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90章 開考、答題
  學子們跟著書吏來到考棚,張籍一路上打量著周圍,對他來說,這個時代的考場是個新奇的物事。

  考棚正前方是一溜坐北朝南的公堂,處於高台之上,公堂屋簷高高的向前伸出,數根立柱支撐起一個棚子,棚子和高台共同形成一個類似後世看台的建築。台上棚中設有公座,一排五張椅子,正中坐著一個帶黑色官帽,著大紅色繡雲雁袍服,面色沉穩約四十許的中年人,這個大概就是毛知州了;在毛知州身旁的人,張籍就很熟悉了,那個身著繡著鷺鷥青色官袍的正是那次清淵雅集中認識的周學正。

  隊伍經過公堂,周學正也正好看到張籍,下意識的微微頷首。

  公堂正對著的就是數排考房,以公堂為中線分東西兩大區。中線就是通道,兩側放有大水缸和號燈,水缸以防火飲用,號燈用來夜間照明。東區的最東邊和西區的最西邊的通道中有茅房名叫糞號,裡面放一隻便桶,誰去上廁所不能說話,只能用牌子來表示,牌子正反兩面都有字,一面寫著“入靜”,另一面寫著“出恭”,現在還有不少人以“出恭”指廁所,這就是由科舉而來。

  臨清州富庶堪比揚州,這些考房建設的也頗有檔次,都是一水的白牆青瓦聯排而建,每個考房左右約一步距離,深約兩步,也就是寬一米多,長兩米的空間,高度兩米也是兩米半的樣子,棚內有考案,椅子。

  還未等張籍細細看完,就聽帶隊書吏依次唱名,按順序向高台上公堂中的毛知州和周學正行禮作揖,行禮後旁邊有人再次檢查考牌並比對相貌特征,確認無誤後方發下試卷紙由另一名書吏引入考棚。考試程序甚是嚴密。

  片刻後,只聽帶隊書吏唱名道:“臨清州倉上村,張籍——”

  張籍聞聲出列向台上行禮作揖,一旁的小吏檢查完他的考牌,說了聲:“過。”張籍便跟著考棚書吏進入了考試區。經書吏提醒,張籍按照試卷紙上標注的座次找了自己的考舍——位於東區第四排第五列,這個位置一般,不好也不壞。

  張籍進入其中,並無異味,檢查了下也沒有蟲蛇等物,張籍記得後世看過清朝科舉的一則逸事,說是嘉靖朝某一考生在考舍中被毒蛇咬死,直到考試結束好幾天后才被發現,張籍可不想做個倒霉鬼。

  考舍都是聯排的,中間僅以一堵牆隔開,牆角上留有小龕,可用來加熱食物和水。木板搭在牆的兩邊坑洞中就是案幾了,張籍將筆墨等物拿出後,把考籃放在一角,在案上放好油燈,點燃蠟燭,開始研墨準備——這個時候是不可以答卷的,要等待雲板號令聲。

  等了約莫一盞茶時間,考棚中的人聲越來越多,張籍考舍的兩側也都有了動靜,忽而公堂處傳來一陣擊雲板的聲音,整個考場頓時肅然一靜,張籍將試卷取出,小心的在書案上鋪好,也不急著落筆,先看起試題來。如此雲板聲又傳來兩次,天色也已經明亮了,這時考試才正式開始。

  不時有兵丁衙役在過道中走過,巡視著學子們的考試情況,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站起來,或者大呼小叫,顧盼四周,就會被以作弊論處了。在書院作弊不過是會被同窗恥笑,逐出書院,在縣試作弊,想想後世的公務員考試,一樣是取消本場考試成績,並且上個黑名單,多少多少年不允許下場。

  接著有書吏舉著考題貼板在考舍通道中來回走動,這也是縣試考試中的方法,隻發草稿紙和正文試題紙,和後世不同,

考試題目並不在試題紙上,因為古代印刷或者讓人抄寫都免不了泄題,故而都是由出題人想定題目,臨場時再寫出公布,以確保公平,當然這個公平是一個相對的公平,在這個人治的社會,出題人泄題的例子很多。到了鄉試會試這種大考時出題則變成了旋刻旋印,對技術要求,人員要求等更為嚴格嚴密,不過縣試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能用人工方式。  第一名書吏試題板上寫著的是一道四書題,“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果然讓董講郎說中了,在臨清州這樣考生眾多的地方,縣試容易出偏題,這顯然就是一道截搭題。張籍的耳邊隱隱傳來考生們的哀歎聲,截搭題——難啊!

  第二名書吏題板上寫著的是五經題,一共五道,易經,春秋,禮記,詩經,尚書各一道,由考生各取本經來答。

  第三名書吏題板上寫著的是試帖詩一首,要求五言八韻。

  三道題目張籍感覺難度尚可,遂將題目依次抄在草稿紙上,之後六張草稿紙上、三張試題正文紙上都寫上姓名,然後思考起試題來。這裡張籍謹記書院講郎的囑咐,一定要先寫草稿,考場上的草稿是要收上去的,以證明文章是自己所寫,而不是抄襲別人的。草稿正文都寫完後,還要在草稿上注明我的正文中塗改幾字,添加了幾字。數目字還得用漢字大寫,也是防備閱卷的人作弊,替你改卷子。這個草稿制度也是一種防作弊的方法。

  第一道四書題兩句都是出自《詩經》,第一、二小句出自中庸第十二章,原句是“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意思是《詩經》中有言:“鳶鳥飛向天空,魚兒跳躍深水。”上下層次本性分明。

  第三、四小句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原句為“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結合上下文意是在說《詩經》中有言: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樣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應該說不會有什麽差異,但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是會發現差異很大。故而君子要根據不同人的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錯誤實行道就行。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就是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這兩句該如何巧妙的將之結合在一起破題呢,張籍沉思起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