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永世帝唐》第452章:費盡心思
妹子們雖然已經去過黃河大橋,但她們還是拉著殷清風來到女媧山上的女媧閣。

潼關東西兩面臨溝,南北狹長。若不是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這裡最多就適合一個村級規模居住。

也正是這個原因,潼關作為一處關隘,誕生了。

妹子們議論著遠處黃河橋上的開通儀式,殷清風則在想著前趙軍隊東出潼關擊敗西晉,就此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哥舒翰丟失潼關,李隆基倉皇出逃,大唐就此衰落等歷史往事。

見儀式結束了,李淵等人的儀仗也往城關裡返回,妹子們又拉著殷清風從角門出去前往橋上。她們認為黃河橋是殷清風的榮耀,殷清風必須要在今天的日子裡上去走一走。

雖然早在漢朝就有關於“廊橋”的記載,但廊橋的出現要比書籍記錄的年代更久遠。

東漢永平六年的《開通褒斜道碑》曰:“橋閣六百三十二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裡。”

“橋閣”的源頭是“複道”、“閣道”、“飛樓”。

秦王嬴政將渭河水引入都城鹹陽,建造了一座華麗的“空中樓閣”,北邊連接著寢宮,南邊延伸到南山之巔。“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

從外形上看,“複道”上方建有樓閣,下方跨越河水,在建築外形上與廊橋無異。

據《華陽國志》、《三國志》記載,今天的甘肅文縣地區出現了一座伸臂式廊橋——陰平橋。

所謂伸臂技術,就是利用橫豎相間的木料層層挑出,以支撐、托起橋梁。

南朝宋段國在《沙州記》中提到:“吐谷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兩岸累石作基陛,鬥拱相次,大木縱橫,更相鎮壓”,“橋上有拱廊,可避風雨,兩側櫻蘭整齊。”

這種被稱為“河厲”的橋兩端各有一座翼亭,恰似兩拳相握,因此也叫“握橋”。

隋唐時期的木質廊橋都已經毀於戰火,後世人能見到的是建於隋代的石質廊橋---井徑縣蒼岩山橋樓殿。

殷清風構建下的黃河橋,就是一座廊橋:兩邊人行道上有頂,中間快車道上無頂。

大多廊橋是樸實無華的,只有交通的功能,“奢侈”一些的廊橋,上面可供休息、販賣、供菩薩等。這座橋上,是兩條畫廊。

一條畫著《山海經》,一條畫著《水經注》。

頤和園裡的長廊,畫著各種戲曲裡的人物和故事。唐之前的故事,多是像《搜神志怪》那種神神鬼鬼的內容,不適合畫在這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山海經》雖然不是純粹的地理書,但其地理學內涵是第一位的,它從各個方向有秩序、有條理地記敘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水經注》不用說了,百分百的地理書。

將它們畫在橋上,是很搭的,其意義也深遠。

妹子們沒有讀過,殷清風一邊走一邊講解。

橋不長,講解的時間長。等再次回到別業,已是下午時分。

不等殷清風歇息,李世民派人來了。

再次來到女媧閣,李世民臨窗而立,見到殷清風,他指著外面,“楊玄感起事,李密獻上三策:北據幽州,斷隋世祖後路,為上策;控制潼關,西入大興,為中策;就近攻洛陽,勝負難測,為下策。

楊玄感以下策為上計,引兵從汲郡渡河,圍攻東都洛陽,最後落得兵敗身隕。

某幾經此處,曾做《入潼關》。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公孫龍騎白馬過函谷關,關吏擋住說:“要過關,人可以,但馬不行。”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怎麽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辯不過他,終於放行。

戰國時孟嘗君門客假作雞鳴騙開函谷關,幫助孟嘗君從秦國逃脫事。

前漢終軍入潼關時以拒絕接受出關憑證表達一定要在朝為官,有所作為事。

後漢王元建議主將隗器以“一丸泥”封函谷關。”

他看著殷清風,“漢末,魏武帝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此後,以潼谷關守關中。

你交通了關中與三晉,這潼谷關你是不是也要修一修?”

隋大業七年,移潼關道於南北鎮城間峧闕獸檻谷,去舊關四裡余,並改潼關為潼谷關。

李世民的想法與他上午所想的相同,殷清風自然讚同,“有水泥之利,叔叔想怎麽修就怎麽修。”

不用燒磚、不用三合土、不用巨石,只要挖下地基,澆灌上水泥還不簡單?工部隨便派個人就能搞定,這事兒還用他出面?

不過嘛,李世民修潼關看似為關中設一道屏障,但未免小家子氣了。

秦人最初為何設立的是函谷關而不是潼關?秦人出函谷便能進擊五國,若在潼關設立關隘,便是處於守勢,如何進取?

當然,時代不同。現在的大唐是大一統的江山,李世民這麽想,可能是把潼關作為最後的防線吧。關東可以丟,只要保住關中和巴蜀,依然有翻本兒的可能。

安之之亂後的唐宗室沒有翻本兒,因為巴蜀也是節度使掌控的。

李世民道:“祭祀後,有人向聖人言,建橋有你之功。”

殷清風心裡一動。

“聖人要召見你,讓某回絕了。”

殷清風心中又一動,但他沒有露出異色,“還是叔叔了解侄兒。只要這萬裡江山在叔叔手中治理得更加錦繡,功不功的侄兒並不在意。”

李世民算是徹底放心了。

以前他還沒留意,自從聽了殷清風對於長壽的講解,他才知道阿耶的身體是多麽的壯實。

從他有記憶開始,除行軍作戰等,阿耶多數的夜晚要連馭多女才能安寢。這麽多年,他被吸去多少陽氣?可他依然龍精虎猛。

若阿耶見了這小子,並聽了他的諫言,從此愛惜己身,壽命久過蕭衍也不是不能。

若真如此,皇太子之位...

哼哼,剛才那些人存著什麽心機,他一清二楚。有些人,阿耶在的時候還不能動,等以後...再慢慢整治也不晚。

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殷清風對李淵這個開國皇帝一點兒也不感冒。別說他主動去見李淵,就是李淵召見他,他也沒興趣。不過...李世民攔在中間...

算了,他們父子愛怎折騰就怎折騰,別把火燒到小爺身上就行。

“若是再有戰事,你認為隻憑潼谷關可否守得住關中?”

殷清風也來到窗前,“將此時的城牆向外延展。南北兩側向河道各修建一段城牆,將橋與渡口圍在中間。如此,東面的來敵要麽艱苦攻城要麽繞行。”

李世民想起了軍事學院的城牆,他看向北方。

攻下絳郡後,他和阿兄從龍門、壺口兩處渡過大河。他帶軍一路向西走郃城、澄城、涇陽再南下包圍大興;阿兄率劉文靜等諸軍數萬人,進屯永豐倉,扼守潼關,以阻隋軍西援。

現今潼關已為堅城,上遊的渡口處有必要修一修了。再把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都修上一修,關中之地穩固矣。

除了這些,天下所有關隘都用水泥修一遍。以後就算有人有心叛亂,他們也攻不下一座座堅城雄關。

盤算過後,李世民把心思放在腳下的女媧山上。

“經你這一番改建,這女媧山倒也雄俊。”

女媧山只有百余米高,方圓近千畝,在四周土塬和山丘的包圍下並不起眼。但這裡畢竟是女媧摶土造人的暫居處,殷清風想換個地方也不行。

為了凸顯長孫氏的形象,無奈之下他隻好命人將這裡墊高並外擴。

現今的女媧山勉強能達到三百米,方圓兩千畝,多少有些雄偉的氣勢了。

順帶的好處是,周圍的台塬被削平了不少,整個潼關內的平地多了許多。

因為植被都是後移上去的,女媧山看起來有些“牛皮癬”。想要再次鬱鬱蔥蔥,怎麽也得三五年。

黃河橋只是一座橋,李淵象征性到場就可以了。但女媧畢竟是始祖,祭拜的儀式是要非常隆重才行。

殷清風躲過儀式後,又被妹子們拉到山上。

現代的潼關女媧山下有一個生肖廣場,當時殷清風還不理解。等他修建這裡時,才算明白。

不管女媧造多少人,總歸是要分成十二生肖的。

所以,殷清風也照貓畫虎的,建了一個。

現代的潼關女媧山下那個生肖廣場裡的生肖雕像,和圓明園裡的生肖頭像一樣,太醜了!醜得一塌糊塗不說,而且還是人立的造型。

他弄出的這些生肖,不但用的是漢白玉的材質,而且還是生肖的全身造型,栩栩如生。

光有生肖雕像還不夠,文化氣息不夠濃厚。為了把這裡打造一個文化景區,他特意請呂才推算出甲子歷---從武德九年往前推,一直推到黃帝的生日---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

甲子歷也就是乾支歷,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陰歷、夏歷。

最原始的天乾地支分別是,十乾: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在後來的傳承中,把乾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一年之中鬥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

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有了甲子歷的天乾地支,就少不了十二宮與二十八宿。所以,在十二生肖外圍,再建十二宮與二十八宿圖。

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鬥、牛二宿...等等。

乾支紀年就得有乾支紀日和乾支紀時。

乾支歷的紀日用六十組各不相同的乾支進行標注。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

乾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準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此外,晚上二十三點至二十四點又稱為晚子時,二十四點至一點稱為早子時。

乾支紀日法是中國歷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周,周而複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

《史記·歷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

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於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於四刻,每刻等於十五分鍾。

這一整套弄下來,這處廣場就大氣了:外圍是十二宮與二十八宿圖、再內一圈是十二生肖,往裡是紀日的六十根日柱、最中間是日冕。

沒有點兒文化知識的人,到了這裡就是看熱鬧,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他們看不懂。

文化公園再往上,不用說,就是以長孫氏為相貌的女媧娘娘。

這個雕像的頭部是整塊瓷器,脖子以下的部位采用瓷片貼片的形式貼上去的。

貼過瓷磚的人都知道,瓷磚與瓷磚之間要有縫隙。但女媧娘娘的雕像若是像貼瓷磚一樣滿身縫隙就太難看了---就像現代沿海地區用花崗岩等雕塑媽祖娘娘那樣。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不但把她身上的服飾設計成彩衣的模樣,再在縫隙處貼上去不少的垂絛等裝飾。不但看著五彩繽紛,縫隙也被遮擋住了不少。

這還不夠,若走近了之後,缺憾還是能看得到的。為此,殷清風讓人在雕像外三十米處圍上欄杆。

在這個距離,既可以觀看到雕像的全身,又能忽略那些縫隙。若是後世人在那個距離拍照,一定可以把人與雕像全部攝入鏡頭內。

普陀山上,南海觀音雕像的台基是十三米高,像高十八米。這裡的雕像要矮一些,只有二十五米,象征著長孫氏今年二十五歲。

她的生日是六零一年三月十五日。為了把這些數字鑲嵌進去,殷清風也是費了不少心思。

底座分六層,每層各是松、竹、梅浮雕,“一”座十五米高的雕像獨li空中。

不管李世民和長孫氏滿不滿意,反正殷清風是很滿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