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320章 運軍與漕運
歡迎您的光臨,請記住本站地址:,手機閱讀,以便隨時閱讀小說《小學教師在大明》最新章節...
 今天明明就是些漕糧運軍故意找事訛錢,李成和鄭泰幾人也看的明明白白的,但是李老三卻阻止張籍強壓運軍,寧願掏腰包賠錢,這就讓李成鄭泰有些不明白了。

 船艙中,酒過三巡,船主李老三雖表面上有一副劫後余生的樣子,不過從他的表情中三人還能看出其中有慶幸之色。

 李成終於忍不住問道:“李船主,今個兒那些運軍就是故意撞上來的,而且維楨當時是能將其斥退的,為什麽你甘願去花費一大筆銀子賠給他們。”

 李老三聞言將面前的一碗酒悶頭喝完苦笑道:“老爺你有所不知,漕糧運軍在這運河兩岸勢力極大,而且其內部關系密切牽連甚廣,今天這事我如何不知那總旗是在訛詐於我,若是今次借著張老爺的勢將其斥退,度過這一次難關省下那筆銀子倒是簡單輕松了,但小的還要在運河上討生活,幾位老爺不會總是待在小人的船上,這一年又一年南來北往的,保不齊什麽時候就又碰上這些運軍,到那時小的怕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豈有此理!這等運軍和土匪有什麽區別?不,這幫人比土匪還不如,土匪還知道避開人流,晚上出來劫道,他們竟然就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此不法之事!不行,今次回去之後我一定要上書告他一狀。”李成聞言極其氣憤的說道。

 鄭泰在一旁也道:“那麽說維楨你今天也想到這一節了?”

 “不錯。”張籍點點頭又道,“不僅如此,這一夥運軍刀槍齊全,還有火銃,敢在朗朗乾坤青天白日之下,效剪徑強人行事,其身後定然有人縱容支持,說不定這滄州一段的漕運主事就有參與。李船主以後還得在運河上行船,路過碼頭關閘處都要遞交通關文書,若是我強來的話,這幫人對我沒有辦法,難免今後會遷怒道李船主這。”

 “張老爺所言極是。”李老三又歎了一口氣道,“幾位老爺有所不知,今次我不過才賠了幾個錢,這些銀兩多跑一個來回就差不多掙回來了,算不得什麽。我常在運河來往可聽說不少關於這運軍漕船訛人之事。”

 “怎麽,這事還經常發生?還有沒有王法了!”李成憤憤道。

 “老爺息怒,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在這運河上,漕運總督就是閻王,而這運軍就是小鬼,在這運河上他們的話就是王法……”李老三的話還沒說完,鄭泰也跟著過聒噪起來道:

 “好一幫無法無天匪徒!”

 張籍見此示意鄭泰兩人安靜道:“英之莫要急躁,

且聽李船主怎麽說。”

 李老三又接著剛才的話頭說道:“剛才我說賠錢了事是小事,不僅僅是因為不想得罪漕船運軍,還是由於曾經有船家遇到了漕船訛詐不服四處上告,也是這船家有幾分勢力,居然真的告贏了。但不曾想之後的行船中不僅是沒有客商敢托運貨物,而且在第三次行船時就又被漕船所撞,這次更狠,那運軍整了一條幾近損壞的漕船,一觸即沉底了。”

 “啊?好膽!那後來又如何了,漕船沉沒這運軍也脫不了乾系吧!”李成又問道。

 “是有些乾系,卻也沒什麽緊要的。漕船沉了之後,那船家被運軍拉去見官,運軍頭領誣稱漕船被撞沉沒,漕糧也漂沒了。讓船家賠償否則就以衝撞官船之罪發配邊疆,抄沒全家財貨,那可是一船糧食還有蘇州江寧織造的錦緞絲綢啊,最後船家有苦說不出,賠進去了全部身家還不夠,一家男丁被治罪發配,女子則入了教坊司,這是真真整了個家破人亡!”

 李老三把話說完,鄭泰和李成反而是安靜了,他們也明白了這是怎麽回事,雖說他們曾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但能高中進士的都不是笨蛋,況且這十天來幾人都在縣衙裡觀政實習,對這裡面的門道也略知一二。

 許是今天發生的事情讓船主李老三壓抑的緊了,這時借著酒意他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的給眾人說起了這運河上的關竅。

 時人皆知漕運、河政、運軍制度早已腐敗不堪,但是不僅朝廷苦其腐敗久矣,就連這看似作威作福蠻不講理的強盜似的運軍也是苦其久矣!

 原本明初永樂皇帝剛剛定都北京時,朝廷是雇各地百姓用民船運漕糧至京師的,這可不是後世,給政府做事又有面子又有實惠,那年月靖難之役剛過,天下初定,陸路和水路盜匪不少。將漕糧等物運上船是一件苦差事,將漕糧在押解入京更是一件可怕的差事。

 一路上的人吃馬嚼的花費都是百姓自己出的,朝廷出的運費寥寥根本不夠,這本身就是個賠本買賣。而且陸路上不太平,有剪徑強人,水路上操舟百姓們又不是全都精通,安全性也是個問題。故而押解漕糧的隊伍臨行前,家人親友們往往痛哭流涕,哀傷之至,更有甚者會立上遺囑,準備好身後世,只是因為這一路北上一年多的時光,不一定能再次返回到家鄉啊。

 那時候,一個縣中能領道這種押解漕糧稅銀任務的都是當地大戶,即便是大戶人家,若是有人使壞或者運道不好,接連幾年都被選上了押解差事,那麽這個大戶的傾覆也就是三次甚至兩次押解的事。

 可以說那漫漫漕運路上,以及幾千裡運河上,都充滿了無數百姓的血淚。後來有官員還鄉沿途見到此事,於心不忍,上書當時的洪熙皇帝,也就是永樂天子的長子,洪熙皇帝朱高熾不似他的祖父朱元璋也不似他的父親朱棣,是個宅心仁厚之人,後人給其上的尊號為明仁宗,也是恰如其分。

 洪熙皇帝不忍心百姓受苦,接受了那官員的建議,最後朝廷改了個辦法,只須老百姓將漕糧就近運至大運河兩岸的水次倉中,水次倉也就是朝廷設置在沿河的漕糧轉運倉庫、集結點,如此一來就大大減輕了百姓們的負擔。

 但是這漕運還得有人來運啊,於是這個任務交給了沿岸的衛所,也就是漕糧運軍的前身,由沿岸十幾萬漕糧運軍將收集起來的漕糧裝船送往京師。

 於是乎,這又成為了運軍們的血淚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