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197章 投獻與詭寄
深秋難得有這麽晴朗的天氣,碧藍的天空上,橘紅色的太陽高懸,除卻陰影處但凡是陽光所照之地,都顯得格外和煦。

 張籍的二弟張衛,這些日子不堪媒人的煩擾,提前回城了,而張籍因為要等到牌坊落成祭祖之後再走,所以一直呆在鄉下老家中。

 不得不說從秀才到舉人是身份地位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不張籍中舉消息傳出後的第二天,就有許多鄉人前來投獻,來的人中甚至有二十多裡外的焦莊農戶。

 張籍出外訪友還沒走到家,就聽到自家院子裡人聲鼎沸,跟趕集似的。

 “張老爺回來了!”

 “張老爺回來了!”

 張籍剛推開院門,還沒踏入一步,就聽到院子裡無數個興奮的聲音傳了出來。要不是張籍見到院裡大多是熟識的鄉親,單看那目光,還以為是來打家劫舍的土匪呢。

 張父一臉無奈的坐在正屋門口的椅子上,他對眼前的這一切不知所以,正等著自己回來解決。

 張老爺?

 張籍看著面前的鄉親們,最大的一個都有五十多歲了,十五歲就被稱作老爺,是把自己叫老了呢,還是把自己叫老了呢。

 張籍聞言腹誹了幾句,嘴角微微抽搐,抬腳進門道:“眾位鄉親們,不知今日到此何事?”

 這話還沒說完便被院子裡興奮的人群給圍住了。

 只見剛才那五十多歲的老大爺語氣又是恭敬,又是激動的說道:“小老兒種田可是一把好手,懇請張老爺收留,做牛做在所不辭……”

 又有一個身著打著補丁衣服的老爺子,很是恭謹來到張籍跟前道:“張老爺,小老兒侍弄牲口可是一把好手,有我在保證把咱家的耕牛養的膘肥體壯,耕起地來一頭頂兩頭使。”

 “張老爺,咱家是舉人家了,這老太太和家裡小姐怎麽能再下廚房,我是劉家莊的你三嬸的二叔的七舅公家的老劉頭,原來在城裡做過十幾年的掌杓,讓我一家子來管咱家的廚房,保準吃飯香,還得天天不重樣。”一個腦袋大脖子粗,很是有些白胖的老大爺說道。

 “張老爺你是讀書人,免不了出門在外,常在外面行走總得有個人使喚,俺是粗人,可是有的是力氣,讓俺當個家丁吧!”

 “張老爺,我家這個小子,原來跟隨他爺在城裡走動,地頭上都熟,讓他做個長隨給您跑前跑後怎樣?”一個看上去很樸實的鄉農好不容易插上話,急急的又道,“還有我這兩妮兒,都是黃花大閨女,留下她們給老爺您端個茶、倒個水吧,乾活可利索了……要是……要是老爺您看得上眼,暖床也使的,那是他們的福分……”

 “張老爺,俺家有地十畝,甘願獻上,年年交租……”

 “俺會種田!”

 “俺能駕車!”

 “張老爺您就收下我們吧。”一群人七嘴八舌的都圍了過來,爭先恐後的自我推薦。

 張籍看著那說能中田的老大爺不由得想說,大爺就您這風一吹就倒的體格,還是回家多歇著。還有那說讓家中小子做長隨的,不過是七八歲的頑童,還留著兩條大鼻涕,是這頑童來幫我忙,還是是讓我帶孩子啊。

 最扯的就是那兩個說能暖床的小丫頭,初時張籍還頗有點男人的小期待,但順著那人的眼神看過去,得,是兩個身子單薄,扎著牛角辮的小蘿莉,看那年齡,這有六歲嗎?這年紀也能暖床?

 要是都留下來,家裡豈不是要變成了養老院和托兒所?

 看著院子裡爭先恐後自薦為奴為仆的人們,張籍一腦門子頭疼,這就是大明朝所謂的投獻和詭寄田地了吧。對於這詭寄和投獻,張籍也是有所了解的。

 為何有人稱窮秀才和富舉人?其中的奧妙也在於此。秀才可以窮得一文不明,但中了舉人後就與苦難日子說再見了,那是因為秀才僅可免自身及一口的徭役,和十五畝地的賦稅;而舉人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這裡的全家包括家丁仆人長工等等,還有名下幾乎所有土地的賦稅,逼不得已時,就算是捐獻也捐不了幾個,比正常交稅少了許多。

 自古以來聰明人就有的是,大人物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聰明,於是乎這麽一個漏洞就被老百姓們研究出來了,這不是朝廷對於官員、舉人之家都不收稅、不征徭役嗎?

 那好,老百姓們就想了,我要是成為官員、舉人家人那不就同樣免稅免徭役了嗎,怎麽成呢,投獻人身,詭寄土地成為佃戶家仆即可。

 這就跟我國以前港澳台資、外企在內地建廠辦企業享受土地水電稅費等各種優惠的時候,很多人挖空心思拐彎抹角找個港澳台資或者外國的股東,掛個外資的牌子避稅,跟這大明朝的人身投獻,土地詭寄差不多。

 所以說舉人突然中舉後,一夜之間名下土地多個上百畝,家丁仆從多了幾十口子這都是很正常的事,這都是別人人身投獻和將田地寄在你的名下,以此逃避賦稅徭役的。

 人身投獻和詭寄田地這對張籍一家當然是好事,這也是掌權者的優勢,嗯,也就是所謂的剝削階級。但是這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卻是一場災難。

 大明後期稅賦艱難,國家拿不出錢,去打遼東的後金,不得不三次對民間加稅,最後導致自耕農破產,李自成率領流民滅亡了大明。之所以如此,根源就在於很多田地,以詭寄的形勢被士大夫和皇親權貴吞沒了,導致朝廷無稅可收。後世還有個詞叫做土地兼並,說的就是如此。後世評論歷史的書籍,如《萬歷十五年》對投獻和詭寄大多是批評的態度。差不多將其定義為大明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明白歸明白,但張籍也不想就因此拒絕別人的投獻和寄附。世風如此,你若不適應這些潛規則,和光同塵,只顧高風亮節,那絕對是融合不到大明士林中的,也休想做些什麽大事,因為你不合群,沒人聽你的啊。

 高談闊論鄙視流俗的人很多,但是真的面對異族南下的鐵騎時,又有什麽用呢,頂多就是“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罷了,沒個鳥用!

 自己要讀書要常在外奔波,需要幫手;父母操勞半生,兩鬢斑白,也是時候享點清福了;還有杜十娘和小妹,總是這樣冬天冰水洗衣,夏天酷暑煮飯也不是個事啊。

 打定主意後,張籍和張父一起商量著,從前來投獻的人中挑選了就住在鄰村的知根知底,忠厚老實的一家人。...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