,也是最後一個來還願的,母親死活硬要楊潮一起來跟著給菩薩磕頭。

 史可法笑道:“巧了,本官也陪家母來還願。”

 楊潮笑著點點頭,但是去感覺這似乎不是巧合,而是母親有意為之。

 不由得多看了母親幾眼,母親什麽時候有了這種心眼,竟然懂得幫自己製造跟史可法接近的機會。

 但是楊潮不認為這有必要,以自己跟史可法的關系,已經用不著套近乎了,要求見史可法,幾乎不會被拒絕,但是史可法會不會幫自己辦事,那就看是什麽事情了,無傷大雅的無所謂,要是事關朝廷厲害,史可法往往是不會徇私的,這點上他跟熊明遇完全不同。

 但是母親一番好意,楊潮也不好拒絕,只能跟著,一起進了寺廟。

 靈谷寺因為是幾座寺院合並,朱元璋也不惜工本,因此這所寺院極為宏偉,佔地五百多畝,進了山門還要走五裡路才能見到連片的建築。每天寺僧都是騎著馬關山門的。

 進了山門,是一條通幽松徑,兩側松蔭夾道,蒼翠如沐,這條松徑長就是五裡,還有一個有名的名稱“靈谷深松”,是雅士中有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過了這片松徑,才真正看到靈谷寺的建築,金剛殿、天王殿、無量殿、五方殿、*堂、律堂、寶公塔等連成一體極其恢弘,東北還有大寶法王殿,殿內包含九十九間房屋。

 史老夫人是真正的信徒,一間一間佛殿走過去,進香禮佛。

 趙蘭不過是一個投機分子,臨時抱佛腳,是因為楊潮被圍,才向別人打聽哪裡的神仙靈驗,才去一一許願,但是這次她也顯得十分虔誠。陪著史老夫人一一進香。

 楊潮是不信這些的,史可法信仰的是儒教,因此兩人一直有些意興闌珊。

 直到無量殿。楊潮才突然來了些興趣。

 不是因為這裡供奉的是地位崇高的無量壽佛,而是這座佛殿本身。

 無量殿。通假無梁殿,這是一座沒有房梁的建築。

 這座大殿長十六丈,寬七丈,縱深十二丈,外部飛簷挑角用鬥拱支撐屋簷,是中國式宮殿結構,裡面卻用大型長方磚砌成拱圓殿頂,不用房梁。號稱無梁殿。

 無梁殿正背二面都有三拱門,左右各置拱形窗,殿基是堅實的台座,有歇山頂,外形仿木結構。

 很顯然這是西方式拱券結構,和中國式宮殿形式的一種結合。

 楊潮本就是學建築的,而且碩士專攻的正是古典建築,對西方的宮殿和教堂拱券結構十分熟悉,同時對中國古建築也有了解,突然楊潮好像從哪裡聽過無量殿的名字。

 但是已經忘記了。此時正好有機會裡裡外外的參觀了一遍無量殿。

 一般認為,中國是沒有西方式的拱券結構建築的,中國傳統建築是磚木結構。西方古典建築包括什麽巴洛克、洛可可等,都是磚石拱券結構,造成一個結果就是,木質的中國建築甚少有上千年的古跡完整保存,而西方這樣的建築比比皆是。

 其實中國也是有西方建築樣式的,要知道元朝時期的蒙古人可是打遍東西方,而且擁有到處搜捕工匠的傳統,因此大量的西方工匠流落中國一點都不奇怪,這座明初修建的無量殿。顯然是一個精通西方建築的工匠修建。

 只是無量殿跟西方的建築還有不同。

 拱券結構,簡單來說。就如同拱橋,將重量通過弧度向兩側分散。這就造成一個問題,最外牆的重量如何承擔?橋梁還好說,有河岸來承擔,但是房子卻不可能有河岸保護。

 西方人發明出一種扶壁來分擔主牆壓力。

 而無量殿的兩側牆壁,則采用了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加厚牆體,牆體厚度達到一丈多。

 過厚的牆體,就影響了有效空間。

 當然無量殿作為一種中西結合的建築樣式,依然保持了大跨度的西方建築特點,殿內以東西橫向並列三個通長拱券構成,中券跨徑接近四丈,高近五丈,前後兩券的跨度接近兩丈,高兩丈多,顯然比秦淮河邊那些磚木結構的河房跨度要大多了,但是還比不上西方的教堂跨度。

 另外,無量殿跟西方另一個不同是,西方主要是用石材,磚塊為輔助,而無量殿大量使用了明代技藝純熟的大型城磚,石材反而成了輔料,顯然這跟大明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製磚工藝有關。

 楊潮很篤定,無量殿的建築技藝來自西方,同時結合了東方的傳統工藝和審美,但是卻跟西方後來的建築工藝有所區別,顯然這是在西方扶壁工藝大量采用前引入的技術,可以判定是元代引進的建築藝術,然後很快東西方再次因為蒙古帝國的分裂而與西方割裂。

 之後西方扶壁技藝飛速發展,而中國則繼續走著自己的磚木宮殿樣式。

 “楊將軍,對無量殿也感興趣?”

 楊潮一點一點的欣賞這種古代東西合璧的建築藝術,突然史可法竟然轉了過來。

 楊潮笑道:“略懂一二,末將心想,這無梁殿不用一木、一釘,倒是省了材料了。”

 史可法笑道:“非也非也,這座無梁殿,沒有十年是建不成的,人工可就貴多了。”

 史可法竟然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一下為什麽中國沒有形成西方那種結構複雜的石質建築的原因。

 這讓楊潮頗有所悟,西方的一些教堂,動輒修建幾十年甚至數百年,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

 不過史可法確實沒有興趣跟楊潮討論建築的,他也不懂這個,也完全不感興趣。

 他來借故跟楊潮說話其實另有目的:“楊將軍得空, 跟本官一聚如何?”

 原來是請自己聚會的,楊潮自然不會拒絕:“大人得空,盡管來招即可。”

 史可法點點頭,似乎頗有一番憂慮,點點頭:“那就今夜,就去你的金釵樓!”

 金釵樓,在南京聲名遠播,就連揚州、蘇州、杭州一帶的客商來南京,往往也要在金釵樓走一趟,否則就會被視作憾事,但是史可法卻從來沒有去過金釵樓,這次邀請楊潮,還定在金釵樓,讓楊潮感覺史可法在向自己示好,心中不由尋思,是不是史可法有什麽事情需要自己幫忙?

 但是楊潮依然點頭答應下來。

 在靈谷寺帶了一整天,太陽西斜的時候,史老夫人和趙蘭才禮佛完畢,一行人各自坐上馬車,回到南京城。

 送母親到門口,楊潮就要去金釵樓,母親臨別前卻若有所指的對楊潮說道:“那個小宛姑娘不錯,納妾的話,娘不反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