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275章 殿試之前
眼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素紙信封,上書一列小字,吾弟子維楨親啟。

張籍對這字跡極為熟悉,那一列小楷正是陳教習手書,這筆字在張籍初入清淵書院時就見過,一直伴隨著他考過縣試,曾為初次涉獵四書五經的他指明的讀書的方向。

拆看信封,只見上面寫道:

“具維楨知悉:

見信之時,吾已離京去也,因殿試在即,恐汝分心,故未告知。

今北上京城赴試,本為鄉人所勸,吾亦生為官報國之心。至春闈已畢,才疏學淺正榜不得題名,雖附於副榜亦有感於皇恩,遂靜候天官拔擢。但吾居於國子監中一月有余,得交三五好友,忽聞輔臣之子接連登第事,吾輩深感此科舉不公,若掄才有私,天下何者為公耶?群情激奮,不能自己,遂上書言事以表陳情。

前有洪武舊事,後又有江陵操縱會試之傳聞,吾深知此次上書陳情,終不得良果,但吾輩讀書人,為向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宏願,豈可因區區險阻便置之不理?

汝尚且年輕,去歲得中壬午科鄉試解元,今又皇榜題名為第五名經魁,前途遠大,大丈夫當惜有為之身,以作他時之用,不當為此行險。

吾求仁得仁,一無所憾,汝當為師長賀,且汝殿試之後回鄉,可在清淵書院相見,故不必為吾輩憂。

有此一函,想已達覽,書短意長,不一一細說,余者中州後敘。

仁肅字。”

後世民族英雄林則徐有一言流傳甚廣,曰:“*******,*******。”此刻的大明朝雖然這句名言還未出現,但是在這個國家的朝堂或是民間,已經有無數人在以身踐行。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曾經這一筆熟悉的小楷為張籍指點經義,如今還是這筆字,經陳教習之手它又為張籍指出了什麽才是鐵肩擔道義,什麽才是讀書人的責任,陳教習這是在用行動為張籍上了一堂意義深遠的大課。

看完陳教習留下的信,張籍珍而重之的將其收在懷中,再次看了一眼高大的琉璃頂牌坊,大踏步向國子監外走去。

自己一定要在殿試中脫穎而出,如此方不負先生教導之恩。

回到會館後,張籍與屋中練字靜待的殿試。

殿試省去鄉試和會試閱卷中的一眾流程,不采用糊名製,也沒有書吏謄抄,所有中式舉子的卷子都是直面考官,若是能寫一筆好字,絕對能吸引讀卷官的眼球,讀卷官心情舒暢了,那給的評價也自然會高。

反之若是一筆醜字書與卷上,讀卷官看後這心情自然不好,那評價也就可想而知,從二甲前列給放到三甲榜尾也不是沒有可能。張籍在後世作為語文教師,看到那歪歪扭扭的字跡,作文也是沒給過高分。

故而在殿試中考生一手好字極其重要。

張籍的小楷師法鍾繇,又兼備二王清峻之意,其書風正好符合時下的台閣體。

需要說明的此時的台閣體並不等同於韃清盛行的館閣體,張籍在學校寫畢業論文時選題就選的是這個,故而對此刻的書法風氣甚為了解。

所謂台閣體是指在明永樂至天順年間所留傳的文體。其源頭來自明朝初年書法家沈度,沈度的楷書清秀婉麗,深受永樂天子朱棣喜愛,沈度還被朱棣譽為“我朝王羲之”,當時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書寫。於是讀書人紛紛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

之後歷任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的“台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皇帝起草昭告時,

亦采用這種字體,號稱“博大昌明體”,因為他們位居台閣,所以這種書體亦稱為“台閣體”。館閣體則興盛於韃清,強調楷書的共性,即美觀、雍容,豐滿,圓潤,不強調個性,最終導致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嚴重阻礙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此刻張籍所書並不刻意去迎合三楊的台閣體,而是以鍾書為基礎,稍露鋒芒,極古拙靈動於一身,極其清峻流暢。

隨著一張張紙箋上出現字跡,張籍的心也漸漸的靜了下來,陳教習離去的悵然和殿試前的緊張之情也消散了一些。

而且明天殿試的中答題的方向張籍也定了下來,和鄉試會試一樣以激進為主,還是要去迎合萬歷天子求變革求奮進想法,其實這也是張籍自己的想法,若是隨波逐流何必活得如此辛苦呢。

殿試結束後分為三甲, 一甲賜“進士及第”隻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一甲的三人一般是直接入翰林院;二甲賜“進士出身”約七十人左右,二甲第一名通稱傳臚,一般而言,前十名都有可能遴選入翰林院庶吉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百三十人左右,這是進士中最末一等。

自己這個會試第五名經魁,想來最少也得在二甲中,最好還能保持前五,這樣一個翰林院庶吉士應是準了。

又寫完一張紙,張籍滿意的點點頭。

隨後他將筆放下,推開窗戶瞭望遠方,但見夜空中,彎月高懸,群星閃爍。

明天定然是個好天氣。

張籍心想。

……

大明萬歷十一年,四月初六。

是日,春光明媚,百花齊放陣陣香,鶯啼鸝鳴處處聞。風拂楊柳依溫柔,粉黛桃紅春滿樓,正是癸未科殿試之時。

今次殿試的讀卷官已經確定,萬歷天子這次任命的讀卷官中,張四維、申時行、徐學謨都在其中,就好像是在向別人說,你們說這幾個人應該回避,但是我偏偏不!這就如同少年人在賭氣一般。

第一個的是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張四維;

下面是文淵閣大學士,馬自強;建極殿大學士,呂調陽;東閣大學士,申時行;吏部尚書,梁夢龍;禮部尚書,徐學謨;戶部尚書,張學顏;工部尚書,楊巍;兵部尚書,吳兌。吏部左侍郎,許國。

閱卷官共計十人,內閣四位大學士全齊,六部尚書除卻刑部外也全到了,閣臣部臣共同參與殿試,這般陣容可謂極其豪華。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