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166章 濟南府
歡迎您的光臨,請記住本站地址:,手機閱讀,以便隨時閱讀小說《小學教師在大明》最新章節...
 “張兄還沒說呢,那個女子是不是你的紅顏知己?”鄭茂見張籍向杜十娘揮手告別,又笑著追問道。

 張籍坐了回來,點了點頭,算是承認了,離別之際頗有悵然之意。

 “才子風流,才子風流……”方畢也湊熱鬧取笑張籍道。

 “張兄當不能辜負佳人啊,我記得張兄剛才那位姑娘已經住在一起了吧,那為何遲遲未娶呢?”方清之調侃道。

 “功未成名為就,此時言娶妻尚早了些。還有,三位兄台,你們不知道我堪堪才到志學之年嗎?”張籍見三位同窗都來取笑自己,不甘示弱也反擊道。按照上一世人的觀念,張籍還是不接受這個時代未滿十六歲就成婚的風俗,雖說平日裡張籍已經和杜十娘你儂我儂、耳鬢廝磨,但最後一步還是沒過啊。

 志學之年也即是十五歲,這一典故出自《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平時張籍的課業在眾人中都是拔尖,連中小三元的名頭讓同窗們皆不敢小看他,向張籍請教問題的也很多;而且因為長期鍛煉張籍的身形也比十五歲的少年高大些。所以同窗們下意識的忽略了張籍的年齡,都把他當做同齡人。

 三人中方畢二十二歲,鄭茂二十五歲,方清之二十六歲,放在科場大環境中皆是青年才俊,但和張籍相比那就只能呵呵了。

 張籍話中點明自己的年齡最小,以僅僅十五歲作為反擊,三個同窗頓時深感扎心——眼前的這個同窗,不但年齡比你小,還功課比你好,科場名列前茅,這人比人氣死人啊。

 “張兄這話說的……”

 “哈哈……”

 “不提這個,不提這個,我來說說幾個前輩講得鄉試訣竅。”果然這話一出,三人都打著哈哈,沒法比啊,於是方清之出言轉移話題道,

 “有何訣竅,說來聽聽。”方畢好奇的問道,他第一次參加鄉試疑問頗多。

 方清之笑著道:“我聽家中中舉的長輩說,按照以往鄉試的慣例,鄉試首場一共要考八道題,試以四書題三道,經義四篇,五言八韻詩一首。鄉試每場考三天,

寫著八道題是有訣竅的。”

 說到這方清之故意停頓了一下,眾人紛紛催促。

 “平常做題,這精力自然是越來越不濟,文章水平也越來越低。故而作第一篇文章時,精神最好,寫得最好,第二篇次之,第三篇再次。如此考官一眼看去一篇比一篇差,自是不喜。鄉試中前三篇四書文考官都是要看的,科場考試又重首題,這第一題自然不能做的差了,因此那些老秀才們,都是先作第一篇,再作第三篇,最後作第二篇,這樣考官看了文章,覺得第一篇最好,第二篇稍差,第三篇又是不錯,自是覺得滿意,如此得中矣。”

 眾人聽了方清之這麽說,都是哈哈一笑,方畢笑著道:“受教受教,果然有用。”

 張籍和鄭茂也跟著點了點頭,剛才方清之說的都是老秀才考試的經驗,算是一種考試心理學。就和張籍後世改卷子的時候一樣,若是看到有學生卷子開頭寫的極為工整,正確率也高,但是越往後越差,最後作文成了爛草,這心裡自然是不喜,恨不得立時將之提溜到面前狂批一頓;若是開頭不錯,中間稍差,最後還是不錯,開頭結尾印象分就高,整張卷子的評分也就低不了。

 當然這訣竅歸訣竅,真正能中舉還是要靠真才實學,這般法子可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有人道小三關中府試最不易,這大三關中,鄉試當屬最難。”鄭茂歎了一口氣道。他的功課在書院特別班內屬於中遊,按照個人的推算,這次鄉試他在可上可不上之列,也就是說,運氣好努努力能中舉,運氣差就只能是陪跑,屬於千軍萬馬過獨木被刷下來的。

 “是啊,舉人確是難考,秀才至舉人之間看似隻隔了一步,但隔了十萬八千裡,有的人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上,金舉人銀進士,考進士都比舉人容易。”方清之也歎道。

 “方兄,那也得要中了舉人才有赴會試的機會啊。”張籍出言笑道,“還沒進考場怎麽就失了鬥志?這可不是我輩風氣。”

 “張兄所言極是。”同窗們聽了張籍的話,略略振作了些精神,只是眉眼之間還是有那麽幾許擔憂忐忑,考前綜合症莫不如是。

 據文獻記載“鄉貢率三歲一舉。合一省數郡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雋者日舉人。又合數省所舉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十之一,升其雋者日進士。”簡單講就是舉人三十取一,而進士十取一,故俗有‘金舉人銀進士’之謠。

 就這樣車廂內四人聊著天,伴著馬蹄聲,一路向濟南方向走去。

 臨清州距離濟南府三百裡地, 乘馬車前去要一天半的路程,古代陸路長途可沒有日夜兼程一說,為了安全,需要在齊河縣修整一晚,第二天再啟程。幸得兩地官道修的甚好,馬車在管道上行走才不顯得顛簸,但堯是如此眾人們也皆是腰酸腿麻,苦不堪言,古代的長途旅行走陸路絕對不是一件好差事。

 第二天,眾人及馬車在齊河渡口等待渡過大清河。這時的濟南西沒有黃河,黃河是在淮河入海,並不流經濟南;黃河奪大清河河道由渤海入海形成現在的流向是清朝鹹豐年間的事情了。

 渡過大清河到了對岸,再前行十幾裡,遠遠的就看到了濟南府的城牆,高約四丈,作為山東的首府重鎮,城牆上垛口整齊排列,角樓敵台鋪舍等防禦設施應有盡有。比臨清州的城牆更為雄偉,張籍四人都是第一次到濟南,紛紛被這座大城所震撼。

 一行五輛馬車由濼源門入城,這次沒有人打前站,在找客棧的同時遇到了些麻煩。

 時間倉促加上前來赴考的士子眾多,離濟南貢院近的客棧都已經是客滿,在城裡逛了半個多時辰才在城南處找到了一處客棧落腳。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