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被堵在高速上了,高速秒變停車場,晚飯不指望了,等著吃明天的午飯吧,祝大家中秋快樂。o(╥﹏╥)o)
現在人們平時看的電影是24幀的拍攝和放映技術,即每秒24格畫面更新率來拍攝和播放,而120幀就意味著一秒裡會有120張畫面,《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直接將原有電影拍攝中的每秒幀數提高5倍,可以比24幀電影看到更多細節。
高速度下會使重影消失,這其實等同於將人眼識別出的每一秒畫面,都擁有4K靜態圖像的清晰度,消除拖影現象帶來的畫面模糊感,等於間接的提升了畫面的清晰度,與直接提升畫質分辨率有異曲同工之妙。
說實話,如果只是120幀技術,想要實現起來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畢竟都有成功的先例,而《阿凡達2》這部作品的真正難點,是在於“裸眼3D”與“全系影像”的結合。
在普通人的認知中,裸眼3D與全息影像是兩個比較衝突的概念,前者多數服務於平面,利用視差錯覺,來實現將2D畫面“進化”成3D畫面,並且不依靠眼鏡的幫助,故而稱為裸眼。
而後者,通常被成為“全息投影”,它的真正完全體,是不通過任何固體介質,實現“浮空”顯示,而現階段也只能通過銀幕與光線的折射進行實現,所以將兩個本就矛盾的事物結合起來,真的是有些難以想象。
你敢想象牛肉醬和藍莓醬攪合到一起拌飯吃的味道嗎?
當然,理論上來說不是不可以,但要看廚師的水平,而放到電影中,就要看卡梅隆的功力了。
《阿凡達2》如果真能達到卡梅隆所說的效果,那對於電影技術無疑是一次階段式跨越,而這種飛躍,需要付出的成本是一環扣一環的層層累積。
比如從影像采集開始攝影器材的升級之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4k、3D、120幀,幾個詞匯加在一起,的確有些嚇人。
4K已經普及了好久,現在連腎機都可以拍攝4K視頻了,3D則更不用說,自從2009年《阿凡達》的問世,3D似乎就成了幾乎所有商業大片的標配。
那反過來再看120幀呢?高幀率讓3D運動影像看起來更清晰,而現在4K來臨之後,高幀率更有理由存在了,因為如果運動模糊的話,多少K都無濟於事,所以4K和高幀頻會一起發展。
而現在最新標準中4K/UHD的最高幀頻標準被定成120/秒,二者之間的相輔相成,優勢自然不必多說。
而且詹姆斯卡梅隆早在2008年就開始宣揚高幀率的好處,經過了75年的2D電影製作技術,人們已經習慣了24幀帶來了頻閃效果。
同樣的東西,在3D狀態下看,這種頻閃的效果就會更明顯,不是因為它本質上更糟糕了,而是因為所有其它的地方都變得更好了。
畫面突然看起來如此的真實,好像觀眾就跟角色站在同一間屋子裡一樣,但是當搖動鏡頭時,會有一種奇怪的虛影。
可能你以前從沒發現過,事實上它一直被隱藏在最顯眼的位置,一些人管它叫做抖動,也有人管它叫頻閃。
卡梅隆把它叫做“煩人的東西”,它也很好解決,因為數字電影可以實現立體再生,而且它也提供了解決頻閃問題的方法。
但無論如何簡單,都意味著影像采集設備的大升級換血,就比如李桉導演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拍攝過程中,同一個鏡頭,架設多個設備拍攝,使用重疊技術來進一步提高幀率的穩定性.
那同理《阿凡達2》將使用的裸眼3D技術,肯定會更新升級設配,屆時,將改變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整個產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應該提前布局,畢竟失去先知的優勢,楊橙還是有些緊張的。
不過跟卡梅隆合作,楊橙持悲觀態度,雖然跟福克斯相愛相殺,但雙方的合作還算穩固,楊橙很難插足。
再說卡梅隆本人也不缺錢,靠砸錢是沒用的。
從任何角度上來說《阿凡達》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宏大的場面,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劍”的情懷,對電影行業的變革,以及推動電影院的設備更新,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同時也為身為攝影器材廠商大股東的卡梅隆,賺的盆滿缽滿。
所以導演只是他的副業,成功的商人才是他的主業,當然,他肯定不會這麽承認。
唐娜也知道這一點,“boss,技術方面,其實完全可以跟卡梅隆合作,我們使用他的技術,也是一種推廣,我想他不會拒絕,剩下的就是電影本身的事情,找一個好本子,再找一個靠譜的導演,然後就賭上帝會不會青睞我們了。”
楊橙微微點頭,他已經動心了,“那就找機會跟他聊聊?”
唐娜立馬說道,“他最近在紐約參加環保大會,我去約他~”
無論是環球CEO,還是新時代影業CEO,唐娜的身份都不比卡梅隆低,親自邀約,對方應該不會拒絕。
“好吧,試試看~”
唐娜的動作很迅速,當天晚上就跟卡梅隆敲定了飯局。
楊橙還是有些激動的,有點小粉絲要見偶像的心情。
雖然他們此前曾在多個場合碰到過,但一直沒有深入對話,今天是個機會。
關於卡梅隆的起家歷史,喜歡他的人應該了如指掌了。
誰能想到他最開始是一位卡車司機?
當年,22歲的卡車司機詹姆斯卡梅隆和一個朋友去看《星球大戰》,朋友陶醉於電影之中不能自拔,卡梅隆卻在離開影院之後準備打拳擊發泄一下。
他大學輟學,整天在南加利福尼亞奧蘭治縣開車運送校餐,但在閑暇的時候,他繪製小模型,還寫科幻。
可現在,卡梅隆面臨一個令人泄氣的現實:他幻想的世界已經被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帶進了人們的生活……
於是,他買了些廉價的攝影器材,試圖還原盧卡斯的拍攝過程。
他在家中的客廳打出刺眼的明亮光線,讓攝像機沿一條軌道滾動來演練攝影,但這一切都令他的妻子怒不可遏。
他常常整天逡巡於南加州大學圖書館,閱讀所有與特效有關的書籍,他變得,用他自己的話說,“徹底癡迷”。
接著,他說服了一群當地牙醫,投資2萬美元,製作卡梅隆版的《星球大戰》。
他夥同一個朋友,寫了一本名為《世代交替》的劇本,把錢都用在了一個12分鍾的片斷上:外星機器人和一個操縱大量骷髏的女人之間的打鬥場景,那些骷髏戰士可是卡梅隆小心翼翼、親手裝配出的模型!
他原計劃利用這段剪輯贏得攝影棚,然後拍出全長影片。
可是,在好萊塢兜售了好幾個月,他卻空手而歸。
無奈之下,卡梅隆隻好努力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在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手下打工,受雇為電影《世紀爭霸戰》打造微縮太空飛船。
他用自己的方式日漸上位,後來成為科曼旗下的虛擬視覺效果專家之一。
直到1981年,他登上導演寶座,監製恐怖片——《食人魚II:繁殖》。
一天夜裡,開完《食人魚》的編輯會後,卡梅隆發著高燒睡著了,他夢見自己看見一個機器人張牙舞爪地走向一個驚恐的女人,夢境定格於此,其後一年裡,卡梅隆以這個夢中場景為基礎,完成了一個劇本。
反正這故事編得相當令人信服,一家小電影融資公司被徹底忽悠了,出資讓其執導此片。
3年後,這部影片上映,一舉奠定了主演阿諾德施瓦辛格的巨星地位,這就是《終結者》,也是卡梅隆成為頂級大導演的開始。
可誰又能想到,他用大船顛覆了人們的想象?他的大導演之路充滿了奇跡。
拍攝《泰坦尼克號》時,卡梅隆一直都在估算,可能會虧多少,而如今回看它那夢幻般的票房收入時,人們很容易忘記,這部片子曾一度被預言為票房毒藥。
預算僅有1億美元,而實際拍攝投入卻整整翻了一番,號稱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影片。
福克斯多次要求卡梅隆壓縮成本,但他不惜承諾放棄全部導演費用和利潤分成,以此來完成他對電影的全部想象。
他還在編輯台上放了一枚剃須刀片,上面貼著一張便簽:影片成功,方能使用。
“我只知道我拍了一部耗資2億美元的愛情大片,而結局是幾乎所有人喪生,我究竟在幹什麽?”
這是楊橙在問他當初拍攝大船時的想法,聽到的回答。
當時,好萊塢業內“電影史上最大的豪賭”,並質疑福克斯公司能否收回成本。
然而,《泰坦尼克號》奇跡般躲過了冰山,憑借全球票房收入18億美元,成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
而福克斯公司也沒有吝嗇,真的克扣他的導演費和利潤分成,並給他開了一張7500萬美元的支票,有了這筆錢,他余生甚至不去工作,都夠花。
“正是這筆錢,我可以隨心所欲玩了。”卡梅隆頗為自豪的對楊橙說。
“那麽《阿凡達》呢?你是怎麽開始的?”楊橙興趣十足,像個十足的小迷弟,根本無心吃飯,滿腦子都是疑問。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