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赤帝》第41章邊軍與全民兵役製
無論南軍,北軍。從他們的兼職與裝備上就看得出,劉備的“禁衛軍”並不是那種整天守著帝國首都,什麽事兒都不乾的軍隊。那樣的話,再怎麽精銳的軍隊都會廢掉——甚至連盛唐的禁軍也是。

 當安祿山的大軍逼近長安時,長安十幾萬理論上應該極精銳的禁衛軍只是一戰就被打垮了。在這之後,全天下的野心家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中央的虛弱——

 即使是歷史上出名的要死的秦兵,在富貴了幾十年之後,都會被泡軟骨頭。所以將禁軍丟出去,輪換著在南北地區真真正正的進行戰爭鍛煉,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正常並且必須的事情了。

 這就是劉備計劃中,超過二十萬的,在這個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無論編制,戰術,武器裝備以及戰爭理念,都領先了時代超過一千年的,傳說中的難以想象的偉大軍團。

 單單是憑借這二十萬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就足以在任何一場戰爭中獲得勝利的了。

 但是,當然。還不夠。因為劉玄德所期望的,是一個佔據了整個亞洲,人口達到兩個億的,古典時代從沒有出現過的超級帝國。

 這種情況下,單單二十萬能征善戰的禁衛軍並不夠。他還需要更多軍隊,以維持帝國疆土,以及征戰四方。

 譬如說,目前正處在改造,以及被開發的狀況的北方大草原上。

 以北方的廣闊草原,從雲中郡到北海,從彈汗山到西域三十六國。從烏孫到河中……

 劉備曾經說過,這裡需要大量的騎兵。而北方軍團的禁軍只有十萬。雖然天下無敵,但是很多時候有些鞭長莫及。更不用說他們還要鎮壓中原河北。

 ——如果以農耕帝國的方式,在北方草原供養三十萬騎兵的話,就算強盛如漢唐一樣的帝國,恐怕也會有些吃不消。

 帝國將會壓上非常強的經濟壓力,直接拖累帝國的國力——但是,如果這三十萬騎兵是以遊牧帝國的方式存在的話,那就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了——

 整個大草原,以劉玄德的計劃,使用了新式牧草苜蓿,以及青儲法,還有大量專業培訓出的獸醫以及畜牧業知識傳播後,養育千萬人口,甚至更多都沒有問題。

 半耕半牧的狀況下,上千萬的草原遊牧,每帳出一個人,甚至都能湊出百萬遊牧騎兵。劉玄德期望的三十萬騎,簡直就是輕松愉快的完全不需要承擔任何問題。

 那麽,唯一有問題的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組織形式——

 如果一個鬧不好的話,那麽這些騎兵如果轉過頭來背叛帝國,事情可就大了。

 所以,惟一的問題就是,這些牧民們究竟應該如何管理與掌控——

 一方面,規定牧區,讓遊牧改為放牧,方便管理是一回事。另一方面,解決人地矛盾,以及釋放這些遊牧的破壞力,同樣是一回事。

 再之後,就是經濟方面的聯系,以及信仰和文化方面。

 第一的規定牧區,將遊牧改為放牧,劉備已經有了一系列計劃,在他的計劃中,遼東軍的六萬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加起來超過二十萬人口將被遷徙到草原上——他們將在草原上建立城池,成為帝國在草原上的要塞與重心——

 龍城!曾經匈奴帝國的核心,將成為真正的塞上明珠,以帝國的,漢人的方式建造城市,同時通過新的畜牧技術將城市,以及城市周邊的龐大牧區固定。

 再之後,像是這樣的漢人在草原上的移民點數量將越來越多,劉備將以鼓勵,以及流放遊俠兒、罪犯的方式逐漸將漢帝國的文化擴展到草原上。

 這樣一來,文化紐帶,以及經濟聯系就理所當然的擁有了——草原的牛羊牲畜,羊毛紡織,礦產資源。換取內地的絲綢、茶葉、手工製品——整個草原將成為帝國經濟的工業原料產地之一。

 這樣一來,時間長了,在草原上的漢民人口數量將持續增加,甚至增加到一、兩百萬,乃至更多。在這之後,帝國對於草原的控制將會穩如泰山。

 至於說草原上的其他原住民麽,這一點劉備也有計劃——走上層路線,利益捆綁。利用上層的遊牧領主們控制這些部落,要求領主們效忠——讓這些領主們成為天單於的奴隸。

 理所當然的,這對於草原的遊牧領主們來說,實際上是個最好,最好的結局以及所追求的結果。因為這樣能夠穩定他們的地位!

 劉備的計劃裡,這些人將成為漢帝國的哥薩克人。帝國的開路先鋒,最好的炮灰以及某種意義上,皇權制度的支柱之一。

 當然他同樣明白,這樣做的話,固然可以讓這些草原遊牧民對自己無比忠誠,成為帝國戰車上最好用的炮灰。

 而將遊牧部落的上層貴族子弟,進行漢化教育,就如同對於哥薩克上層進行拉攏與俄羅斯化教育那樣,也同樣會讓這些“漢哥薩克”變得安定,甚至說變成帝國的上好的刀。但歸根結底,這種戰略是有危害的,甚至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戰略是陳舊並且不安定的。

 當數百、上千年過去。帝國的經濟達到了生產力標準,皇權褪色的時候,這一切很可能會爆發。那個時候,哥薩克人將是反動勢力的最佳幫凶。就好像他們在原本的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一樣“皇帝的最後的支持者”——當然並不是因為忠誠——至少不單單是因為忠誠。而是因為現實利益。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群令人厭惡的人。

 “但最終,他們還是會被碾碎,被歷史的車輪,被現實和被人民群眾。”

 劉玄德思考了一會兒之後,覺得自己仍舊要以哥薩克制度,加上固定草場,漢化高層的諸多計劃來應對草原遊牧諸部。

 只因為這個計劃是可以持續數百年,甚至更久的,源源不斷的為帝國帶來利益和好處的。

 他不能為了數百上千年之後的危機,就將一種被證明切實有效,而且符合現在的社會生產力關系的制度拋棄不用。這是不科學的,主觀而且糟糕的。就算劉備存心想要讓帝國數百上千年,乃至永久的健康穩定的存在下去,也是不可能的。他終歸是人,終歸要死。在死去之後終歸要將所有的一切留給後來者。

 所以他能夠維持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已經是難得的,了不起的成就了。這種情況下真的沒什麽好說的。

 事情就是這樣。草原之上,以百萬到兩百萬漢民為基礎,十抽一,可以得到十萬鐵騎——這十萬騎士理所當然會有更好的武裝,甚至說最優秀的會成為具裝甲騎。

 至於余下的二十萬鐵騎,則由草原遊牧的哥薩克人們提供——當然了,這個時代不能叫哥薩克,而應該叫義從才對。

 事實上漢帝國,乃至未來的唐帝國,甚至說明帝國,這些中原王朝都擁有一部分類似義從的軍隊。就算名字不是那個,但是內核都是類似的。

 但是,或許是因為能力,又或者是想象力,或者是帝國的政策等等問題,這些義從最終沒能發展到外籍軍隊的最高組織模式,哥薩克人的程度。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幸運的是,劉玄德會將這個遺憾補好。

 北方事情就這樣,可以預定完成——有十萬禁衛軍,以及三十萬草原鐵騎。北方將穩如泰山,只有帝國去招惹別人的份兒,別人不可能招惹帝國。

 而完成了這一切的帝國,將成為諸世界線上,唯一一個成功統治了整個北方的偉大帝國。

 事實上單單是完成了這一項成就,就足夠劉玄德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了。

 但是,還不夠。

 對於北方草原的安排,不過是皇帝的計劃的一部分。甚至只是軍事計劃的一部分而已。

 在北方有邊軍義從,中原之地,也要有相應的軍隊。

 按照劉玄德的計劃,自己的常備軍數量,最多只能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五,以不拖累經濟發展為先決條件。同時,帝國應該普及全民的義務兵役制度。同時兵役時間與年限不能超過三年——軍戶制度將並行其中。而後逐漸廢除。

 在三年的時間裡表現出眾,得到晉升的士兵,才有繼續服役的資格。

 或者被介紹到帝國各地的軍事學院進行深造,又或者被介紹進入禁軍,成為帝國王牌軍隊的一份子——帝國禁衛軍的服役年限,在十到十五年。具體要根據士兵的身體素質,狀況,以及崗位決定。如果是一線戰兵較短,而工兵以及技術兵種,比如軍醫一類則較長。至於中、高級軍官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屬於職業軍人,應當以四十五到六十歲退休為年限。

 在劉備的計劃裡,中原王朝的盛世,將是一個科學與武力並行的偉大國家。技術、科學,製造業的大工匠與優秀的軍人,將是帝國最盛行的兩種職業。也是最受尊重的兩種職業。甚至連官員、富豪都等而下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