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240章 婚後祭祖、再返社學
吃完這餐頗為尷尬的早飯後,張籍吩咐張成備好騾車下鄉祭祖,因著有張父張母人數不少,張籍又雇了一輛騾車。

一行人到達倉上村時已是中午。

時以初春,冰雪消融,萬物複蘇。河水環繞的倉上村風景秀美,張五叔的茶鋪也開門迎客了。

穿過解元牌坊,走到入村小路進了村子,鄉人就多了起來。先到了老宅,眾人在張父的帶領下,下車步行至祠堂。

一路上不時遇到村裡的鄉親,張籍每每都停下腳步與對方寒暄兩句,夫唱婦隨,杜十娘也都跟著張籍向他們打招呼,這讓鄉親們對杜十娘誇讚不已,皆讚杜十娘既漂亮又懂事,這樣的媳婦去哪找啊。

新人過門拜祭祖先,意為昭告祖先新人入門,祈求庇佑。

今天的祠堂內人不少,都是來看新娘子的。

張籍和杜十娘跪在祖宗牌位前行禮後,便是宣讀祭文。

“今後輩張籍及妻杜氏拜曰,奉天之作,承地之合,順父母之命,通媒妁之言,秦晉已成,合為一家

。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生兒育女,承續家命;繁榮家門,光宗耀祖。天地其佑,祖先其知。”

宣讀完畢,張籍和杜十娘起身,分別從在張父張母手中接過點燃的香插到了祠堂牌位前的香爐內,複又後退三步站定,再次跪地行禮參拜祖宗牌位。

禮畢之後不忙返城,一行人回老宅後。張籍帶著禮品去拜見張老夫子,恩師之情不可忘,今後張籍回鄉的次數可能不會多,故而他每次到老家都要去看望。

張籍還未到達社學,遠遠地便聽到了講堂中傳來的琅琅讀書聲,一種久違的感覺從心底升起。及的近前,推門而入,眼前的一切格外熟悉。

張老夫子正在講堂上課。張籍先將禮物放在夫子家中,由師母收好,再來到講堂門外。

“在外面做什麽,來了就進屋。”張老夫子透過窗戶看到張籍,高聲說道。

張籍聞聲入內,如今再次進入社學講堂,一眼看去現在的社學蒙童多了不少,其中張老夫子的繼子承宣也在此發蒙,但堂中學子幾乎全都換了個遍,,原來的同窗或是外出求學,或是不再進學。

此刻只見儒童們一個個背著雙手,聽著胸膛,滿是稚氣的臉上,認真地念著人之初,性本善。

“弟子張籍拜見夫子。”張籍進門後躬身行禮。

張老夫子面上喜色一抹而過,沉著臉道:“你堂堂解元郎,還朝我一個老秀才行弟子禮做什麽?受不起。”

夫子還是那樣面冷心熱的性子,張籍當下正色道:“夫子,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張老夫子搖了搖頭道:“我哪裡算你什麽老師了,以後休要提起!好了,今日你來此作甚?”

張籍權當沒有聽見,仍執弟子禮道:“弟子婚後返鄉祭祖,特來拜見夫子。”

張老夫子還沒接話,便聽到一個大膽的蒙童驚訝問道:“先生,這位大哥哥是解元郎?原來也是咱們社學的嗎?”

“不錯,他就是去歲山東鄉試解元,原來也在這裡進學。”張老夫子說這話時語氣之中不覺間帶了點自豪之意。

張籍也點頭道:“嗯,是啊,我也是你們夫子的弟子,算得上你們前輩。”

蒙童們一片驚訝羨慕之色,向張籍投來崇拜的目光。這個場景就如同考入清華北大的學子回母校作報告時的情形一般,議論讚歎聲也隨之響起。

“原來是舉人老爺!”

“我原本以為咱們社學能出一個秀才已經是頂天了,沒想到出了一位舉人,還是解元老爺。”

“咱社學真厲害!”

“哪裡,

我覺得還是夫子厲害。”“嗯,是啊,咱夫子教出了舉人,自己當然更厲害?”

聽到蒙童們的話,張老夫子不禁面色一紅乾咳一聲。

張籍笑著道:“是啊,所以你們要好好讀書。”

“沒錯,好好讀書,將來中舉人,當解元!”

張籍聞言繼續笑著溫言道:“能中舉、能當解元固然是好的,但讀寒窗十載榜上之人寥寥,其結果未知,你們要記得為何讀書,在我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等大志可有,誠實勤勞、兄友弟恭、孝敬父母這些事情也不是小事,謹守本心更為重要。”

說到這裡張籍頓了頓又道:“如咱們夫子一般,雖沒有中舉人,但他讀書為了教授弟子,將來必有桃李滿天下一日,在我看來,這比讀書做官更值得敬重啊!”

這一番話, 蒙童們年齡尚小多是沒有聽懂,依然是用崇拜的目光看著張籍,那眼神似是在說“雖然我們沒有聽懂,但是覺得好厲害的樣子”大概和自己後世讀書時聽考入清北的學長報告時一樣,你說的確是很對很好,但我們不懂。

張籍感同身受,他也明白這些道理都是需要年齡閱歷來補足,不是幾句話一兩場報告就能明白的。只是希望他們今後有朝一日經歷事情多了,能記起這些話。

堂中只有張老夫子面色悵然,唏噓不已,在張籍對蒙童們說話時,他好像偷偷避過眾人轉過頭抹了抹眼淚。

眼看課程是進行不下去了,張老夫子宣布自由讀書,便和張籍出了講堂來到家中。

屋內設施比年前好了許多,多了箱籠家具,桌椅也換了新的。婦人給兩人倒上茶水便退到了一邊。

“年前你又是中了小三元,又是中了解元,族長為此兩次祭祖,大加宣揚,今年開春許是有你的影響送來的蒙童多了不少,族長見我勞累又有了家室,便給了不少家什,族裡供給的米糧也翻了一倍,我這的條件也就好了些。”看到張籍打量的房內的器物,張老夫子說道。

“辛苦先生了。”張籍看著張老夫子鬢間白發,不由得想起了無數和老夫子一般的大明鄉村社學先生。

橫渠四句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並不是大儒們的專屬,微末的社學夫子們亦有功焉。他們也在默默無聞中,傳承著千年的中華文明,一如後世無數的小學教師,力雖綿薄,功在千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