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他改變了大明》一十七.葉向高
  在剿匪進行的同時,朝堂上終於出現了大的變化。進入十月之後,泰昌任命的內閣成員除開一個已經辭職的孫如遊,就一個不差地到齊。葉向高入閣後,隨即再次成為首輔。

  本來泰昌就是點了葉向高的名,把他欽定成了首輔。只不過,葉向高這個老官僚,也不知是擔心遼事出問題怕背鍋,還是要擺出一副不貪戀權位的姿態來,或者兩者兼有,反正就是拖著不上任,磨蹭到了十月份才從福建趕到京師。

  這個葉向高入閣之後,對朱皇帝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臣事神廟皇祖八年,所有章奏必發臣票擬。即上意所欲行,亦派遣中使傳諭。事有不可,臣力爭,皇祖多半能聽從臣的勸諫,不出中旨。陛下虛懷恭己,信任輔臣,偶爾或因流言而生出難以決定的爭論,也應當慎重地對待詔書,所有的事情都要令我等輔臣草擬上報”。

  這一位上來就告訴總喜歡搞個中旨出來繞開文官做事的皇帝,你要守規矩,你祖父都要聽我的,你個小年輕還是不要動輒就亂來。

  面對這個樹大根深的老官僚,朱皇帝當時就感覺壓力有點大,甚至想當場就掏出一個錘子把他打死。

  想是一回事,這種事肯定不能做的,首輔的面子暫時還要給,他隻得連忙稱是,表示老先生你說得有理。

  把場面話說完,朱皇帝就開口問道:“不知先生,對眾多士子們要求進兵遼沈,是如何看?”

  葉向高來自然是不缺朝堂上的情報的,他清楚這位少年天子,明顯是準備先穩守,厲兵秣馬,然後再談複遼。

  一開始他還寄希望於自己的門生王化貞提的借兵蒙古,覺得速戰速決才好,不過在看明白皇帝的態度,最近又深入地了解了下蒙古各部的現狀後,他就打消了這種想法。在這件事上,他不得不承認,這少年皇帝比王化貞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這會又沒有讓這位首輔愁白了頭的財政問題,又知道了自己的門生就是個才乾不足的蠢貨,他當然是不同意進攻的。

  “荒謬,如今遼兵喪膽,援兵不足,如何能攻。這些生員不好生讀書,對遼東情形一無所知,卻要妄議軍國大事,干涉朝政,實在可恨!”

  “先生所言極是。不知先生以為,遼東可還需增兵?”

  葉向高毫不猶豫地回道:“前番十八萬尚嫌少,如何能不增兵?”

  “兵多不練,再多又有何用?”

  葉向高隻當沒聽見皇帝語氣中的不滿,“皇上聖明,一語便切中要害。老臣也以為,遼事之急務,首在明法紀,選賢能。”

  你要能給把法紀廢弛的現狀整治好,把賢能選出來,就不會獨相那麽多年,一樣沒把國家治理好。

  這老官僚,一張嘴就是這種正確的廢話,讓朱皇帝不由有些惱火,立刻就沒好氣地說道:“若是真能如先生所言,平虜哪裡需要十八萬,八萬就足以一舉把東虜蕩平。”

  傳言這少年皇帝是天資聰穎口齒伶俐之輩,現在看來果然不假。

  只是,不大尊重輔臣啊。

  皇帝不尊重他,葉向高也沒辦法,微微皺了皺眉後說道:“皇上聖明。”

  這位首輔聽出了皇帝語氣中的十足的諷刺意味,知道增兵這個事談不妥,暫時也不想就這個事糾纏,很快轉換了話題,開口問道:“臣聽聞,皇上欲以勇衛營取代京營?”

  “京營乃枝乾根本,如何能以勇衛營代之。中唐之禍,朕可沒有忘。勇衛營只是驗證泰西火器戰法,

並不會再擴編。”  “皇上聖明,是臣多慮了。據臣所知,勇衛營之耗費,比之戚少保所練浙兵更甚。就算皇上有生財小道,想推向全軍,亦是無濟於事。臣還聽聞,皇上好言利,整日沉迷匠作之事,以豪奢之物為喜,大有助長奢靡之勢,如此實在非國家之福啊。”

  “若無琉璃寶鏡等物,兩載之後,東虜未平,豈不是又要加征遼餉,令朕失信於天下?朕所研製的事物,如琉璃寶鏡,不過是取富人之財補貼國用。火銃和火炮,那一樣不是軍國重器?朕也知曉,這些都是小道。治國的大道,朕每日都在聽,大臣們都是泛泛而論,卻是沒有人告訴朕,具體當如何去做。先生可能教我。”

  隨後,葉首輔就說了一大通他的看法。

  朱皇帝耐著性子聽完後,隻想當場打人,因為這老家夥廢話了一大堆,還是那一套“修道德、近賢臣和遠小人。”的套路,聽上去是正確無比,不過根本沒有半點可執行性可言。

  回到內閣之後,葉向高很快和幾位閣老們談起了今天的召對,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我皇天資聰穎,能洞悉朝廷弊政,然而行事盡取小道。如今看來,乃是日講太過匆忙,才使得皇上不能明白經義要領,領悟治國大道。”

  大學士何宗彥也是無比苦惱地歎道:“元輔所言,甚是切中要害。天子眼見吏治敗壞,世風日下,心中頗為憂慮,卻是不得要領。整日與匠戶為伍,以斂財為急務。長此以往,實在非國家之福。”

  次輔劉一燝清楚皇帝幫他解決了不少的麻煩,所以對首輔批評皇帝有些不認同,他說道:“元輔所言極是。只是,皇上醉心匠作之事,喜好言利,卻也未見用於享樂,獲利也能補貼國用。說句不當說的。我皇如此行事,雖非國家之福,但比之神廟,總是強得多。”

  韓爌卻是搖了搖頭,“講讀之事,我輩多勸諫便可。只是,如此多厚利之物,皆掌於內廷之手, 如今看是沒有什麽不好,只是怕將來。”

  韓爌代表了大多數文官們的態度,現在內廷掌握了這麽大一筆收入,還在不斷地增長,以後怕不是要上天。

  葉向高沉吟了一會後,搖了搖頭說道:“皇上怕是不會同意,如今反正並無不妥之處,倒不如暫且留於內廷之手。”

  站在文官立場上,葉向高是很想把皇帝手裡的那些作坊都劃拉到工部去,不過他也不願意一回到朝裡就和皇帝發生激烈的衝突。

  眾人商討了一番,才各自散去,開始做事。

  對皇帝目前的做法,這幫大學士們始終都是不認同的,在他們看來,皇帝沉迷搞奢侈品賺錢,只是飲鴆止渴,不解決當下吏治和道德風氣問題,這大明還是吃棗藥丸。

  好吧,他們的看法其實是很正確的。但是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純粹在扯淡。

  他認為解決問題,還是要靠講道德,選賢任能來完成。

  至於誰賢誰能,他們提建議用人的時候是不是存了私心,那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晚明的時候,看出這國家有大問題的人不少,但是沒有一個有辦法解決,不止是因為他們中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也沒辦法解決,也不敢承認儒家的那套解決不了問題,那樣只會動搖理學,沒有幾個人敢往那個方向上去想。

  第一次的見面,朱皇帝和新首輔葉向高交換了意見,算是對各自關心的大事達成了初步的一致,都沒準備搞什麽大新聞,雙方暫時還不會有什麽大的衝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