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167章 科場文章之人和
張籍等人都是頭一次來濟南府,在客棧中收拾安頓好後,幾個人在王講郎的帶領下拿著各自的縣學生員證明去濟南貢院辦理考試手續,隨便看看考場。

這一路上許多行人都是讀書人打扮,想來都是來參加這次鄉試的。

“濟南貢院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那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麽大,後來明成化十九年又重修過一次,在江北出了北直隸貢院就屬濟南貢院了,當然這都比不上江南貢院的規模……”邊走王講郎邊給學子們介紹濟南貢院的情況。

在說話閑聊中,約莫過了二十分鍾,終於到了大明湖畔的濟南貢院,這條街也叫作貢院巷。

貢院大門朝南,為三開間,正中懸“貢士院”匾額,門外東西各建轅門一座。現在貢院大門緊閉隻開了個側門,有不少生員在此進進出出,這裡就是辦手續取考牌的地方了。

王講郎在前,眾人在後,進了側門。可以看到門內建“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兩座牌坊,在這裡有書吏指引,秀才們很快到了一個房間排隊。手續辦理的很快,裡面有一個主事,三個書吏,主要對比州學證明上的體貌特征和各地生員名錄,待確定堪合無誤後,發放考牌。

張籍站在隊列的前面,故而出來的也早些,就和王講郎在外等諸位同窗。

“不愧是濟南府,這貢院規模著實大的很,這三座牌坊就很氣派。”張籍看著貢院的牌坊嘖嘖讚道,後世的他在濟南上過大學,但那時候濟南貢院早就沒了。

“確是如此,這邊地段也好,不遠處就是大明湖,西邊是濟南書院,東邊是濟南府學,南邊是布政使司藩屬衙門。”又有幾名士子出了貢院大門,王講郎向他們招了招手,示意過來等候,又道,

“我曾在濟南貢院考試,剛才咱們去的地方是外院,裡面還有兩進,是平列的四座門樓,過門樓即為至公堂,是主考官等人的處所;再往北就是三層的明遠樓,在樓上可以俯視全院,開考後,主考大人們會在明遠樓上巡視,發布命令;樓後即為聚奎堂,考官們在這裡評閱試卷,決定錄取人選;在樓堂的東西兩側,就是大片號舍,據說剛建成時不過容納三千余人,現在可以容納五千多人同時應考……”

說起當時自己鄉試的情景,王講郎滔滔不絕,似乎那日就在昨天。王講郎是舉人功名,多次會試不第後便熄了再進一步的打算,有志於桃李芬芳的他,便跟隨希伊先生在清淵書院教書育人。

經過王講郎的講解,眾人對濟南貢院有了大致的了解,待同窗們都出來後,便一同返回客棧。返回時特意從大明湖繞了一圈,也算是欣賞泉城的湖光美景。

這一路賞玩下來,眾人頗有些感悟。

不得不說,每年府試,鄉試,給省城三大產業鏈注入了濃厚生機。這三大產業分別是客棧,青樓,寺廟,這個時間段的濟南街頭巷尾讀書人隨處可見。

客棧人滿為患,張籍等人已是體會到了;寺廟的香火鼎盛也見到了;與大明湖畔青樓楚館可聞鶯鶯燕燕,湖中畫舫也能見書生佳人……

離開大明湖帶,返回城南張籍頗為好奇的打量著周圍的一切,這路上的店鋪雖多,行人雖眾,但從其店鋪規模,行人裝束和精氣神看來,濟南府似乎並不如臨清州富庶,皆傳臨清州富庶甲齊郡,這看上去的確是如此。

距離考試還有兩日,時間緊迫,回到客棧後在王講郎的管束下,無人去青樓閑逛,也無人閑聊胡侃浪費這寶貴的時間。眾士子各自回房,或是溫書或是休息,臨陣磨槍和養精蓄銳各有各的選擇。

……

二樓的一間客房中,張籍在房間正中的圓桌上讀書,方清之、方畢和鄭茂三人也各持一本書看著。

看到張籍正看得津津有味,方清之忍不住出聲道:“張兄定力過人,佩服佩服。”原來四人中除了張籍看得下去外,其余幾人都是心不在焉,一會兒正著看,一會兒從後往前翻。

“一年之中三度案首,張兄可有心得教我?”鄭茂也放下書本問道,考試臨近心緒繁雜難以靜心啊。

“既然鄭兄問起,我也就班門弄斧了。與科場文章一道,籍稍有心得願與諸友分享。”張籍放下手中書本道,“我觀科場文章,也當遵循天時地利人和之理,三者中天時地利難以撼動,唯有人和方可一求。”

“那何以求人和?”方畢心急問道,乍聽張籍的觀點,類比頗為鮮明,眾人都來了好奇心。

“且聽我慢慢道來。科場文章氣機格局不過三種便可涵蓋所有。氣體高渾,格調高雅,可當傳世,為一種;議論鬱勃,聲情激越,志趣高昂,為一種;機靈活潑,韻致妍妙,清雅別致,為一種。所謂人和者,即是依考官之喜好底蘊取一文風作之。”

“此三者,若能做的第一種傳世之文,那自然是上品,但傳世之文何其難也;再來看第二種,此種文風乃是利於鄉會場者;第三種文風乃是宜於歲科小試者。”

張籍說完看向三人笑著問道:“三位年兄以為如何?”

張籍說的拗口,其實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在什麽級別的考試,就說什麽樣的話。比如縣試府試和歲科小試,可能閱卷老師的水平也不是很高,考生試卷機靈活潑就好了,若你給他交上去一篇氣體高渾的傳世之作,考官還不一定欣賞得來。

院試、鄉試、和會試這種由精通典籍、閱歷豐富的高官做主考,由提學、學政們來閱卷的這種考試就要用犀利、大氣引人注目的觀點來取勝。當然若是能作得傳世之作,就不用這般取巧的方法了,那是堂堂正正的以力破巧。

這是經歷了完整科舉考試的科場達人曾國藩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荃介紹的考試方法,放在今天也還是行得通的。

張籍此刻說出來,其余三人皆是若有所悟,隨之即刻翻開書本用這種方法在心底打起腹稿來。

……

金烏落下,玉兔升起,這幾日的泉城不知有多少懷揣夢想的讀書人到此應考,也不知十幾日後又有幾人能如願而歸。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