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199章 金舉人
蔚藍色的天空,在深秋時節一塵不染,晶瑩透明。午後時分,陽光所照之處一片溫暖。

 就在張大戶向周圍鄉親們講話時,在幾個村中耆老的安排下張義先、張成等幾個人已經抬來桌椅,擺放好筆墨紙硯。

 張大戶話音一落,張籍立時起身走到桌前鋪開紙張,準備題寫牌坊上的楹聯。

 張籍提起毛筆,抬頭看了看那沐浴在陽光下的解元牌坊,白色的石頭柱子反射著點點金光,這就是自己給家鄉帶來的改變。後世的張籍從未聽說自家祖上出過解元,村中也並沒有解元牌坊的故事,一切都已經改變了。

 目光回到書案上,十三歲的張成在桌邊笨手笨腳的磨墨,可以看出的他的努力,只是剛剛接觸這書童的活計,他還很生疏。

 這時張大戶、張老夫子和一眾識字的蒙童湊到了書案旁邊。

 張籍自不再等,揮毫潑墨,筆走龍蛇,片刻之後一副對聯落於紙上,待最後一筆停下,兩個蒙童各持一聯豎起向眾人展示。

 一眾蒙童,課業水平淺的,隻覺的此聯氣勢雄渾,大氣磅礴,但又說不出其中妙處;課業水平高的,如張義先等人則口中念叨“破釜沉舟”、“臥薪嘗膽”、“項羽”、“勾踐”等詞數遍,細細品味其中道理。

 張老夫子看到這副對聯口中喃喃自語聽不真切,悵然而立似有所明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償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好!好字!好聯!”一旁的張大戶大聲讀出,擊節讚道。

 這正是張籍與童子試時勉勵清淵同窗的一句話。此句源於後世清朝蒲松齡的落第自勉聯,自此聯傳開後不知道激勵了多少人奮向上,勇往直前。

 隨後鄉人們也跟著叫好起來,雖然他們中絕大部分人懵懵懂懂不解其中意,但是不妨礙他們欣賞張籍書法的圖畫美。

 張籍題字所用的正是他最為擅長的米芾行書,且看這兩行字,以米意為主,雜糅王鐸之法,用筆大膽流暢,氣勢傾側,欲揚先抑,字與字之間有一躍而起的風姿和飛揚的神氣,純真自然,真如行雲流水一般。

 一聯寫就,張籍略為思索,手中毛筆又落於紙面。

 “學貴有恆切莫半途而費;才需積累休忘一簣之功”此句是勸人勤學不輟的。

 第二幅對聯寫完,張籍手中毛筆不停,筆鋒輾轉騰挪之間,又是一幅字寫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句出自《易經》,實乃千古名句,後世的清華大學就以此為校訓,用在此處勉勵蒙童自強,教化鄉人德行亦是恰到好處。

 這三副對聯第一幅勵志,第二幅勤學,第三幅養德,各有側重。

 三副對聯寫完,展示與眾人觀看後,張籍再做勸學被碑文一篇,這一篇文章,張籍來時就已經想好了。

 當先一句“書非借不能讀也……”此一篇乃是改自袁枚的《黃生借書說》,修改之後的名字是《借書說》。

 這篇碑文以“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勸勉鄉親族人不要因為條件不利而卻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決心,不利的條件,反而可以催人奮進,取得成績,也提醒人們不要因為條件優越,而貪圖安逸,養成不求進步的惡習,要珍惜時間,珍惜擁有的學習條件,好好學習。

 這篇文章一出,村中除了張老夫子能深解其意外,其他人都隻覺其中高妙,但是半知半解,頗有些對牛彈琴的感覺。

 三副對聯一篇文章完成後,張大戶將之交於一個家仆,命他去尋石匠雕刻。張氏族人的祭祖就在這幾天,不得不抓緊時間。

 ……

 三天后,隨著遠近各地的族人回歸倉上村,張氏一族再次祭祖。

 張籍和張父來到祠堂是,祠堂大門前還豎著一座功名旗杆,大旗招展,遠遠的就能瞧見。

 及的近前可見那條石底座上的兩塊大小一致的旗杆石,旗杆石還刻有“萬歷十年壬午科鄉試第一名解元張籍”的字樣,周遭飾以仙鶴雲紋,上半部同一位置開了個菱形的孔,裡面固定著一根直徑約三十厘米高約三丈的杉樹長杆。

 在這長杆上方有一個鬥狀物,被稱為旗鬥,這旗鬥可不是想裝多少就裝多少的,也是有嚴格的規製的,一般而言,貢生也就是鄉試副榜上的人物,是沒有旗鬥的;鄉試中舉人則可以有一個旗鬥;殿試中考中進士者可以立兩個“旗鬥“的旗杆;如果考中狀元,家鄉就可以立起三鬥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鬥旗杆,應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賜為朝廷一品高官了。

 牌坊碑文這兩樣張籍是知道的,但是對這旗杆石張籍倒是頭一次聽說,問了身邊的張義先,才知道這個也是用來標榜身份、光宗耀祖的,

 上次來的幾支族人,見到解元牌坊,和祠堂外的功名旗杆和祠堂內的碑文,全都是連連讚歎,此刻的族人們也沒有了遠近的嫌隙,因為族中出一解元郎乃是舉族的大喜事。

 張父和張籍一樣都是祭祖中的主角。張籍還好些,張父自打進了祠堂就是激動不已,因為這是自己家光宗耀祖的事情啊,生養出張籍這一解元郎,張父也算是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祭祖流程繁瑣,自有張大戶主持,不再一一贅述。

 祭祖之後,各房各支的族人都去張籍家中擺放,光是禮物就幾乎擺滿了張籍家的三張桌子。

 待客人走後,已是夜半時分。張籍細細算來,禮物裡面光會票和現銀就有八百兩之多,這還不算上剩下的地契和珠寶飾,不過是個賀禮,就有千余兩白銀的收入,果然是沒有窮舉人啊……

 常言道無利不起早, 其實張大戶和村中耆老對張籍中舉這麽重視,這麽大張旗鼓的又是幫著修高規格的解元牌坊,又是祭祖又是立碑的,是有其現實原因的。

 要知道在大明這樣的封建社會中,一個家族或者一個村子裡出了一個舉人就是了不得了,更何況是出了個解元!

 除了名聲外,以後州裡各種福利政策都會往村子裡傾斜,稅賦徭役也會多有照顧,簡單講就是有減稅政策先給解元村,出徭役的時候也攤牌些簡單的;還有就是其他村子也會高看解元村村民一樣,村裡的男子討老婆也會容易的多,因為時下鄉間大多是拐著彎的親戚,誰不想有個解元親戚呢?

 祭祖也是累心累身的活,故而雖然一家人都是為家中越來越好的變化而心潮澎湃激動不已,這一晚休息的還是格外踏實。...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