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感謝書友“gxw”投的月票,書友們的支持是我碼字的動力。
韓仲良病了。
心病。
做為少年天子,李沐十八歲的年齡,完全可以大婚了。
但韓仲良看李沐的意思,顯然還要再拖幾年。
李沐可以拖,他相當於開國皇帝,手中掌握著長安城中數十萬軍隊。
他戰功顯赫,滅國之功就有兩次之多,與李世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要他不同意,沒有人敢繼續進諫。
連魏征都不敢。
所以,韓仲良病了。
李沐能拖,韓瓊拖不起,因為韓瓊長李沐兩歲。
這個時代,恐怕也只有江南道,才會有女孩過了二十才出嫁。
韓仲良丟不起這個人,所以,他只能病了。
可病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畢竟,無法將心中的糾結傳遞給李沐不是?
韓仲良就請來了魏征和馬周。
韓仲良很聰明,他明白,這個朝堂上,能與李沐在私事上說得上話的,也只有魏征和馬周了。
魏征臉皮厚,馬周夠無恥。
這就是韓仲良對這兩人的評價,當然,是私下的。
面對面時,韓仲良是絕對不會說的。
正象現在。
“魏禦史,魏公,玄成,這事無論如何,都該由你勸諫陛下啊。老夫只有這麽一個女兒,眼看著一年年地長大,這宗正寺也進了,不能說拖就這麽拖著吧?”
“馬相,馬尚書,賓王老弟,陛下與你親近,這事你不能不管吧?”
韓仲良是豁出老臉了。
魏征確實有些為難,他斟酌著用詞,“韓尚書,你不是不知道,陛下大婚之事,我已經數次向陛下進諫過,奈何陛下執意推托,我又有何對策?”
韓仲良急道:“韓氏雖非豪門,可老夫好歹也是一朝尚書,女兒二十了還待字閨中,這叫老夫如何出門見人?”
馬周勸道:“既然陛下應承過韓相,以陛下的心性,想來不會食言,既然陛下如今拖延,想來不會在意令媛年長幾歲,韓相還是稍安勿躁為好。”
韓仲良都快哭出來了,指著二人薄怒道:“老夫誰都不請,就請二位幫忙,不想竟都是推托之詞。也罷,今日起老夫就告病不朝了。”
魏征有些汗顏,道:“韓尚書,你也知道,陛下雖然年少,卻聖心獨斷慣了,某又曾經……哎,不說了。”
說到此處,魏征拱拱手道:“對不住了韓相,告辭。”
馬周道:“這事周真幫不上忙,望韓相體諒。”
韓仲良氣得吹胡子瞪眼,大喝道:“來人。送客。”
待魏征、馬周離開後,許氏、韓瑗、韓瓊進來。
“父親,魏禦史、馬尚書答應沒有?”兒子韓瑗問道。
韓促很搖搖頭。
許氏微怒道:“瓊兒來日是要做皇后的,給他們機會都不珍惜,這二人也太不識好歹了。”
韓仲良一皺眉道:“夫人莫要胡唚。”
韓瓊輕聲道:“既然陛下不允,父親就不要勉強陛下,孩兒不急。”
“你不急,娘急。”許氏大聲道。
韓瑗遲疑道:“父親托病不朝,會不會令陛下不滿,反而壞了妹妹的婚事?”
韓仲良一咧老嘴道:“為父豈會不明白此中乾系?今日讓魏征、馬周前來,你真以為為父是想讓他們進諫不成?”
“那父親是何意?”韓瓊急問道。
韓瓊哪會不急,她早知道李沐還有兩個側妃人選——崔秀和崔穎。
雖然她不認容顏不遜於二崔,可她深知,自己的年齡比二崔大,二崔比李沐年紀小,而自己卻長李沐兩歲。
這對於一個未出閣的女孩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心結。
韓仲良微笑道:“瓊兒放心。為父還沒老糊塗,請魏征、馬周來,說明此事,無非是讓他們給陛下帶話,如此,三日之內,陛下必定前來探視。”
韓瑗一聽,恍然道:“父親好計策,如此一來,陛下就算不來探視,也不會責怪父親故意裝病,畢竟是陛下未兌現承諾在先。”
韓仲良呵呵一笑道:“吩咐下去,明日起,府中清掃庭院,焚香以待陛下聖駕。”
“是。”
……。
皇宮太大,李沐最遠就到了北面玄武門。
李世民新建的大明宮,李沐連去都沒去過。
就不用說去太液池泛舟了。
按李沐的吩咐,袁仁國將宮中的宮女統計了一遍。
宮城裡在冊的宮女,還有三萬六千余人。
這麽一個龐大的數字,讓李沐不寒而栗。
要知道,幾年前,被江南東道接收的宮女就有四、五萬之多。
也就是說,這四年來,李世民又增加了不下新進六千宮女。
“符合出宮年齡的有多少人?”
“回陛下話,大概三千余人。”
這數字少了些,李沐問道:“如果再提早兩年,會有多少人?”
袁仁國答道:“提早兩年,老奴沒有計算,但如果提早三年,老奴倒是計算過。”
“多少人?”
“近九千人。”
“好,就這些。”李沐點點頭,“派人去城裡尋塊空地,朕要建織造坊。”
袁仁國遲疑了一下,低聲提醒道:“陛下,這事用宮裡的名義去辦,是不是不太合適?有礙陛下聖名?”
“為何?”
“以陛下之尊,行商賈之事,這……。”
李沐先是一愕,後微笑道:“朕就是商賈之人,不覺得有恥。”
說到這,李沐心中一動,道:“讓孫福去籌辦此事吧,別讓他在皇家銀行待著了,他年紀也大了。告訴他,這織造坊籌辦好之後,就在坊中做個管事吧。”
袁仁國應道:“老奴遵旨。”
“另外,李孝恭、李師應該回京了吧?”
“回陛下, 昨日剛剛到長安,已經向吏部、兵部報備,等候陛下召見。”
“召他們進宮吧。”
“是。”
“另外,召李靖、李勣入宮。”
“是。”
……。
看著李孝恭、李師風塵仆仆卻又布滿笑容的臉。
李沐也很開心。
“遼東局勢如何?”
“回陛下,一切安好。”李孝恭答道。
李師補充道:“陛下怕是不知道,這淵蓋蘇文太狠了,高句麗百姓被盤剝的就差餓死了。若非唐軍賑濟,怕是熬不到今年收成。不過這樣也好,各地百姓對唐軍並無抵觸,歡迎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