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與南宋同行》第191章 賈似道和太學生的故事
 平章賈似道曾經給臨安太學增加太學餐錢,還放寬了科舉考試的恩例。

 一個原因確實是現在“臨安居,大不易”,太學生們太苦了,讓太學生們吃不上飯可不行。

 二個也是有用小利引誘青年才俊的意圖,看看吧,老夫給你們弄來了好處,畢業當官後,別忘了跟我混。

 不管是哪種心理,反正是看你怎麽理解了。

 但是,這些年輕氣盛的太學生們個個都是議政的好手,人人都有治國的各種理念……誰年輕時沒有這樣過?

 所以想讓他們不準妄議朝政和妄議官員,太難了。

 現在,正有兩個太學生蕭規和葉李帶著十幾個太學生上書,說賈似道專權,公然出賣國家利益,竟然能被韃靼人要挾,把襄樊兩城的軍國重器石炮給撤下來,劈成碎片!

 差點就直接罵賈似道是賣國賊……

 一開始時,沒有人理他們,成年人都知道,那個石炮隨時可以重新打造出來,現在沒有必要與韃靼強盜集團發生事端。

 但是這兩個年輕人又開始上竄下跳,還在街頭演講呢。

 這時候,平章賈似道有些怕了。

 大宋繼承了中國自周時就有的太學製,也就是後世的大學。

 大致始自宋神宗時,又正式設立武學和律學,這樣,就成了三學製。

 但是在崇尚文治的前提下,武學和律學的地位顯然不能與太學比肩。

 也是那個時候,太學生們開始糠秕時政,褒貶政要。

 宋神宗都說過,太學生好雌黃人物,雖執政官亦畏其口。

 大宋的老百姓都認為,太學生們就是無官禦史台。

 最著名的太學生運動領袖是陳東,他領導了伏闕上書的太學生運動,雖然是一場自發的運動,事先根本沒有嚴密的組織。

 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太學生由個別人的活動升格為集體性的運動,這確是開了先例。

 陳東原先只是率士數百,伏闕上書,這算是有組織的。

 可當時京城百姓群聚闕廷。不約而來者幾數萬人,仰天椎心,祈哀請命,莫不欲李綱之相,邦彥之罷。

 而且其後乘時恃眾。毆擊內侍,蓋緣平居細民受虐之深,積怨之久,舉數萬之眾,不煩召而群聚帝閽,若出一家,曾無異意者,這個可真不是陳東一布衣寒士所能驅率,只能算是集體無意識了。

 當時群眾的激烈行為失控,陳東止之雖甚力。但是眾怒嘩不聽!

 這個局面是平章賈似道害怕的……而且他也怕影響和推翻了他的公田法。

 還是在公元1213年,真德秀使金,得知蒙古攻金,半途而返,主張斷絕對金歲幣。

 當政的史彌遠自然猶豫不決。但是朝紳、三學力主真議甚多。

 喬行簡時任淮南轉運判官、兼提點刑獄、提舉常平,他上書史彌遠,主張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現在看來,這是多麽好的一個辦法,大宋出些錢鈔和物資。坐著看兩幫團夥打架!

 但是太學生們開始信口雌黃起來了。

 諸生黃自然、黃洪、周大同、徐士龍等,同伏麗正門,請斬行簡,以謝天下!

 結果把一條妙計生生給攪了。但凡金能多挺一段時間,最好是現在還在對打,大宋豈不會更好?

 錢鈔算個甚,都是自己印的……結果引來金就食與大宋,大宋也不得不上了韃靼人的賊船……現在看來喬行簡的計謀是多麽好啊。

 所以平章賈似道決定好好面對這個太學生們,不可置之不理。

 於是。他把帶頭的兩個太學生叫到自己的書房,開了一個小小的溝通會。

 平章賈似道開頭就提出自己厚遇太學生的行為,因為這些都是事實,兩個年輕的太學生也認可。

 但是,年輕的太學生蕭規說:“足下作相,度己不可以力勝太學生議政,遂才以術籠絡。毎每重己恩數,豐其饋給,增撥學田,種種加厚……足下會以為諸生啖其利而畏其威,噤口不敢發一語乎?”

 年輕的太學生葉李說:“足下要君去國之時,有諂媚者上書讚美,極意挽留,今日曰‘師相’,明日曰‘元老’,今日曰‘周公’,明日曰‘魏公’……真以為無一人敢少指其非耶?”

 平章賈似道當時只能苦笑,一一與他們講明了撤下石炮的原因,還談了談大宋的經濟形勢。

 但是兩個年輕的太學生瞪著亮晶晶的眼睛說:“無他,只是足下過於畏懼韃靼人罷了!何以怕到這個地步!!”

 最後,這個事情由大宋官家出面解決了,他毫不客氣命令京尹洪起畏搜集他們的各種罪狀,把他們都處以黥刑並發配,大宋不缺你們幾個人才!

 大宋現在真不缺人才。

 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

 在1142年,在臨安府重建太學,到現在學生達一千七百多人。

 這時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製,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

 這些學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內舍、外舍,用來考核學生成績和學生升等,也稱“三舍法”,

 規定新生入外舍習讀,經公試、私試合格,參考平日行藝,升補內舍。

 內舍生兩年考試一次,期間各習一經,隨所屬學官講授。

 考試成績和當年公、私試分數校定皆達優等, 為上等上舍生,即釋褐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上舍生,準予免禮部試;兩平或一優一否為下等上舍生,準予免解試。上舍生不再參加公試。

 私試每月一次,由學官出題自考學生;公試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學生分齋學習,每齋三十人,屋五間、爐亭一間為全齋閱覽和會議處,設齋長、齋諭各一人,負責督促和檢查學生的行藝。

 這時的學官與唐代略同,然無助教、直講,又增學正、學錄、監書庫、監廚官等。

 職員稱學職或職事人,有前廊學錄、學諭、直學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內舍生擔任,每月有俸錢。

 工人則稱齋仆、貼齋等,亦領“月給錢”。

 外舍生入學,須納“齋用錢”,方能在官廚就餐;貧者減半納;內舍生和各齋長、齋諭免納。

 平章賈似道當時就決定運用經濟的辦法來對付太學生,規定凡是有議論朝政的太學生,一律要加納齋用錢,不免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