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289章 萬歷天子的面試
其實張籍所想的金殿奏對一事,並不是常例,這個要按皇帝心意喜好決定,比方說大明喜歡在外遊樂的正德皇帝和癡迷煉丹的嘉靖皇帝都罕有金殿奏對之舉。

而按照當今天子初掌權,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的勢頭來看,入殿奏對這一項必然是要有的,這也算是大明天子對前十進士的一次面試。

果然在三甲進士全部唱名完畢後,一名小太監對這殿外丹陛下的新科進士們高聲喊道:

“陛下有旨,傳第四至第十名中式進士入皇極殿覲見。”

朝會之中面見天顏,對大多數四品以下京官都是羨慕至極而不可得得事情,而在殿中之人官位品級低的官員,時刻注意這上司和皇帝的動靜,殿中的禦史和侍衛等人也都在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其實並不好受,戰戰兢兢的他們還會萌生出不如在殿外的想法;就算是內閣重臣和六部尚書,也要注意儀態,小心應對皇帝的問詢。

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這又是一個圍城般的心理故事。

不提殿外諸人作如何想,步入殿中的七名進士此刻已是跪拜叩謝皇恩,起身立於文官隊列一側,而狀元朱國祚則是身處殿中。

頭頂是金頂雕梁,腳下是大殿金磚,兩側是文武重臣,莊重而又金碧輝煌。

“下面可是新科狀元?”禦座上的萬歷皇帝說道,其聲清朗、洪亮。

朱國祚手持笏板恭敬的答道:“臣朱國祚,幸得皇恩,為一甲第一名。”

“狀元之名,冠絕一榜,卿有何思?”萬歷皇帝又問。語中之意就是在說,今天你得了狀元,快快談談感想吧。

朱國祚當下便以黃恩浩蕩為主題做應對,一番答話中規中矩,隨後萬歷皇帝又問了他對於倭寇的看法,所言滴水不漏但細思之下,卻甚為空洞。

對此禦座上的萬歷皇帝略略有些失望,不過依舊是勉勵嘉獎一番,畢竟是自己選出的狀元,面子上的功夫是要做足的。

之後便是第二名榜眼李廷機,他的對答就要比朱國祚好得多,畢竟是四十多歲,閱歷遠超朱國祚。

“今科探花何在?”李廷機退入文官隊列後,萬歷皇帝隨即說道,其語氣中頗有些迫不及待。

話說他這幾日已然看完了那一本封神演義,對這個既能寫出文從字順、條理清晰的治國之策,又能寫出邏輯嚴謹、體系完整、跌宕起伏,極其精彩志怪的少年的期許更為強烈了。

在萬歷皇帝的心中,那本封神演義要比奏本什麽的有趣的多,蓋因為,張籍所寫的封神演義雖內中體系文法不變,但加入了後世網文中的衝突套路,是經過加工改良新版本,故而對讀者的吸引力極強。

初讀此書時,萬歷皇帝隻覺手不釋卷,不忍棄書,有時仿佛真的以為世上有諸多神佛再世,而通過此刻殿中這個少年郎之手將那上古仙人大戰給描繪出來。

萬歷皇帝此刻心中所想自是不被外人所知,這時張籍已經聞聲出列,手持笏板到了殿中,恭恭敬敬的答道:

“臣山東臨清直隸州張籍,幸得皇恩,為一甲第三名。”

“卿以少年之齡,居於三鼎甲,可有所思?”萬歷皇帝的這句話一出,周圍兩班文武臣子們都聽出了話外音,陛下對此子頗觀感不錯啊,果然是科場白頭不得幸,蟾宮折桂愛少年。

這還是讓說說中式感言啊,張籍心道。

剛才在班末侯立時已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當下朗聲答曰:

“臣雖年少,但讀書久矣,常思聖人之言,常慮己身之過,遍觀經義典籍,國朝定鼎至今,

文治武功可追漢唐,明君在朝,國士輩出,籍今有此一甲之名,倍感皇恩浩蕩,唯有竭盡所能,以報答隆恩而已。”這番話既是讚揚大明國威,又是表忠心,比剛才朱國祚和李廷機四平八穩的說教應對好多了,直聽得禦座上的萬歷皇帝一樂。不過殿中群臣就有些皺眉了,國朝自洪武永樂朝後,向來以頂撞皇帝吃廷杖為榮,拍皇帝馬屁有辱風骨啊。

不過念在張籍年輕,而且話中雖說了明君在朝,但後面緊跟著是國士輩出,國士是誰?就是殿中群臣自己啊,故而,此子尚可原諒。

萬歷皇帝笑著點頭道:“卿報國之心,朕已明了。”

一句話說完,只聽萬歷皇帝又道:“卿乃臨清直隸州人士,居於運河之畔,然有言曰漕運南上北下,往返經年,所費實多,卿與地方風土民情見之實之,可有良策教朕?”

萬歷皇帝剛才問朱國祚的是倭寇之事, 問李廷機的是閩地百姓生計,如今問張籍的是漕運事宜,可見他對幾人的資料還是作過一番研究的。

對於漕運的問題,身處運河古城的張籍曾看到過漕論的文章,而且時下也有有識之士針對運河漕運做過論述,故而這個題目找出問題並不難,難度在於給出解決方案並執行。

“國朝自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挽,仍元人之舊,參用海運。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張籍當下先從運河承擔漕運之始說起,又道,

“河以北諸水,皆會於衡、漳、恆、衛。以出於冀;河以南諸水,皆會於汴、泗、渦、淮,出於徐,則龍門而東、大水之入河者少也。入河之水少,而北不侵衛,南不侵淮,河得安行中道而東出於兗,故千年而無決溢之患也。

然有漕以來,惟務疏鑿之便,不見其害。自隋開皇中,引谷洛水達於河,又引河通於淮海,人以為百世之利矣,然而河遂南入於淮也,侵河之故道,自此水患頻至,故曰:漕能使河壞也……”

張籍在這裡取了巧,並未出言提及漕運靡費,漕政腐敗之弊,而是單單論述運河與黃河的關系,以說明運河導致黃河水患。他知道若是提及漕政腐敗之事,那可是要得罪明裡暗裡不知多少人,只怕就在這金殿上就有人要彈劾自己大放厥詞了,因為如今朝中就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漕運一事上上下其手,中飽私囊。

張籍又不是真的十六歲,早就過了愣頭青的年紀,選擇了這一條細說,果然沒有引起朝臣的注意,而都是對張籍接下來提出的對策起了興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