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宋之梁》第103章 克扣歲幣
  大宋自澶淵之盟開始想大遼國納歲幣以換取和平,至此已經歷時一百多年,大宋也不想納這一筆錢,可遼國軍事強大,大宋失去燕雲十六州古長城的天然屏障,沒有足夠力量與大遼國抗衡,逢年過節還要主動增加歲幣額度,以表示大宋的友好態度。

  不給遼國納歲幣,說的倒是容易,你不給錢,人家打你啊,你又打不過人家,只能花錢買平安。

  童貫乍聽鮑太平說出不納歲幣的話,當作是無稽之談,可是轉念一想,這個鮑太平,不知道是梁師成還是蔡京的人,表達的可能是後台的意思,童貫耐著性子,表現出十足的興趣。

  “你且說說,如何不納這歲幣!”童貫輕輕撫摸著自己的胡須,仿佛生怕撫摸掉寶貴的胡須一般,眼中散出寒光。

  切了丁丁的宦官,長著一副漂亮的胡須,確實難能可貴。

  鮑太平朗朗上口道:“今年黃河決口,山東大旱,江西地震,汴梁城街頭還有五家可歸的流浪者,大宋還有忍饑挨餓的百姓,請問大人,我們哪有余錢給遼國納歲幣啊!”

  “事情倒是這麽個事情!”童貫道:“可若是不按期給遼國送上歲幣,恐怕遼國以我方破壞合約為由頭,介時遼國鐵騎南下,我大宋子民陷入冰火,那個時候損失更大,恐怕連大宋的江山社稷不保啊。”

  一說到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鮑太平便很自然的能想到靖康之恥,金軍鐵蹄南下,並非鮑太平語無倫次,有意跑題。

  “就目前來看,汴梁城確實不適合做大宋的都城,為大宋長治久安計,當早日遷都洛陽,方位穩妥之計。”

  “遷都!遷都!”童貫不耐煩道:“那是百年前提出的話題,當初沒有遷都,汴梁作為大宋的都城,並未影響大宋的安寧,遷都與我等無關,還是回歸正題,謀劃歲幣之事吧!”

  “大人你想啊!”鮑太平給童貫計算道:“一年三十萬白銀,一百年,那就是三千萬兩的白銀,有這許多的銀子,足夠在北方修建一條堅固的防線,構築無數座堅不可摧的城池,卻將銀子給予鄰國,讓鄰國訓練處足夠精良的兵馬,反過頭來讓鄰國打我們,打的不是更凶嗎!”

  納歲幣的做法,簡直與“量華夏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如出一折,只不過是歲幣細水長流,架不住年年得給,沒用盡頭,鮑太平對這種“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做法,深惡痛絕。

  童貫並非能夠謀劃大事的人,鮑太平確實不太適合跟他說這些話,可童貫作為樞密使,掌管著大宋全國的軍隊,又是身邊的紅人,他的一個思想的轉變,就有可能轉換整個朝堂的認知,歷史上有太多的如果,倘若有一個條件不具備,那麽,屈辱的歷史都能夠改寫。

  “歲幣是真宗皇帝定下的國策,非是我等能夠左右的,若不給歲幣,遼國必然犯邊,這樣的罪責,我童貫如何擔待得起啊。”童貫不耐煩道。

  “大人有所不知!”鮑太平道:“下官若是沒有猜錯的話,就是不給遼國歲幣,遼國也沒有能力侵犯大宋了!”

  “此話怎講?”

  “遼國正在陷入內亂,江山社稷恐怕都保不住了,我們乾脆斷了歲幣罷了!”鮑太平道。

  童貫撫掌喜道:“如此一來,這趟差事好辦了,來年的歲幣贈不得了,哈哈。”

  “童大人!童大人!”鮑太平發現童貫思路有點跑偏,將童貫從喜悅中輕聲喚回來,又道:“聖上授予大人臨機決斷的專權,下官的意思,今年的歲幣一分不給,用歲幣最為軍餉,招募軍隊鞏固邊防,一旦遼國又風吹草動,我大宋軍隊也好相機行事!”

  鮑太平的童貫不敢全信。

  鮑太平不過是一名七品的伶官,如何知道遼國內亂的消息呢?倘若遼國沒有內亂,空著兩個手去,沒準宋朝大使的腦袋會被遼國的天祚皇帝砍下,然後大軍向南侵犯邊境,這樣的風險童貫不想擔當,反正花的是國家的錢,也不是自己的錢,此番出訪,只要不增加明年的歲幣,童貫這趟差事就算辦的完美利落。

  宋遼承平百年,大宋跟遼國的邊疆上,基本上處於有邊無防的狀態,大宋不敢明目張膽的整頓戰備,以免引起遼國的指責,大宋采取的方式是修建溝渠和栽種防護林,想以民用設施遲滯遊牧民族南下的鐵騎。

  鮑太平跟林衝學習騎馬的時候,就趟過溝渠也穿過防護林,事實證明,這樣的作用是聊勝於無的,只能稍微遲滯一下騎兵的速度,卻根本不能阻斷。

  大宋還有另外一手, 便是養著極其龐大的軍隊,總數在二百萬以上,可惜在重文輕武的制度下,又在一些無能鼠輩的統領下(童貫、高俅),大宋的軍隊沒有多大的戰力,唯一一直有戰鬥力的,便是用於防備西夏作戰的西軍。

  童貫不肯擔這個風險,鮑太平得勸。

  好說歹說,童貫才終於同意,帶十五萬的歲幣去遼國。將余下的三十二萬留在邊境相機行事,倘若遼國催的緊,便說分批送來,倘若蒙混的過去,便帶著余下的歲幣回京,而且鮑太平已經幫童貫想好了應對遼國的說辭:大宋今年遭遇天災太多,地主家也沒有余糧,請遼國暫緩收歲幣,國內正在緊急籌措雲雲。

  地主之誼童貫聽過,地主是跟什麽意思?

  鮑太平無奈道:“天朝上國!天朝上國!”

  出使遼國的團隊一北上,棄舟登暗,走陸路奔燕京,不一日,便到了遼國的燕京城下。

  燕京,既後晉石敬瑭割讓出去的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城高三丈,方圓三十六裡,淪落遼國的百余年見,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乃是漢人聚集區,是大遼國最繁華的城市,被遼國列為五京中的南京,給大遼國南大王院管轄。

  使團離城三十裡,便遇見遼國迎接的依仗,長亭管驛,國樂喧囂。

  童貫望著遼國森嚴的依仗,想著隻帶三分之一的歲幣,不禁恐慌起來,握著馬韁繩的手,抖得厲害。

  鮑太平望著大遼國森嚴的依仗,一臉的輕蔑,心道:大遼國眼見著被金國打殘了,還在這給大宋使團面前硬撐,打腫臉衝胖子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