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小學教師在大明》第206章 課堂之上
古往今來所有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張籍當然也不例外。雖說學子們一時間的回答多有缺陷,但是理解能力挺強,也能接受新事物,故而進步很快,這讓張籍很是欣慰了。

 一堂課中學子們的收獲頗豐,這也是因為古代科舉讀書一直都是精英教育,有志於走上這條路的學子,幾乎沒有一個是愚笨之人,無論科場成敗都算的上是大明精英。

 這點有些和後世八九十年代的教育類似,學前教育刷下一批人,小學又刷下一批,初中、高中又是一批,直到大學畢業,那個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是實至名歸的天之驕子,讀書改變命運就是說的他們。

 進入了新世紀隨著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人人皆有學習的權利和義務,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學校中班級內學生的學業水平差距也就有了極端化的差距,有到了六年級還有不識拚音不認字的,也有一張語文卷子除了作文扣二分其余滿分的。

 大明精英教育制度下的書院教學,張籍絲毫不用擔心眾學子們的基礎和學習態度問題,教授起來得心應手,滯礙塞頓之感一點也無。

 下午第一堂課的一個時辰很快就過去了,學子們休息片刻後重新落座,張籍下午的第二堂課開始。

 冬日的午後若在此刻的鄉下,當是懶散的靠著火爐取暖、閉目休息或是幾個鄉人一起圍著火炕搓麻打牌,農閑時節嘛,只要填飽了肚子就是百無聊賴的時光。

 但是清淵書院丙班中,三十名學子正坐於案幾之後,書本攤開,筆墨齊備,全神貫注,他們正在如饑似渴的聽張籍講課。

 “國朝律法以禮為本,雖有訟但以無訟為理想,各地父母官皆是積極爭取並努力減少紛爭,平息訴訟。多以堂前勸導為先,再則面加開諭,寓教於判,以斷時事、以儆將來。其判詞詳盡,雄辯理義,一詞一句中可見禮之的魅力與先賢智慧。”這第二堂課,張籍還是講的判詞的寫法。

 “判詞,乃官府衙門斷案的判決書。雖系公文,但古往今來亦多有妙言滿紙、生動詼諧之佳作。再有此一案,諸君且聽。”

 張籍寓教與例,比乾巴巴的生硬講授要好許多,學子們課可以在例子中接受啟發,一點點的體悟,並能自行總結規律。

 只聽張籍說道:“今有一鄉間大戶去世,其子二人,互爭遺產,爭持不下,告與縣衙。雖經幾次判決,但此兄弟二人皆不服,有道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原知縣任期將至深感其煩亂,因此不睬,故而此案拖延至新知縣上任。若汝等為新任知縣,此兄弟二人再次將此訟至衙門,汝等當如何評判,又當如何做判詞?與汝等一炷香時間,可互相商討。”

 第二堂課上的學子們與第一節課時相比,不再那麽拘謹,張籍一說商討,堂下頓時出現一片熱鬧的討論聲,見到學子們漸漸適應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張籍不禁點了點頭。

 一炷香燃盡,張籍一拍呼尺,堂下一靜皆看向講堂前方凝神靜待他的提問。

 “諸生之中,何人欲來一試?”張籍面帶微笑看著下面學子們。

 “吾欲一試……”“吾欲一試……”頓時堂下三四人舉手欲答。舉手這個辦法也是張籍剛剛規定的,學子們接受的很快。

 “諸生勿急,皆有作答之時,邱延瑞,你先來回答。”張籍點了一名學子的回答,同時安慰其他沒有點到名字的士子。

 “農家有戶,二子爭產,晰分不明,爭訟至此,今者再訟,應取平分,兄弟各半,當無異議。”說完這句話邱延瑞還向周圍做了個團團揖,模樣上甚是得意,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回答很是滿意。

 張籍一看他的模樣,心下也是一樂,每個班中都應該有個活躍氣氛的“活寶”,看上去這個邱延瑞有向這方面發展的潛質,自己要多加培養,因為鯰魚效應嘛,不至於讓課堂變得沉悶乏味。

 手勢下按示意邱延瑞坐下,張籍開口道:“汝這判詞倒也簡明扼要,格式上深得剛才二牛相鬥一案之意味,但是其內裡的精髓,大明律所代表的調和精神並無多大體現,周川你再來回答。”

 張籍對邱延瑞的判詞作了一番評價,又點了一個剛才舉手的學子姓名。

 經過張籍剛才的點撥,周川就答得像模像樣了,再提問幾人,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時間學子們的心神全部投入到這一案例的討論思考中,課堂氣氛也達到了頂峰。

 提問過七八人後,張籍雙手下壓示意眾人安靜,然後微笑道:“汝等作答越來越貼合禮樂之道,如此判詞當可在童子試次場中嶄露頭角。不過,其離盡善盡美尚有差距,且聽吾所題之判詞,兩相比較細細體會其中之意。”

 眾學子聞言,皆正身端坐,凝神靜聽,手中筆墨備好準備做筆記。

 “判曰:祖業所留,兄弟爭產,一子言可,一子不平,久訟未決。夫鵬鳥呼雛,慈鳥反哺,仁也。蜂見花而聚眾,鹿見草而呼群,義也。鳴雁聚而成行,睢鳩摯而有別,禮也。螻蟻閉塞而壅水,蜘蛛結網而羅食,智也。雞非晨不鳴,燕非時不至,信也。彼夫毛蟲蠢物,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德?”

 張籍從書案後站起,口中吟誦,足下不停,慢慢踱步至堂中。

 其所言判詞,先簡短的說明了兄弟爭產糾紛的情況,又分析了鵬、鳥、蜂、鹿、雁、睢、雞、燕、螻蟻、蜘蛛這些毛蟲蠢物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行, 由這微小動物的品行溯及萬物之靈人,以反問的語氣指明兄弟二人相爭的無德無行。

 “爾兄弟名仁而不克成仁,名義而不知為義,以祖宗之微產,傷手足之天良。兄藏萬卷,全無教弟之心,弟掌六科,竟有傷兄之義。古雲:同田為富,分貝為貧。應羞析荊之田氏,宣學合被之薑公。過勿憚改,思之自明,如再不悛,按律治罪不迨。”

 言至此,張籍在堂下漫步一周複還台上,才在書案後站定,這二百余字的判詞剛好說完。

 後半段直言二人分產實屬不仁不義,禽獸不如,責其反躬自省,如若不知悔改,嚴懲不貸。氣正理足,令人拍案叫絕。

 諸生聞之盡皆歎服。...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