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前線,第44步兵師的陣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德軍士兵正在整理自己的行李,他們接到命令,全軍撤退到第聶伯河以西地區進行防禦。
盡管他們現在位置,已經距離哈爾科夫只有數十公裡遠了,可是他們依舊忠實的執行著上面的命令,趕在對面的蘇聯部隊反擊之前,離開這片危險的陣地。
“動作快點!動作要快!”一名德軍軍官站在汽車上,看著自己忙碌的手下們正在搬運著各種軍火。德軍的步兵部隊機械化程度並沒有裝甲部隊那麽高,多數情況下還是要靠人力來解決問題。
比如說現在,44步兵師的步兵們正在幫助師屬炮兵搬運大口徑炮彈。這些榴彈炮是從法國運來的,雖然現在看來確實有些過時了,不過這些大炮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德軍現階段缺少大口徑火炮的尷尬局面。
德軍現在很多炮兵都在使用其他國家的大炮,有法國的榴彈炮,荷蘭還有比利時的榴彈炮,這些大炮將德國炮兵的後勤運輸搞得亂七八糟,不過卻不得不用。
現在的德國步兵日子並不如想象的那麽好過,這些士兵跟在裝甲部隊的後面,每天只有枯燥的趕路,還要負責運輸很多其他的軍用物資。
“把那些帳篷堆在馬車上!對,堆上去!用繩子固定好,別半路掉下來!”一名輜重營的連長正在讓士兵把扎營用的帳篷放在馬車上。對於步兵來說,汽車那種裝備還是過於奢侈了,只有師裡面的主力機械化團,才有一部分裝備上了汽車。
大部分部隊還在使用戰馬這種原始的裝備,甚至有些部隊還有驢子,依靠這些牲畜拉車,完成了德國部隊大部分的物資末端運輸。不要小看這些馬車騾車,它們可以說是德國運輸部隊最可靠的“奔馳汽車”了。
德國坦克風馳電掣,一路廝殺向前。後面的道路上,德軍步兵只能用自己的雙腿不停的追趕、追趕,這些士兵背著步槍,穿著馬靴踩在泥濘的土地上。他們要讓出道路來給汽車,所以多數情況下他們都只能在公路兩旁蹣跚前行。
不像裝甲部隊可以把輜重堆放在車上,他們的輜重大部分要靠自己背著。有雨衣、工兵鏟、防毒面具、彈藥還有換洗的襪子內衣。在廣袤的平原上帶著一堆破爛趕路絕對不是一個輕松的活計,所以更多的士兵習慣丟棄掉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來減輕自己的負重。
為了節約這些浪費,部隊隻好用馬車跟士兵一起前行,一個連配備一輛馬車,來裝帳篷還有工兵鏟等物資。後來這種辦法開始逐漸普及,於是步兵的每一輛馬車還要給所屬部隊的炮兵部隊幫忙運輸幾發炮彈,也算是彌補混亂的炮彈型號給後勤補給帶來的災難。
“真他x的亂來,上面一個命令,我們就撤退了?”一名老兵背著g43步槍叼著香煙咒罵著:“辛辛苦苦走到這個位置用了多久,這幫貴族老爺們隨口一說,我們就要走上好幾天的路。”
另一名年輕的士兵一邊笑著把機槍用的彈藥箱堆放上身邊的馬車,一邊點頭:“可不是麽,我們走了十天才到了這裡,又在這裡挖戰壕挖了好幾天,結果一個命令,我們再走回前幾天出發的地方,真是沒事兒閑的。”
隨著命令,長長的步兵隊伍就開始出發了。幾輛卡車轟隆隆開過土質的公路,卷起了漫天的塵土,在德國士兵謾罵聲中,開向了遠方公路的盡頭。更多的步兵散落在公路兩旁,三五成群的向來的方向走去。
有的士兵坐在馬車的周圍,因為幾天的交戰,他們軍火物資已經消耗了不少,所以有空余的馬車,被當做運送傷兵的工具。當然,有些臉皮厚的士兵也擠上去,抱著好多支步槍笑著看著周圍士兵趕路。
周圍的士兵把武器都放在了車上,所以空著兩手。不過他們還是背著重重的行囊,艱難的在道路兩旁趕路。對於他們來說,這場戰爭似乎和戰鬥沒有什麽太大的關系,除了趕路,他們就只有趕路。
“44師正在撤退,他們是最靠近哈爾科夫的部隊了,蘇聯部隊沒有追擊,他們似乎沒有料到我們的部隊會在這個時候後撤。”參謀拿著前線的文件交給了古德裡安,他的部隊正在從哈爾科夫附近後撤,讓出了很多已經佔領的烏克蘭地區。
根據總參謀部的作戰部署要求,他的g集團軍必須把伸出去的觸手收回來,在第聶伯河沿岸部署防禦陣地,縮短防禦正面。雖然這樣一個決定差不多讓出了三分之一個烏克蘭地區,不過卻可以穩健的沿河部署兵力,節約有限的兵力。
“白俄羅斯境內的我軍部隊也在收縮,讓出了明斯克附近的陣地,蘇聯部隊同樣沒有追擊,在波蘭的防禦反擊已經把蘇聯人打沒了脾氣,短期內他們是不敢主動發起反擊了。”古德裡安點了點頭,他完全有理由相信,蘇聯部隊短期內不會進行反擊作戰。
任何一個將領在短期內都不可能背負著200多萬士兵的損失,在敵人主動後退的時候發起反擊——萬一是另一個德軍布置的陷阱,蘇聯就徹底萬劫不複了。德軍需要時間恢復他們的元氣,顯然蘇聯人同樣需要時間來彌補戰爭對他們造成的創傷。
德軍在波蘭境內布置的大范圍彈性防禦陣地,以及後期采取的預先設伏反擊的方式給蘇聯的將領們留下了太多的噩夢,很多蘇聯士兵想起從波蘭東部一路潰退數百公裡這麽一個慘痛的過程,都感覺到自己的不寒而栗。德軍裝甲部隊出其不意的掩殺一直到合圍基輔都堪稱經典的防禦反擊戰術,這個過程簡直可以直接拿來寫進軍事教科書裡。
整個東線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德軍士兵以11萬人陣亡,28萬人受傷的代價,擊斃了蘇聯士兵70萬人,同時俘虜了150萬人,差不多佔蘇聯西部部署軍隊的一半。這個輝煌的戰果鼓舞了德*方,一些將領甚至開始私下裡議論,覺得元首對蘇聯的戰爭策略過於保守,德國完全有能力在冬季來臨之前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
這個聲音被元首有意的忽視了,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導方針一直采用著曼斯泰因擬定的《新巴巴羅薩》計劃,毫不理會有關大規模入侵蘇聯的軍方建議。
柏林,元首府邸,阿卡多看著越發老邁的奧古斯,心中充滿了一股時不我待的感慨:“總理,我知道那些將領們整天都在你面前嘀咕擴大東線戰爭規模的事情。不過,你知道我們的計劃,我們確實沒有準備好入侵蘇聯。”
德國確實沒有準備好進入全面戰爭,它進行的西線戰爭雖然看上去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卻也有一個問題:整個戰爭德國贏的太快了,導致一些在戰爭中逐漸囤積的物資其實數量非常有限。
比如說,德*隊缺乏棉衣。這個問題德國高層一直在努力解決,後勤部的軍官們想盡辦法囤積棉花,並且把這些棉花變成冬裝運進烏克蘭西部地區,可是依舊不夠滿足數量龐大的國防軍士兵的需求。
不要以為給350萬軍隊準備棉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在學校裡領過自己的校服,那只是一個營500人的衣服分發工程。如果這個規模擴大將近一萬倍,地域連綿數百公裡那麽寬廣,還有人覺得給後勤部的負責人一個上將軍銜是一件過分的事情麽?
大軍在野外過冬絕對是一件非常考驗後勤的事情, 德軍在蘇聯境內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後勤補給保障體系,如果一路向東攻向莫斯科,那就是在把德國的精銳部隊拿出去賭博。而且阿卡多自己知道,八成還是一次血本無歸的豪賭。
在沒有把握的時候,拉長自己的補給運輸線,縮短對手的補給線,這是傻子才會去做的事情。一路攻擊就是在一路拉長自己部隊與後方的距離,傷兵的後撤、人員的補充、物資的轉運、武器裝備的維修都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莫斯科城下就是一個終點,不是勝利的終點,而是部隊通往地獄的終點站。
“我知道元首的意思。”奧古斯點了點頭,這一年多的操勞讓他的身體越來越糟糕,雖然柏林的就醫環境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不過依舊無法阻止這位總理先生蒼老下去:“所以我招回了勃勞希契等人,在柏林開一個東線的形勢分析會議,這樣一來軍方的人就知道其實他們遠遠沒有準備好一場浩大的戰爭。”
奧古斯有些唏噓,連阿卡多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麽。其實他心中感歎的是在1914年的時候,德國怎麽沒有一個如同阿卡多一般可以看清形勢的人物。如果那個時候有這麽一個人,德國也許會走的更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