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崇禎皇帝的心裡還是有那麽一點兒小小的遺憾。
畢竟,巴爾普坎請求內附,是迫於大軍已經進入到爾撣國國土的情況下,才不得不請求內附。
可是朝鮮和琉球,還有緬甸,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是因為大明爸爸威武,大明爸爸霸氣,所以才想著內附的。
兩者之間,可比性不大。
如果爾撣國一早就主動請求內附,那紙面上的數據可就好看的多了——最起碼,也能養活一大批的清流文人,針對此事水出一大堆花團錦簇的文章。
等到朱純臣的信件再一次回到崇禎皇帝的岸頭上之後,崇禎皇帝才將目光投向了來宗道:“那爾撣國之主巴爾普坎不日將要來緬甸朝覲,一應事宜,倒是要麻煩來愛卿了?”
來愛卿出班後便躬身道:“啟奏陛下,此等盛事,微臣得附驥尾,實在是三生有幸。
不過,臣敢問陛下,原本那些前唐遺民,又該做何處置?”
崇禎皇帝道:“眾位愛卿不妨先議一議,看看到底該如何安置為上。”
來宗道秒懂。
處置跟安置,兩個詞中的字面意思差不多,但是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這兩個詞的意思可就差的太多了。
在自己用了處置這個詞的情況下,崇禎皇帝於無聲之間就轉換為了安置這個詞,那麽今天討論的重點就要重點放在“民”這個字上了。
按照崇禎皇帝的意思來看,必然是把這些前唐遺民當成了跟大明百姓一樣的子民來看待,所以才用上了安置這個詞,否則的話,用處置這個詞才是最恰當的。
既然涉及到了安和置,首先就得考慮到這些前唐遺民們自己的意願——願意回到大明去居住,還是願意留在這裡。
其實站在來宗道的角度上面來看,這些遺民們繼續留在曼尼普爾才是最合適的選擇。
反正整個爾撣國已經內附大明,到時候阿薩姆也好,
曼尼普爾也好,都會跟緬甸一樣,成為大明的領土,朝廷該怎麽派遣官員的就得怎麽派遣官員,該怎麽治理的就得怎麽治理。
就連鐵道部,都得重新規劃設計線路,把阿薩姆、曼尼普爾、緬甸這些地方都考慮進去,進行統一的規劃和修建。
但是,如果這些人願意回到大明呢?那要考慮的事情可就多了去了,遠比讓他們留在曼尼普爾要麻煩的多。
首先,這些人回到大明之後,幾十萬的人在兩萬萬的大明百姓這個基數面前什麽都算不上,可是你總得給這些人安排吃住吧?到時候是戶部出銀子還是內帑出銀子?
這些人又該如何安置?是打散了之後混入大明百姓之中?還是再給他們挑個地方,讓他們集體住下,然後一步步的往裡面摻沙子?
而且,不管是另找地方還是打散了安置,其實都涉及到一個最大的問題——總得給這些人分地吧?
不給人家分地,人家吃啥?喝啥?連吃喝都沒了,不造反還在等啥?難道朝廷一直出銀子出糧食養著這些人?
如果朝廷不養著,這些人吃喝都沒有,然後再轟轟烈烈的打著恢復盛唐的旗號造個反,到時候誰今天支持了讓這些人回到大明,誰就得跟著倒霉。
來宗道可不認識崇禎皇帝會因為自己白發蒼蒼而心軟。
拉著一眾大臣們商議了半天之後,來宗道又找上了武將勳跺的大佬們開始研究了起來。
然而研究了半天,來宗道也沒有得出一個靠譜的結論。
武將勳貴的大佬們倒是信誓旦旦的保證,這些前唐遺民再怎麽著,在大明也掀不起風浪來,誰敢跳的話,直接按死也就是了。
然而來宗道敢信這種屁話?
這些武夫說的倒是好聽,可是這些人一旦造反,自己肯定得先倒霉,到時候還得拉上一大批同僚。
而這些武夫們就可以舉著刀劍唱著歌兒去平叛,去分軍功——好處全是武夫的,壞處可就全落到自己頭上了。
糾結了半天,又與眾多大佬們商量了半天之後,來宗道才咳了一嗓子,示意文武大臣們各自因到各自的位置上去。
等到大帳之中再一次靜下來之後,來宗道才躬身道:“啟奏陛下,臣方才與眾位同僚商議了一番,在這些前唐遺民的事情上,卻是難處頗多。”
崇禎皇帝饒有意味的嗯了一聲後才問道:“比如說呢?”
來宗道躬身如儀:“最大的問題便是土地。中原原本就沒有多少空閑的土地,縱然藩王們將封地置換到了海外,空出來的土地只怕還是不夠分配給這些人。
民無地則不安,沒有土地的百姓連吃喝都會成為問題,而官府又不可能一直養著這麽些人——這對其他的百姓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
因此,臣的意思是,能不能先征求一下這些人的意見,看看他們是留在曼尼普爾,還是願意回到大明?
若是這些人願意留在曼尼普爾,則是再好不過了。
若是這些人不願意留下,而想著回到大明,其實可以采取另外一種方法安置。”
崇禎皇帝這下子有些感興趣了。
這些人如果願意留在曼尼普爾,倒還真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最頭疼的是吏部,需要挑選出足夠的官員來緬甸。
本著一頭羊是趕,兩頭羊也是放的原則,吏部多弄點兒人出來也就是了,大不了多給郭老摳發點兒年終獎。
等著這些官員來了之後,阿薩姆和曼尼普爾基本上也就跟大明內地的那些地方沒有區別了——都是行的大明律,都是說漢語寫漢字,連科舉都是同樣的一套東西,還有什麽不一樣的?
就像是新明島一樣,現在新明島上的百姓還能感覺到新明島與大明的區別嗎?
答案是不能。
在把新明島的蠻子們清理乾淨了以後,新明島那裡跟大明本土幾乎就是一模一樣的,除了離大明遠一些。
但是崇禎皇帝自己也知道,讓這些人繼續留在曼尼普爾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都說是故土難離,從天寶年間到崇禎年間,足足千年的時間過去,這裡大概也已經變成了他們的故土。
然而這些人,是徹徹底底的漢人,他們的骨子裡那種對中原土地的懷念,卻是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
尤其是,這千年裡面,雖然在曼尼普爾繁衍生息,可是這千年的時間裡,征戰不休都是很正常的事兒,再加上天災人禍,真要說這些人對於曼尼普爾有多深的感情,卻也不見得。
所以,這些人有很大的機率會選擇回到大明。
之前自己腦袋一熱就同意了,完全就是腦袋抽瘋的原因,對於這些人如何安置等等問題上,還真的沒有考慮太清楚……
而這些問題卻又真實存在,想想都讓人頭大。
現在來宗道居然說還有另外的安置辦法?
端起王承恩放好的茶水呷了一口之後,崇禎皇帝才淡淡的道:“來愛卿不妨說一說,看看是什麽好點子。”
來宗道躬身道:“陛下,若是這些前唐遺民願意回歸大明土地,那曼尼普爾這裡可就空下來了?”
崇禎皇帝眉毛一挑,頓時明白了來宗道的意思。
騰籠換鳥之術。
……(可能引發降維打擊的內容,自行腦補,大概兩萬字,頂五更的欠更!)
這些前唐遺民回到大明之後,曼尼普爾這裡確實就空下來了——沒有百姓居住的領土還能算自己的領土嗎?
難道,隨便抓兩個衛所過來守衛著這麽一大片的土地就算完事兒了?
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兒。
這麽大片的土地,哪怕是奢侈一些,誰來給誰一百畝呢,也不能就這麽荒著不管了不是?
而騰籠換鳥之術雖然在後世屬於陰損到斷子絕孫都不為過的招數,可是放在現在的大明,卻根本就沒有這個顧慮。
前唐遺民跟大明百姓有什麽區別沒?
有,前唐遺民一輩輩的生活在曼尼普爾近千年的時間,是不是一代更比一代強不好說,可是一代更比一代黑是肯定的。
可是除了這一點之外,剩下的幾乎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
這些人的飲食習慣上可能會偏向於曼尼普爾這裡一些,可是跟大明的區別不大,更不要提漢字漢語依舊在被這些人使用。
從文化飲食再到服裝、生活習慣,這些人跟大明百姓幾乎就是一模一樣,扔在大明也不會顯眼。
被移民出來的大明百姓到了這進而之後也不會有什麽不習慣——官府的人都是大明的,附近住的可能還是原來的鄰居,頂多就是再加一些新面孔而已。
大概也就是山東的可能會遇到山西的做鄰居,僅此而已。
至於原本的蠻子——大明的鐵路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勞工呢!
如此一來,騰籠換鳥之術實行起來,就完全的沒有問題了。
讚賞的點了點頭之後,崇禎皇帝開口道:“來愛卿的提議不錯,朕會認真考慮的。”
說完之後,崇禎皇帝乾脆提筆在面前的一張白紙上面寫了起來。
“成國公對曼尼普爾前唐遺民整編之事,朕已知之。令其指揮使對漢唐遺民進行普查,統計願留者幾何,原歸者幾何,待地方官員來彼之後,便造黃冊。
諸事完畢之後,成國公朱純臣,英國公張之極,曼尼普爾衛指揮使,爾撣國國主一並前來。”
……
崇禎皇帝的回信很快就被送回到了朱純臣的手裡。
朱純臣也沒有任何的廢話,在搞明白了崇禎皇帝的意圖之後,直接就把曼尼普爾衛指揮使樂文給找了過來。
樂文這段時間幾乎就沒有閑著的時候。
離家千年的遊子,雖然沒有對家這個概念有一絲的模糊,但是對於未來會怎麽樣,所有人還是帶上了一絲迷惘。
當大明天兵到緬甸的時候,樂文這些被一輩輩灌輸了故國這個概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找到大明的天兵,然後回家。
可是當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所有人又都迷茫了。
該不該回去了?
祖祖輩輩都想著回去的故土,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呢?
這裡的一切,真的就這麽舍棄不要了嗎?
然而迷茫歸迷茫,所有人收拾行裝的速度也沒有慢下來——等待了千年,為的不就是這一天?
被任命為指揮使的樂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不斷的忙碌。
每一家每一戶都得走過瞧瞧看看,然後叮囑要注意的事項,還得做好各方的協調和安排。
樂文覺得操刀子砍人比這些破事兒更適合自己。
等樂文到了朱純臣的大帳之中後,朱純臣便開門見山的道:“本督找你來,乃是有一件事情要吩咐你去做。”
樂文直接便抱拳拱手道:“請公爺示下!”
朱純臣道:“其實也沒有什麽,說簡單的話,其實也挺簡單。回去之後,你派人統計一下,有多少人願意留在這裡,又有多少人願意回到大明?”
樂文聞言,便有些遲疑了。
自己該怎麽回答?說所有人都想著回到大明的土地去?可是又舍不得這裡?
朱純臣見樂文滿臉糾結的樣子,便笑著問道:“可是有什麽為難之外?”
樂文躬身道:“公爺,卑職前幾日聽說阿薩姆要內附天朝,此地以後便會和天朝的州府一般無二?”
朱純臣點頭道:“不錯。 等到諸般事宜都交接完成之後,這裡便會成為曼普州,還有阿薩府。
到時候,吏部會相應的派出巡撫和各級官員來此上任,連鐵道部也會想辦法將鐵路修到這裡來。”
樂文不清楚鐵路是什麽東西,沒見過的東西實在不好猜測——用鐵鋪路?有什麽特殊的作用嗎?
但是這裡以後會徹底成為大明的疆土,卻是明擺著的事實。
那麽,自己這些人心心念念想著的回到故國又有什麽意義呢?這裡也是故國的一部分了啊!
頗為迷茫的樂文想不明白,卻還是向著朱純臣拱手道:“請公爺放心,卑職一定將此事統計明白。”
朱純臣嗯了一聲後,又接著問道:“爾等祖上乃是大唐折衝府軍士,如今,還有多少兒郎能拿得起刀槍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