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三國志》第六十三章 曹丕政治
  曹丕在稱王之後就已經開始施行九品中正製,並且限制宦官,在他稱帝後,設立五都,遷都洛陽,並且下令尊崇孔子,限制後族。  【魏王政治】

  曹丕在成為魏王后,吸取了漢末宦官之亂的教訓,開始限制宦官權力,他下令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並且在陳群的勸說下,開始施行九品中正製。

  延康元年(220)七月六日,魏王曹丕下令說:“黃帝軒轅特設明台議政,堯帝放勳築室於道,聽取民言,都是為了廣征民意。文武百官,務必要盡到規諫的職責;出征將帥要陳述兵法;朝中大臣要深明治國之道,州牧郡守述說政事,縉紳考核六藝;我要兼聽眾人的意見。”

  同年七月二十日,魏王曹丕在家鄉譙縣城東設宴,犒賞六軍和譙縣的父老鄉親。十月一日,魏王下令說:“眾將征戰討伐,士卒死亡還有沒有收殮的,我倍感哀痛;特此通告各郡國供給小棺材收殮,送到亡者家中,官府為他們祭祀。”

  【限制後族】

  曹丕稱帝後意欲追封自己母親卞太后的父母,尚書陳群得知後奏道:“陛下以聖德應運受命,創業革製,應當永為後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獻,從無婦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禮典,婦因夫爵。嬴秦違於古法,而劉漢則沿承古例,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

  曹丕大悟,便道:“此議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著詔下藏之於台閣,使其永為後式。”

  另據《華嶠譜敘》記載,在曹丕受禪時,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獨華歆因為以神色不合觸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並無進爵。曹丕久不能釋懷,便問陳群道:“我應天受禪,諸侯群後,無不人人喜悅,其形盡現於聲色,惟獨相國(指華歆)和你臉有不豫,這是為了甚麽呢?”陳群便離席長跪道:“臣與相國曾為漢朝之臣,內心雖為陛下感到喜悅,但在義理上,臣等的神色實應畏懼、甚至憎恨陛下才對。”曹丕聽後大悅,方知其意。

  後曹丕下詔說:“婦人參政,是動~亂的根源。從今以後,群臣有事不得對太后奏說,外戚不能在朝中擔任重將權臣,也不能無功而被封王封侯;把這條法令傳給後世,如果有人違背了,天下共誅之。”

  【設立五都】

  曹丕稱帝後,改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並且從許昌遷都洛陽。長安自古以來就是重鎮,而譙縣是曹氏故裡,鄴城是原來魏國的國都,許昌是東漢最後的一座都城,洛陽則是東漢舊都。

  在東漢漢光武建武元年(25),劉秀定都洛陽,並改洛陽為雒陽,所以在東漢時期,不少文獻資料都將洛陽記載為雒陽。

  黃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並且恢復雒陽為洛陽。

  據《魏略》記載:詔以漢火行也,火忌水,故“洛”去“水”而加“佳”。魏於行次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

  許昌在東漢末年被稱為許縣,遷都後被稱為許都,許昌之名還是來源於魏文帝曹丕,當時“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尊崇孔子】

  魏文帝頒布詔令:“從前孔子有聖人的才能、帝王的本領,卻身處衰微的周朝末年,沒有接受天命的運數,隻得在魯衛兩國、洙泗二水一帶,以仁德教導人們;雖每日奔波忙碌,但委屈自己以保存古代聖王的思想,

抑損自己以拯救眾生。當時天子和諸侯王最終沒有重用他,他隻得隱居,考證了黃帝、唐、虞、夏、殷五個朝代的禮製,撰寫遠古帝王的紀事,根據魯史而寫成《春秋》,參照太師的音樂而訂正雅》、《頌》,千百年來,人們把他的著作視為經典,他可以稱得上萬世師表啊!如今天下大亂,禮儀荒弛,昔日的廟宇,都因長久不修而毀壞,對孔氏家族的封爵也廢止了,他的故鄉闕裡再也聽不到講禮頌詩的聲音,四時看不到祭拜的情形,這難道是那些要崇尚禮德、獎勵功業、功德不朽的百代帝王要祭祀的人的樣子嗎?特封議郎孔羨為宗聖侯,享食邑百戶,侍奉孔子的祀廟。”  詔令魯郡把舊時的廟宇重新修建,置一百戶官兵守衛,又在外圍建造許多房屋,讓志學之士匯聚於此。

  【選定壽陵】

  黃初三年(222)十月三日,曹丕選定首陽山東側為壽陵,發布關於喪葬的規定:“按禮製,國君登基以後,就應該製做內棺,以示活著的時候不忘記死亡。遠古堯葬在谷林,周圍都是茂密的樹木,禹葬在會稽,農夫安心地耕種,因為葬在山林中,與山林融為一體。我不采用聚土造墳、植樹為記的做法,因為它不是上古之製。壽陵與山成為一體,沒有必要造墳植樹,也不要建立寢殿,修築園邑,修設神道。葬,就是藏,就是想讓別人看不見。

  我所以在這不長莊稼的地方建造陵墓,是為了使後代人找不到我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銀、銅、鐵等作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這樣才合乎古代殉葬用塗彩的泥車、茅草扎成的人馬的規定。只須棺木漆刷三遍,口中不必含有珠玉,也不用穿著珍珠做的服裝,放在玉製的匣子中,因為這些都是不明智之人做的事。

  季孫用美玉喪殮,孔子加以勸阻。宋公被厚葬,有識之士都說華元、樂莒沒有做到臣子的職責,漢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為霸陵中沒有什麽貴重東西讓人貪圖;光武帝墳被發掘,是因為原陵造墓種樹的緣故。所以霸陵能完整保全,功在張釋之;原陵被盜毀,罪歸於明帝。大凡忠臣孝子,都該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釋之的話,以華元、樂莒、明帝為前車之鑒,心中常常存著一個使君主親人安定、魂靈萬載不受危害的想法,這就是賢聖之人的忠和孝了。

  漢代的陵墓沒有不被人挖掘的,禍害的根源就在於厚葬和造陵種樹。皇后及貴人以下的嬪妃,凡是不和國王埋在一起的,死後都葬在澗西,先前已經說明在何處了。如果誰違背了這條詔令,擅自變更,我在地下就會被戮屍,戮而重戮,死而複死。為臣者輕視已死去的君王、父親,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設死者有靈,將不會保佑你。特令將這條詔令收藏在宗廟之中,另抄錄副本存在尚書、秘書、三府之中。”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