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他改變了大明》四十五.自然創刊
  在廣寧之戰期間,表現亮眼的醫務兵,使得皇帝的護理技術名聲大噪,在大明第一份學術期刊《自然》上對此事給出的解釋,同時也引起了大明上下對生物學和醫學展開的大討論。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大明第一份科學學術期刊《自然》在天啟二年正月正式誕生。

  這份學術期刊,在皇帝的要求下,全文都是白話文,簡體字,排版是從左到右,從上往下,力求用語嚴謹規范。

  對於使用簡體字和白話文,徐光啟等人的意見是很大的。他們現在完全是想把科學包裝成中國之學,向士大夫階級推廣的,現在這種完全是泰西式的排版,以及簡體字,完全就是自絕於士大夫階層。

  “物理之學,不同於性理,識字的便可鑽研,所以要用白話。朕這般排版,也是方便書寫公式。諸位精研物理已經有一陣子,應當知曉,物理若離開了算學,就不能說準確,更難從已知推出未知。而物理之學,最重實證與精準。而從左至右書寫,配合符號,方才能更方便地列出算學公式。從上至下書寫,不過是沒有紙張,隻可用竹簡,才留下的習俗。這等舊規,適用於古時,在紙張普及的當下,卻是未必合適。”

  皇帝當時這麽說了,徐光啟等人也只能無奈地接受。而且,他們也明白,拋開非士大夫階層參與物理研究這個讓他們覺得身價降低了的問題,其他方面皇帝並沒有說錯。

  《自然》的創刊號,第一版上就重點地介紹了的光學顯微鏡,以及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的微觀世界的詳情。

  光學顯微鏡這東西,要用磨製鏡片的方法制造,以當下的技術水平,是造不出多高放大倍數的,有列文虎克保密了一生的秘法,朱皇帝要造放大倍數300倍左右的顯微鏡卻是很簡單。

  他用一根玻璃棒,中段放在火焰上燒,燒得玻璃棒發紅軟化,然後握住玻璃棒兩端用力拉開,中間融化的玻璃就被拉成了細絲,把細絲拉斷,得到一根掛在半截玻璃棒上面的玻璃細絲,最後,再把這個玻璃細絲的殘端重新燒製,細絲遇熱融化,因為流體的表面張力作用,自己會凝聚成一個小球。

  用這樣的方法,朱皇帝很快就得到很多的鏡片,有外星大佬幫忙,做到精準控制,做出放大倍數達到600倍左右的光學顯微鏡也不難。學習這種製法的工匠們,也很快造出了大批放大倍數在100倍到300倍之間顯微鏡。

  顯微鏡所發現的微觀世界,一下就讓人們認識到了許多新的知識,看清了植物的細胞,發現了從前從沒有人認識到的細菌等微生物。

  《自然》完全以泰西的模式出版印刷,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他們認為皇帝這是在搞以夷變夏,不過噴這個事的人多了,皇帝也一直懶得搭理他們,也沒將朝廷公文和科舉也這麽改,說得多了也什麽都改變不了,好處也是半點撈不到,最終他們自己也感到無趣,慢慢的就失去了在這種事上噴皇帝的熱情。

  《自然》創刊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除開顯微鏡發現的微觀世界,更多都是因為這一期的內容幾乎都是和醫學沾邊的。特別是微生物致病的說法,更是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儒生學醫在此時還比較流行,微生物致病這一推斷,一經發布在《自然》上,就引起了儒生和醫生圈子廣泛的討論。這篇論文造成的影響,也不比廣寧之戰小太多。

  太醫院很快就得到了這篇文章,院判陳璽很快於一眾同僚談論起了這篇文章。

  “此文大善,諸多外邪,當是此文所說的微生物無疑了。”

  “是極,只是知其然,除開瘧疾,卻是多不知如何醫治這等細小難以目視之物引發的病症。”

  幾位禦醫當然是參與過用金雞納樹樹皮熬製藥物,治療瘧疾的實驗。

  “便是瘧疾,那金雞納樹皮,也是只能醫治久瘧,且毒性甚重。”

  “是藥三分毒,能醫治久瘧,便不錯了。”

  一位吏目也不由感歎道:“此文中,有關外傷瘧疾且不論。單一產科之實驗,某也親自參與,便可謂活人無數啊。”

  此言一出,眾人都是紛紛表示讚同。

  這個眾人都是知曉的,太醫院也參與了皇帝親自主持的實驗,如實記錄了改善衛生條件對提高新生兒存活率的數據。大半年的實驗下來,讓太醫院上下,都深深地被實驗數據震撼。

  此時那些給人接生的產婆,都特別相信給人剪過越多臍帶的剪刀越有福氣,使用的剪刀都是鏽跡斑斑的,加上不怎麽知道消毒,很多人接生時手都沒洗乾淨,使用的布也特別不乾淨,所以新生兒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概率非常大,許多新生兒的“七日風”就是因為剪刀不乾淨而得了破傷風。

  朱皇帝從大權在握開始,就在強製京師的產婆都要學習良好的衛生習慣,剪刀不能有鏽,使用前必須要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燒上幾刻,並派出了太醫院產科的吏目去記錄數據。

  實驗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強製的衛生習慣要求下,這些經過培訓的產婆們,接生的嬰兒死亡率被大大降低,此時在京師,由皇家培訓出來的產婆,已經成為了搶手貨。

  這一篇文章一出,顯微鏡這東西,也隨之成為熱銷產品。

  “我皇這一年來,於醫術上的造詣,可謂是震古爍今了。”

  “便是沒有微生物致病之說,光一牛痘法,也能載入史冊。”

  除開微生物致病,這一期的自然,還有另一個重大成果,預防天花的牛痘法。

  這一成就一出,在太醫院范圍內,朱皇帝也獲得了一個稱號——當世醫聖。

  微生物致病這篇論文,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論,就瘧疾致病原因,很多人還是不信的,尤其皇帝還把瘴癘解釋成傳染病。

  在一處茶館,兩個儒服青年就在談論此事。

  “那微生物致病,倒是說得通。瘴癘如何能以蚊蟲傳播的急性瘧疾解釋,不過是要哄騙宗藩罷了。”

  “慎言,小心隔牆有耳。”

  “今上乃是聖明天子,廠衛如今哪裡還敢為難百姓,在下又不是官,怕什麽。”

  “親藩若是能去南洋就藩,也沒什麽不好。”

  “是沒什麽不好,只是今上如此行事,總有些不妥。”

  好吧,陰謀論在這世上總是不缺市場的。京師裡很多人都和這秀才一樣,自以為發現了真理。

  對於這些學術期刊,朱皇帝是很想將其鋪開推向全國的,也動過搞出郵政事業的想法,不過在調研了大明的現狀之後,他覺得這個事暫時不大靠譜,郵政事業需要穩定貨幣金融環境以發行郵票,在當下也得配上武裝押運人員,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條件也有不低的要求。

  此時,各種條件都尚未成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