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殷清風的意外,馬周和呂才從此就在山莊裡住了下來。
呂才不埋頭演算的時候,就會坐在殷清風和馬周的旁邊聽他倆的辯論。而馬周則是爭論一次,就閉關半天一天的,然後再去找殷清風辯論。
殷清風的時間,就在辯論聲中和相互討論中度過了。不知不覺就到了山莊的收獲季節。
在沒有地瓜玉米這兩種不挑土質的作物傳到中國之前,冬小麥將是北方地區主要的救濟糧。殷清風讓杜丙和殷暑往在兩處農莊同時進行培育冬小麥。
現在世界公認的是,小麥從西亞、中東一帶西向傳入歐洲和非洲,東向傳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國的。但殷清風就搞不清楚了,以五千年甚至八千年前的交通環境下,古人類是怎麽做到的。
不管小麥或大麥起源於哪裡,冬小麥出現在我國東周的沒錯的了。
董仲舒曾上奏:“《春秋》它谷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谷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願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
所謂宿麥,秋冬種之,經歲乃熟,故雲宿麥,即冬小麥。
漢成帝時,著名農學家汜勝之曾以“輕車使者”的名義,在關中平原推廣種植小麥而著稱天下。
既然史書中記載了冬小麥,也記載了漢朝曾大力推廣小麥種植的事情,為什麽唐朝初年時官員的俸祿是粟和絹呢?
原因就在戰亂上面。
戰亂不但淤塞了舊的水井和水渠,百姓也沒有能力挖掘新的水井和水渠,而小麥需要的水量幾乎是粟米的一倍。所以,不但冬小麥在關中看不見,連小麥的種植面積在全國范圍內也大大縮小。
現在殷清風不但要重新培育冬小麥,將來還要在秦淮以南培育出雙季稻。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人口增長的速度。
不過,明年他就要在山莊種下水稻了,他太懷念米飯的滋味了。
今天,殷清風主持的秋收會議正在進行。他責問的對象是農業部長杜丙和副部長殷暑往。
“葡萄種下多少了?有多少品種?”
杜丙回道:“回郎君,今年的面積是八頃,苗株十五萬。明年還會增加一些。現在只有四個品種。”
不是杜丙不想多種一些葡萄果苗,要知道現在唐朝還處在葡萄的引進階段。而且,用來釀酒的葡萄才是重點。就這些果苗還是通過大量懸賞才收購得到的呢。
“葡萄的種植不能停,每一年都盡最大的可能去增種。”
杜丙回道:“小的記下了。”
殷清風接著問道:“現在你那裡種了柰沒有?”
“已經讓佃戶按照郎君吩咐的那般嫁接了,明年就會結果。”
“嗯,你讓他們耐心、大膽的實驗。還有,秦王送來的那些桃樹成活了沒有?”
“那些桃樹都成活了,過上幾年應該會結果的。”
“再說下今年的產量吧。”
“是!三百頃的果園產出各類水果是....斤,紫花苜宿的種子收獲....。其他糧食......”
“白疊子呢,什麽情況?”
“回稟郎君,今年城東那裡都種植的白疊子,重量是三百七十萬斤。公孫樹已經種下千余顆,明年還會增加。造紙的作坊......”
等杜丙那邊沒什麽再要安排的了,殷清風示意殷暑往回報他那邊的情況。
“稟告郎君,與山莊簽訂契約的農戶和那些莊子都已經收割完畢,現在都已經運到山莊和東山新居的倉庫裡了。所有統計之後,
黃豆是...石、大麥.....石、高粱....石,青杆的花費是六萬貫。”殷清風一聽這鬥啊石啊合的就頭疼,就不能用噸、公斤嘛?
“以後再匯報這些重量的時候要使用斤兩。現在規定一石是一百二十斤。其余的怎麽折算,你們自己去弄。”
幾個前來匯報的人齊聲:“是!”“是!”“是!”
“嗯,你再說說和菜農那些明年簽約的事情。”
“除了和山莊簽約種植黃豆、高粱、大麥,保證明年的養殖飼料外。今年又簽約了十萬頃的土地。只是這些土地多少種植蔬菜、多少種植果園,還請郎君定奪。”
“十萬頃暫時夠用了,畢竟長安城裡還有不少的菜地。不過以後在簽約的土地再種果樹好了。等蔬菜收獲的時候,你將其中的兩萬頃產出直接提供給太子。
另外,每年最少要保證能收購到五萬頭豕彘,並且要逐年增加。這些豕彘除了自用,其余的也要送給秦王一些的,數量每年暫時提供兩萬五千頭。以後隨著出欄量的增加,數量的一半都給太子送去。”
唐朝的軍隊分布並不平均:除了沿長城一線,再就是河西走廊有一些,而長安附近駐軍達到了二十萬人以上。二十萬人的吃喝拉撒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的。
殷清風雖然沒去軍隊裡考察一下他們的夥食,但想來是不怎地。而且這些部隊自己也不種地,更別說什麽飼養場了。這些人消耗的糧食、蔬菜、肉食,只能依靠附近的農民和他們自家的糧食。
別看長安附近土地不少,可是絕對大多數的土地都被分封出去了。長安城周圍五十裡以內是沒有自耕農的,都是各豪門的封田。
在殷清風沒有‘發明’炒菜之前,他們只能吃水煮的飯菜,這種飲食條件下,當兵的身體素質如何能與那幫吃肉長大的突厥等異族相比?
殷清風主動給這些部隊提供吃食,就是為了為了增強這些兵爺的體質。
不過這事兒得找時間向李世民那邊說清楚了,否則李世民認為自己有收買軍心的意圖,那就好事變壞事了。
好在他之前和李世民說過,讓戊邊的兵卒種植高粱的事情。
高粱是一種抗旱本領很強的作物,所以人們稱它為“植物界的駱駝”。 讓戊邊的兵卒種植高粱,既不用精耕細作,還能為戰馬提供不錯的青飼料,又可就近獲取釀酒的原料。
“是,小的記下了。”
“譚興武,說說你那邊的事情進度。”
“是!河西那邊今年收割高粱三百萬斤、黍八百萬斤。新居的營造進行過半,再有二十天時間就可以入住。”
“看那邊的產出,應該是采用了新式種植技術了。你今年的任務就是建這新居,明年你那裡不種五谷了,全部種上月季,各種顏色的月季。另外,你嘗試著在薔薇上嫁接月季。”
“是,奴婢記下了”
“現在的秋收已經完成,你們的人不能閑著。除了鋪路就是挖水渠,新購的河西那邊也是,深井與溝渠必須要達到我說的數量。”
“杜管事,你回去後也開始鋪路鋪到城門外;譚興武,你那邊也要建魚塘和養殖場。還有你們兩個,明年的魚,捕撈之後也分一半給太子那邊送去;至於明年的任務嘛,我還在籌劃。今天的會議就這樣,你們誰有補充?”
“郎君,之前秋收時那些來觀看的各府的人,想求咱山莊明年春天派人過去指導他們種植和養殖。”
“沒問題。各管事每人帶上幾個有經驗的佃戶挨家挨戶的傳授。但是要求他們車接車送、酒肉吃食都預備好。總之是他們來求咱們,咱們要架子端起來。至於養殖,還是那套辦法:初期咱們提供禽蛋、仔豕,到時候按協議回收就好。”
被邀請參加會議的馬周和呂才都聽傻了,尤其是立志要成為王佐之才的馬周,“這殷二郎做的事情...怎麽都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