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和遼國再次簽訂了停戰協議,雖然還是要向遼國支付歲幣,卻不但取消了慶歷年間的增幣,就是比澶淵之盟時規定的歲幣數目也有所減少。這次戰爭雖然比起太宗、真宗兩朝的對遼戰爭來說規模小很多,但從結果來說卻可以說是一次勝仗。
在大宋的錢糧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這個結果令,朝堂上下都很滿意,因此在九月中旬兩國簽約,遼國撤軍之後,集結在邊境的宋軍也各自回歸防區,朝廷也對這一戰的有功之臣論功行賞。
狄青在此戰中率宋軍近二十萬主力在望都擊敗遼軍,光是陣前斬首就超過一萬,充分顯示了其軍事才能,皇帝下旨將狄青本官超遷,差遣也升至樞密副使。此外王克臣、郭逵、張亢、景泰、高遵裕、楊世卿和種諤都升了官,就連韓琦、夏竦以及運籌帷幄的宰執們也各有封賞。這樣自然不能把率五千精兵深入燕雲的李不棄漏掉,但李不棄已經辭了官,便沒有升官一說,錢帛李不棄又不稀罕,於是皇帝便給李不棄的老爹又升了官,老媽、老婆都封了誥命,倒也實現了李不棄給老媽掙個誥命的諾言。
這樣的封賞雖然看著也是不錯,但是對於一個只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來說,在老百姓看來絕對沒有把官升一升,過幾年位列宰執更來得實在。他們卻不知道這一次戰爭已經給李不棄帶來太多的利益。
首先,李不棄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名將了,只要再有什麽大的戰爭,皇帝肯定還要啟用他。李不棄可是管著警察司的,早就發現廣南那邊有個叫儂智高的人不消停。穿越前李不棄讀過狄青的故事,而狄青的重要功績就是乾掉了儂智高。所以李不棄是知道儂智高一定會在南面鬧出大事來,而且估計用不了幾年時間了,到時候他就會復出。而且到時候皇帝叫他去打儂智高,他作為一個在野之人,可就有和皇帝講價錢的條件了。
其次,這場戰爭前,李不棄把大量清源書院的學生安排在河北當官,戰後論功行賞再加上救災的功勞,這兩年的考績肯定是優等,將來前途可期。比如孫永,因為拿到了狄青、王克臣等人的薦書,火線提拔出知滿城和望都合並而成的威信軍,又因為合理采伐境內樹木賣錢,沒花朝廷什麽錢就安置了三千廂軍並恢復生產,作為“乾吏”被趙禎把名字題寫在屏風上準備重用。
這些官員將來成長起來,就可以稱為李不棄做事和更上一步的堅實基礎。李不棄這次辭官有小部分原因也是為了他們,就是擔心他們過早的形成一個“清源黨”引起皇帝的注意,影響了這些官員的升遷速度。
再次,李不棄只有辭官以示無私才能名正言順建議皇帝“強乾強枝”。這“強乾強枝”的建議一風傳開去,讓地方官們對李不棄的好感那是蹭蹭地上升,就是一些以前因為李不棄反對崇文抑武對李不棄水火不相容的文官也開始誇李不棄是真君子。
可不是嘛!大宋這個時候已經好多人都明白這個“強乾弱枝”的政策搞過頭了,但是因為擔心提及此事會觸動皇權禁臠只能裝作視而不見。出了李不棄這樣敢於舍了官位力圖改變的人,那不是真君子是什麽?
再加上李不棄先前提出沒於王事的官員可以入祀“忠烈祠”,李不棄與文官,尤其是地方官群體的關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最後,就是福安錢莊能夠在露了一把崢嶸之後,還能如常一樣繼續平穩經營。而且一次拿出數百萬貫讓人看到了福安錢莊的雄厚財力,就是一個最好的廣告,讓錢莊面向所有人群開辦的儲蓄業務順利推開。
朝堂上都是明白人,好多粘上毛就能變成猴兒,自然能看出李不棄雖然辭官了,但是卻依然是前途無量,甚至因為暫時退了一步前景更加廣闊。因此李不棄辭官後,李府門前不但沒有車馬稀落,反倒更加熱鬧,還有人盯上了李不棄的幾個兒女,這才多大啊,就有人想要結親。不過不管是李不棄還是趙敏都不同意,而且撂下一句話來,。“孩子還小呢,誰知道他們將來長成個什麽?等他們大了,還需找個自己合意的,父母現在就替他們做主,豈不是剝奪了他們一生的幸福?”
這個時代兒女婚姻基本都是父母之命,李不棄這話也算驚世駭俗。但是曹國舅他們想想李不棄和趙敏那一段姻緣,倒是也能理解。
這事兒看在皇帝眼中,李不棄這辭官的誠意卻又坐實了幾分。那提親的夏悚等文官,以及曹家、高家這些勳貴之家哪個不是朝堂上的巨大助力,都被拒絕了,這明顯就是甘於淡泊之心嘛。皇帝甚至對以前對李不棄的些許猜忌感到很不好意思。
李不棄就是要給皇帝留下這樣一種自己對仕途並不熱衷的印象。他知道這會給他在皇帝心中,在士林贏得巨大的加分,將來他無論做什麽,人們至少無法指責他的出發點是升官發財,這就叫“養望”。
王安石為什麽能在千夫所指之下把改革還堅持了那麽長時間?有很大的原因就是王安石在為官初期數次辭去對自己提拔的任命,因此後來誰也不敢質疑他本身的道德。這就是“人望”的巨大作用。
既然要表現得甘於淡泊,就要演得像一些。如果整天在家裡無所事事,就顯得矯情了,難免讓人懷疑李不棄的辭官是否是一場表演,就像歷史上那些大奸臣一樣以退為進。幸好李不棄肚子裡有貨啊,每天除了親自到武備學堂講課和指導操練外,剩余的時間也可以冒充哲學家。哲學家就算是呆坐著那也可以說是在進行複雜的邏輯推演,誰能知道李不棄到底在想什麽?
於是人們經常可以看到李不棄在清源書院與人討論“人是否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理性與經驗哪個更重要”“破窗理論”這樣的話題,還和毛知春再次合著了一本《續錢論》,一副大學者的樣子。
當然有時候,人們也可以看到李不棄在書院、淳澤監或者軍器監的試驗場幫助改進水力機械和火藥武器,他還又在城內買了一塊地籌建一個博物館,用來陳列各種礦石和植物標本。
有這些事作,李不棄在別人眼中完全就是一個興趣完全放在哲學和博物學上的學者,完全無意於仕途, 人畜無害。
就在李不棄蟄伏之時卻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皇帝在遼國罷兵之後就下旨讓大臣議論改官製,又在當年第二年春開始實施官製改革。
當官製改革完成之後,皇帝突然下令由河北轉運使司、禦史台和警察司組成聯合檢查組,檢點京東西路各州縣倉儲錢糧。結果三四天時間,京東西路十幾個州縣的衙門、倉庫失火燒成白地。皇帝就是再傻也能明白其中的貓膩啊,嚴令追查失火的州縣官員。因為這事兒,皇帝還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把已經作了好幾年宰相的文彥博罷相,扔到地方上任職。
這下天下地方官員卻盡皆震恐,都擔心皇帝哪天抽風也查自己這邊,行事便小心了許多。不過皇帝沒有擴大事態,在清查了京東西路,發配了一幫官員之後,皇帝以京東西路為例,下旨朝臣議論如何避免再出現京東西路的亂象,而且指明要具體措施。
別人不覺得什麽,但是文彥博、龐籍這些人卻能覺察皇帝清查京東西路的這件事不簡單。京東西路就在河北路邊上,這麽一查,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尤其是河北的地方官是絕不敢再明目張膽虧空錢糧的。而且這件事好像是個引子,順理成章地引出皇帝下面的動作。
除了宮鬥和擺弄官員玩兒平衡之外,皇帝什麽時候有這樣的心機了?這不科學啊!
他們卻不知道,這都是李不棄當初在天章閣給趙禎定下的計策。也因此,李不棄雖然辭官,但是卻時常被趙禎叫到宮裡谘詢,雖然沒有官位,卻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權利中心。
皇帝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