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位面的汪洋宇宙中,一顆藍白色的生命星球坐落在這裡。
在經典物理學范疇大家還是相同的,每個恆星上的質子都是相同的。只有一個質子的氫元素在恆星的巨大的壓力下聚變,向宇宙播撒這光。由於宇宙的不均勻性,宇宙中各個角落有些細微的規則有所變動。比如說量子擾動現象的強弱。地球上兩個粒子之間的量子擾動造成的能量效應特別小。而在旭起星球上,這裡的量子擾動效應稍微高了那麽一點。 這就像地球表面不同的地點水分含量不同。有的地方天天下雨,有的地方常年萬裡無雲。
這裡同樣發展出了靈長類。也同樣孕育出了人類。或許說是直立,有兩性特征,外貌符合地球人類審美的的生物。生物的進化是必然的,海豚的 頭骨和灣鱷的顱骨就有相似性。亦或許說人類的的出現是隱藏在一系列巧合中的必然,這種必然因素在地球上出現了,在旭起星球上也出現了。
就像一個人走到了想要創作一個曲子,他可能走到左邊的房間創作也可能走到右邊的房間創作。房間只要符合安靜有良好光照的類似條件就可以了。走到那個房間或許是巧合,兩個房間可能會讓創作者最終的作曲有些許差異,但是創作是必然。
旭起星球的環境和地球都是有水,有適宜溫度,有陸地所以這個星球上的人類和地球人類外貌上沒什麽差異,只是細節上,比如說人類的毛孔中的是毛發,旭起星的毛孔上是非常細小的鱗片。
當然人類皮膚上有汗毛,但是人類的皮膚可不是像貓狗一樣渾身毛絨絨的。,
旭星人柔滑的皮膚上鱗片很少,且每個鱗片比沙子還小,只能覆蓋毛孔,所以也不是魚類一樣布滿鱗片。
當體外遮蔽工具(衣服)被發明後,無論是衣服還是鱗片,不用的東西就會退化。
不過整體上來看,旭星人的皮膚要比地球人的皮膚看起來更加光滑。更加水靈透光。畢竟兩個星球上的人類在都走了不同的進化道路,人類從非洲南部一路進化,穿越撒哈拉,橫掃北歐,然後分別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繞過。
而旭星人先別說之前的進化史,在這十萬年裡,他們的先祖在旭星上泅渡過水深不過三米的廣闊淺海地區,有過一段兩棲生存的進化史。最終返回陸地發展出文明。
由於經歷不同,進化不同,基因也就不同,所以兩個星球上的人類基本上是生殖隔離的,比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生殖隔離還徹底。
然而兩個星球上的智慧物種最終在骨骼大腦上殊途同歸。雙方的四肢,腰,肩,比例,甚至頭部毛發,牙齒的分布都是高度相似的。所以說,旭起星人眼裡的帥哥美女,按照了人類對標準也是男的高大英武,女的高挑前凸後翹。
下面再說說這個星球的文化。和發展狀態。
旭起星球,當旭起人還是蒙昧時代的時候,發現自己無論是在大地還是海洋的,太陽總是升起時候,所以他們給自己的星球命名為旭起之地,後來簡稱旭起星。至於你要讓旭星人解釋為什麽這麽命名?——隔壁位面的藍星人自己生活在陸地上,硬生生的把表面積百分之七十是海洋的藍星說成是地球。
由於量子擾動現象的強度比地球要強,所以這個世界有所謂的意識海。
生命大腦中的信息熱熱鬧鬧的運轉了,最終在物質身軀中消散後,信息並不像地球那樣永遠消失於物質熵增中,而是會在這個星球其他物質裡發生幽靈一樣的擾動,組合出有序的信息。
這些信息大多都是生命生前的一些原初的想法。 由於這些零散信息的載體是星球上的一種單細胞海藻,由於這些載體沒有荷爾蒙,沒有複雜的可以承載大腦,所以閃爍的信息並不複雜。人類這種高等生物生前的那些繁雜的欲望,最終會消散,所以整個星球上的意識海是平和和簡單的。
但是隨著科技進步,人類在理解了構成意識海基礎的藻類微生物能夠承載信息的原理後,決定製造更好的承載體。如果死後能保證自己複雜的記憶信息被複雜的體系承載,那豈不是一種變相的永生?
現在是睿腦787年,睿腦紀元屬於旭起星人有歷史階段的第二十七個紀元。
第一個紀元叫做凝堅紀元,記錄了旭起人類將陶土燒製成堅固陶器的時代,這一個紀元持續了三千兩百二十四年。
第二個紀元是神跡紀元,這個紀元持續列兩千一百二十六年,這個時期天外經常降落隕鐵,人類將其打磨為劍,這就是他們歷史上很多神器的由來。而這個時代人們為了讓天上的神靈多賜予一些神跡,所以大規模的興建巨石建築。這個時代的殘留的遺跡,在今天還能看得到。
後面的紀元就不一一介紹了。多鉚鋼紀元是在四千年前。元一的旭起區的時空傭兵是有機會在上下三萬年的歷史隨便穿越的。
而現在地球區來的時空傭兵們只是從隔壁跨區過來的,
新平絲睜大了眼睛,瞅著周圍的街道,高樓。這座城市顯示了先進的設計理念。首先是馬路,汽車行駛的車道是在地下七米的地方,而地表是被一層透明鋼化玻璃隔離。就像很多旅遊景點的玻璃棧道一樣。
在地表的行走,可以看透過腳下的玻璃看到川流不息的汽車,而通過城市標示牌的介紹,可以得知,在更下面還有一條條地下鐵路。
而地表,玻璃的大馬路上,人們要麽是步行,要麽是騎著單車,每個數百米就就有玻璃結構的小樓房,刷卡就可以獲得自行車,亦或者能將自行車存進去。
這是一個個自行車站,而在這個結構下面有一個專門的傳輸管道,能將各個自行車站的自行車在各個城市中快速傳輸。隔著透明的大地,可以看到一輛輛自行車從管道體系中吐出來,被自行車站的機械手送到位置供人們挑選。
而在地表上面,一棟棟高樓之間則是一個個電塔一樣的鐵架子,一個個鋼軌在城市半空中凌空架設,一個個標準化的箱子在導軌上運送,運送到各個大樓中,這些是快遞箱子。
從地球區來的人,就像鄉下的土包子進城,東看看西瞧瞧。
其實說鄉下土包子有些過分了。
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說,這樣便捷的大都市,地球二十一世紀下半葉的科技是有能力製造的。不過還是一個問題成本問題。建築的壽命七十年都是算短的了,沒有用壞的建築,拆了總是有浪費公眾財產的嫌疑。然而任何產品技術進步必須需要消費市場更新換代。
二十一世紀上半葉,久居歐洲的人來到上海浦東,都會被這座中國城建最好的城市震撼。不能說歐洲沒有技術,而是他們沒有人力,難以擠出財力去建造這樣的大都市。如果一場戰爭把整個歐洲的所有建築摧毀了,戰後歐洲人,花費二十年,就能重建出更加先進的大都市。因為那時候民眾什麽都沒有了,不得不出力。
盧安也在預演四周看看,不過現實中盧安和這些好奇寶寶拉開了距離,走在隊伍的後面,,顯然盧安對這座城市也非常感興趣。“就算是好奇,也別弄得這麽丟份啊”
縮在隊伍後列的盧安腦海忍不住吐槽。 在成簇狀態下,盧安發現自己這一行人如此表現已經吸引了周圍很多目光。在這些指指點點的目光中,盧安從第二類預演中感覺到一種羞恥的感覺。
至於同樣走在隊列後面的 還有白露,這位倒好,也是對周圍看著,只不過她倒像是食肉動物在巡視自己的領地,因為被她的眼神注視,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所以她的目光所向,氣氛都有點冷。(具體可以參考,學生時代,課堂上班主任能讓整個班級突然安靜下來的凝視)
“如果三戰結束,大家應該會建造這樣一座便捷的城市吧”盧安心裡默念道。同時將腦海中浮現的那個鋼筋混凝土廢墟的畫面丟進記憶的深處。然而這個記憶相當頑固難以忘記。畢竟自己前世最後的半年的時光都是在那裡駐留。這時盧安緩緩的起頭,因為接下來將熱鬧起來。
一群踩著滑板或穿著旱冰鞋的年輕人,從小巷裡面衝出來,嘴裡呼喝著怪異的曲調,環繞著盧安這一行人在三十多米的范圍內不斷的繞圈。
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正常情況下,人在行走的時候,周圍被一群人踩著滑板不斷的環繞,就不得不停下腳步,如果繼續向前走,側面可能會被衝撞。而這樣一來人就被限制住了。這種對著人畫地為牢的行為,絕不是平等交流的行為。
新平絲看到這皺了皺眉頭,李三祥拍了拍新平絲的肩膀,示意她稍安勿躁,然後扭頭對盧安笑著點了點頭。示意盧安乾的利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