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宣讀完聖旨之後,沒有應朝鮮君臣的盛情邀請留下赴宴,而是直接返回了仁川。
皇帝讓朝鮮整軍備戰,擺明了就是不想救朝鮮,他就是知會那群兩班貴族們一聲,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等後金打過去了,他們能早點跑路,免得給後金搶到太多的東西。
沈有容也清楚,自己手下那點人,在冬季來臨前,雖說未必沒有實力與後金大軍抗衡,但要全軍去朝鮮作戰,風險實在太大。
參加過援朝之戰,他當然清楚大明一開始被朝鮮的豬隊友坑得有多慘。朝鮮人的戰鬥力,以及他們國內那些實際上就是個土圍子的城池,他又不是沒見過,那種所謂的城根本守不住。
廣寧之戰後,他也和皇帝討論過救朝鮮與否的問題,他認為大明根本救不了朝鮮。
乾脆就趕緊開溜,免得被朝鮮君臣纏住。
船隊在沈有容返回後很快一分為二。
沈有容帶著親兵帶著沙船船隊返回皮島,而福船船隊則要繼續南下,穿過對馬海峽進入鯨海(倭國海)。
分別的時候,沈有容對艦隊指揮吩咐道:“此行頗為艱險,你等都要萬分小心。”
福船艦隊的指揮,最近一年被火速提拔起來的千戶陳策,立刻回道:“末將省得。”
說著,沈有容又看向開拓部隊的負責人,剛被升為千戶的李應。
“到了地方,記得一切要照皇上的吩咐辦,切記莫要壞了規矩,不得縱容手下欺負那些夷民。若是經營得當,化夷為夏,讓朝廷新得一塊疆土,便是大功一件。此事是皇上看重之事,你的名字皇上也記著在。”
說著,沈有容讓左右請出了一把刀子。
“此刀乃是皇上禦賜,你若是能辦好差事,前途將不可限量。”
李應聞言立刻跪下,恭敬地接過了禦賜的寶刀。
“臣叩謝皇上,皇恩浩蕩,臣無以為報,必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盡管這一趟是個辛苦差事,還有不小的危險。不過有了皇帝賜下的寶刀,李應心裡多少也得到了一絲安慰。
當今皇帝是個極為關心將士身後事的,他們這些勇衛營出來的,還沒為死後的事情擔憂過。
在前往釜山港的路上,陳策看著茫茫的大海,不由有些擔憂地說道:“皇上給的氣象資料,也不知是否屬實。過了朝鮮南端,若是沿著這鯨海北岸一側航行,無疑是要安全得多。”
剛從海事學校畢業不久的一位小旗學員,看艦隊指揮此時還是有些拿不住主意,不由說道:“千戶何必憂心,皇上給出的海圖,何時有過誤差。永樂朝也有船隊去往奴兒乾都司地方,這氣象資料想來不假。若是到了六月,海上風浪變大,反而不美。”
“陳千戶,某雖不懂航海,不過卻是知曉夜長夢多的道理。既有海圖,也能知曉氣象,早些時候趕過去才是正理。那處名為庫頁島的地方,頗為寒冷,不早作準備,某這一隊人冬天怕是難以熬過去。”
陳策沉思了一會後,說道:“也罷,各船船長都選了不靠岸航行,某也不再堅持。若靠岸,航程變長,用時更多,正如李千戶所言,也難免夜長夢多,讓要留島的兄弟難做。”
北太平洋高緯度海區,春夏風浪小,比較安全,要搶在氣候變差前返航,就要加快時間,一般情況下認為最安全的近岸航線,洋流的方向與此次航行相反,無疑會浪費很多時間。根據皇帝提供的氣象資料,又參考了李應的意見,
艦隊指揮們一直討論後,決定將近岸航線否定,選擇航程更短的航線。 遠征船隊在穿過對馬海峽,在釜山港完成一次補給,直航鬱陵島再進行一次補給,就要在鯨海內沿著黑潮的支流對馬暖流直航目的地,大明和倭國關系顯然稱不上好,這隻船隊要獲得補給顯然不可能指望倭國人。
這一路,初步估計,從朝鮮仁川開始計算的話,航程差不多1500海裡,除開南下朝鮮的這一段是逆著洋流行進,進入朝鮮南部後,一路都是沿著對馬暖流航行,以福船的速度,全程航速差不多4節多一點,差不多需要一個月左右。
返程的時候,船隊將會轉道大陸這一側沿岸,沿著沿岸寒流航行,那會鯨海已經開始吹偏南季風,返程也差不多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左右。
第一批被運送的軍民人數不多,隻抽調了勇衛營一個以遼民為主的百總隊的士兵, 以及兩百身強力壯的遼民和兩百原山賊響馬,這些人每人都發了一把火繩槍。
這五百人,分別乘坐十艘400料福船,隨行的還有二十八艘400料福船作為補給船。整個船隊有上千人,也算是一隻規模不小的艦隊。所以在倭海范圍內,也沒有哪個不長眼的敢惹這股實力強大的明軍水師部隊。
第一年只會在庫頁島上建設一個小據點,等著航海人才和船隻數量更上來了,經過基礎訓練的遼民數量多了,開發重點就會轉向後金能出動比較多的軍隊攻打的圖門江江口和海參崴一帶,爭取那裡的原始部落的支持,逐步向內陸進發。
而庫頁島那邊的投入,也不會停止,初期的小據點慢慢實現糧食自給,就會逐步增加投入,並把更多的移民都送到奴兒乾都司,逐步自海路向黑龍江流域進發,佔據雅克薩銀礦。
同時,等待海軍實力壯大,朱皇帝也不介意發動一次針對倭國的小規模戰爭,奪取蝦夷島。
此時蝦夷島上的倭國勢力,只有一個萬石大名都算不上的松前藩,實力還弱小得很,松前藩控制的地區也僅僅是蝦夷島離倭國本土近一點的地方,全島連同蝦夷人也不過五六萬的樣子,奪取這裡也要付出不了多大的代價。
蝦夷島條件還是比庫頁島好一些,在另一時空後世,這塊被改名為北海道的地方,也是養活了五百多萬倭人,還能輸出糧食的地方,雖說這個時代,蝦夷島由於土質沒有經過倭國二戰後的大改良,養不了那麽多人,移民個幾十萬人過去,也是沒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