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永世帝唐》第220章:口出狂言
殷清風說道:“《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清風後來想了想,難道神農當時解七十二毒時,隨身也帶著橘皮、鹽、茱萸和

 薄荷不成?然後又連同茶葉一同塞進口中?”

 這個笑話很冷。最少杜如晦四人覺得很冷。

 這個笑話讓他們想起了先秦時期的道家。

 “道”是天地之道,追尋天地之道的人被稱為道家。

 一代又一代的道家經過不斷的探尋,才有了管子、老子、鬼谷子、孔子等人的

 成就。

 但是,茶只是茶,為何要脫離其本源而往裡面添加薑、蔥、鹽呢?

 茶不是“工”手中的“器”,不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只需要保持其本源就好了。隻

 有保持其本源,才能“解七十二毒”!

 每次遇到這少年,他的話都如晨鍾在耳、發人深省啊~~

 這一次,搶先的是王珪。

 他站起來,仔細的掃平衣袍上的褶皺,然後恭敬行禮,說道:“珪,受教!”

 殷清風有些無語了。

 就是喝不慣亂七八糟的味道,然後“改進”一下嘛,怎麽就受教了?要不,小爺

 給你講講小東倭那邊妖精打架的故事,看看你還受教不受教?

 他連忙回禮,“先生這是在羞殺清風了。只要四位先生滿意就好。等四位先生

 離去時,清風定然奉上一些。”

 四人喜形於色,王珪說道:“珪就愧領了。”

 殷清風看這四人的架勢是拿他平等對待了,否則也不會徵啊珪的自稱其名。你

 說你們喊聲老夫或某多好?

 他在抱怨別人的時候,忘記自己以前在別人面前自稱“小子”,而現在已經改口

 自稱“清風”了。

 他口稱“不敢不敢”,然後趕緊轉移話題,“四位先生前來,不知有何賜教?”

 王珪還站在那裡沒坐下,他恭敬的說道:“賜教不敢。珪等前來,想知道少郎

 君對銀行有何指點?”

 殷清風怎麽聽怎麽別扭,但他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他學著王珪的樣子向他

 回禮,“不知敢請先生坐下說話。”

 你說你都五十多快六十歲了,簡直比李承乾那個小屁孩還乖巧,別不別扭啊,

 咱不鬧行嗎?

 杜如晦早就看出不妥了,但考慮到王珪的執念,他又不好明說。

 這四人裡面,就算他年紀最小也足以做殷清風的父親了,而年齡最大的王珪,

 做殷清風的祖父也綽綽有余了。現在王珪一副學生向夫子請教的姿態,換做別人也

 得誠惶誠恐。殷清風能這麽淡定,就已經不錯了。

 他向魏徵使了個眼色。

 他們四人雖然結交多年,王珪的執拗那是相當出名的,他們三人當中也只有魏

 徵能勸得住王珪。

 魏徵也清楚問題出在哪兒。

 他站起來,上前暗中拽住王珪的袍子,一邊對殷清風說道:“徵與友人攪擾少

 郎君安寢了。來,叔玠兄,讓少郎君先飲口茶,我們坐下洗耳恭聽。”

 杜如晦翻了下白眼,什麽叫洗耳恭聽啊,你這麽說,不又尷尬了嗎?

 殷清風壓力是有些大。

 這四位可是被評為唐初四大名相的,王珪看起來是實誠人,不顧細節就罷了,

 你魏徵跟著搗什麽亂啊。

 他順勢說道:“兩位先生請安坐。這個清風對銀行多少還是有些拙見的。”

 那邊魏徵連拉帶拽的總算把王珪按回座位了,殷清風才松了口氣。他坐下後,

 將面孔朝向王珪說道:“再過幾日,受太子邀請的河東、山東等地的各家族族長會

 雲集於長安城。王先生可帶人趁機前往洛陽開設分行。

 這邊,太子會拖住那些族長的行程,盡量讓他們晚於九月十日才能回歸洛陽。

 只要王先生能在這十天內將分行建起來,那些世家就徒呼奈何了。”

 王珪大喜。其他三人也很興奮。

 殷清風見他們四人的模樣,就知道李世民還沒有將消息告訴他們。再聯系到今

 天李世民派人把他叫去東宮,他就在心裡暗自咒罵李世民:“你是太子,這事兒你

 自己不去說,反而折騰小爺。醬紫好嗎?”

 這個消息對王珪四人很重要。

 他們之前的準備都是想著向南進入巴蜀,以躲開最初的圍剿。既然各世家都雲

 集到長安,到時候太子再派人在各關津找借口扣下那些信使只要十天之內沒有

 信息往來,這個分行就能開起來。

 既然太子能請得動那些世家,就必然有足夠的手段讓那些族長滯留在長安。就

 算那些族長再不情願,總不能這邊剛離開長安,那邊就反目吧

 而杜如晦則想著明天就去太子那裡打探個究竟。

 其他人都在帝國銀行裡忙乎,只有他被委職在工部擔任屯田郎中。當然,他也

 清楚這只是個過度,入相只是早晚的事兒。這關乎太子與那些世家之間的鬥爭,可

 不能指望著長孫無忌能出什麽好主意。

 殷清風說道:“清風諫議,王行長帶一百人去洛陽。在九月底之前,只要那些

 世家沒有製止普通百姓進行銅錢兌換,就可按部就班的在各州開設分行了。

 而另一邊,魏行長或房行長可帶人沿途向益州開設分行。

 不管是向東還是向南,清風諫議是以以點帶面的形式進行。”

 “以點帶面!太好了!”

 他們早就想到了用以點帶面的方法開設分行,但人家給建議了總不能沒表示

 吧。於是,房玄齡為了不冷場,故作興奮的讚美了一句。

 殷清風也沒在乎這些,他隻想早點說完早點兒把人攆走。

 “清風另一個拙見是,向東一路的分行暫時不對外進行借貸。借貸是那些家族

 很重要的斂財方式,在沒站穩跟腳之前,還是按兵不動為好。”

 這個諫議不錯,王珪首先認可了。

 “另一個諫議是,讓太子選派一支隊伍作為銀行的專屬守衛。銀行是國之重

 器,任何人敢在銀行鬧事,都以最嚴厲的律法進行懲治。”

 “這個諫議妙!”

 王珪終於得到有用的諫議了。

 銀行有了這支專屬的守衛,不但能看護銀行的安全,往返長安運送銅錢也安全

 許多。

 “大唐的屋舍都為木質結構,一旦起火,再有暴徒行凶,損失的可不是幾條人

 命和一些錢財了。如果是有人暗地策劃,分別在各州行事,這開設分行可就舉步維

 艱了。”

 這些問題他們已經想到了。

 他們打算將分行兩邊的房屋都拿到手,然後拆除一份,以留下足夠的空間。現

 在又有了專屬的護衛,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清風手下有幾個人會使用水泥建造房屋,到時候可以借調給王行長差遣。用

 水泥建造的房屋很難毀於祝融。”

 這個諫議有用!

 “分行留下六成作為準備金,其余四成和熔鑄所得利潤要押運回長安。或者,

 朝堂在各州要修建道路和水渠等,可直接從分行調撥錢財。

 銀行在兌換完新舊錢幣之後,主要盈利的方式,一個是收取百分之一的手續

 費,另一個是借貸。

 剛才在東宮那裡已經說了,借貸給商戶或工匠是最穩妥的。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收益,就要主動去找那些商戶和工匠,給他們講清楚如何借

 貸,讓他們大膽的到銀行去借貸。否則,單靠一些手續費,只能勉強夠一個分行的

 俸祿開支。

 銀行可以在運行幾年之後,改變俸祿制度:手續費繳納給國庫,而借貸所得的

 收益以俸祿的形式發放下去,朝堂將不再向分行的官員支付俸祿。”

 四人呆了很久,才由王珪問道:“這個真的可以?”

 殷清風所得:“沒什麽不可以。

 開設銀行的目的,初期是為了兌換銅錢,長遠是為了加快錢幣的流通。在商業

 沒有達到一定的繁榮程度之前,借貸所得也隻比那些官員的俸祿多一點點。

 而且,這麽規定下來,一些沒能力的人可以淘汰下去,又可以促進工商的繁榮。”

 四人相互看了看。這事兒還得回去後再討論討論。

 殷清風說道:“清風對銀行的設想就這麽多了。四位先生”

 王珪見殷清風要攆人了,他想了想又看向其他三人,見其他三人也沒什麽要問

 的了,就準備起身走人。

 這時,就聽杜如晦說道:“如晦現今在工部任職屯田郎中,不知少郎君對如晦

 有何指教?”

 殷清風心說,李世民對這四大金剛還是蠻照顧的。一個去推廣農業,三個去忙

 乎銀行。只要三五年,這四人就能憑著這鐵打的功勞而獲得宰相職位。別人想發對

 都沒理由。

 “清風想的是,只要這新式農耕推廣出去,農戶就要面臨新問題。”

 打算起身要走的人也不走了,想聽聽殷清風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結論。

 “以前的農戶,每年要繳納“租”之後,如果還有剩余的糧食,會向外販賣。可

 能會以五百文每鬥販賣出去。

 經過推廣之後,他們的糧食會多了幾倍。但是,這時他們再去售糧的時候,可

 能只有五十文甚至更低。也就說,產量雖然提高了三四倍,但農戶的收益卻要減少

 很多。”

 “啊~~~~這為什麽會這樣啊~~~~”

 杜如晦還以為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呢,結果農民卻因此而受窮這得多

 大的罪過啊~~這要是被人彈劾了

 其他人之前也只是想著大唐以後不缺糧了,誰能想到還有這種可能。

 “發生這樣現象,清風稱之為供求關系的變化。

 供,就是提供者,求,就是購買者。

 一種貨殖價格的高低,取決於供求比例。

 買的人多,而賣的人少,價格就由賣者決定,會很高;如果是賣的人多了,而

 買的人少了,價格就由買者決定,通常會很低。”

 杜如晦可真急了。

 一方面呢,以前農戶再苦也沒人在意,現在經過他推廣,農戶的收入反而要降

 低,不但他要受到彈劾,就是太子也要受到牽連的。

 而另一方面,讓大唐不再缺糧是他的驕傲,他不允許出現瑕疵。

 “少郎君可有對策賜教?”

 殷清風受到:“清風想到了兩個辦法。”

 “兩種?”

 四人心說,我們急得都像什麽似的,你這一張嘴就兩個辦法,想羞死我們嗎?

 “雖然朝堂要在天下各處修路修水渠,但總有修完的時候。一旦修完之後,那

 麽農戶還得指望自家的幾畝地求溫飽。所以,想要解決農戶因為糧食多產了,還得

 依靠他們自己。

 第一種辦法是,鼓勵農戶多養殖家禽家畜。

 就清風所知,平均每天能吃到一頓葷食的家庭並不多。農戶可以飼養家禽家畜

 去換取錢財。

 第二種是”

 “房某冒昧打斷一下少郎君。”

 房玄齡突然插話問道。

 殷清風一聽這“房某”二字,突然感覺很舒服。這幾個人都辣麽謙卑,他真是受

 夠了。

 “糧食豐產,農戶收益減少。若每個農戶都去養殖家禽等,要不了多久,不又

 出現少郎君說的那個供大於求了嗎?這該如何解決?”

 殷清風心裡歎口氣,這是要涉及到宏觀調控和微觀調控嗎?

 他對著四雙灼灼的目光說道:“一種辦法是,讓甲村隻養家禽、乙村隻養家

 畜、丙村隻養魚蝦、丁村隻種蔬菜、戊村隻種果子、己村隻種桑麻、庚村專門打

 鐵、辛村

 總之,讓他們分開來做不同的事情。

 之前在東宮的時候清風說過,要讓錢財流動起來。而流動起來的前提是,有需

 求!如果每家每戶都自給自足,不用向外購買,農工商的生活依然貧苦,國庫的稅

 賦還只能依靠農稅。

 現在的稅賦除了五谷就是絹麻,五谷在路上要消耗一些,絹麻運輸又不便。如

 果收取商稅,幾張存折就能完成。”

 前面的辦法很新奇,可是後面說到自給自足竟然是壞事不過怎麽越想越

 覺得對呢?

 “另一個辦法是,讓更多的人走進城池裡居住。

 居住在城池內外的人數的比例,清風稱為城鄉人口比例。

 如果鄉村的人數過多,而城內的人數相對要少,無論怎麽調控那些農戶的生產

 和養殖的方式,都注定沒辦法完全消耗那些糧食和家禽家畜。所以,一定要促進農

 戶搬到城裡居住,改變城鄉人口比例。

 經過推廣之後,每一個農戶產出的糧食和家禽等,足夠再養活兩戶城內的家

 庭。如果這個結論是對的,那麽最合理的城鄉人口比例是四成人口居住在鄉間,剩

 下六成居住在城內。

 這樣,農民收益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當然,隨著人口湧入城內,他們又如何謀生呢?

 清風的想法是,讓他們盡量多的轉化為工和商,也只有工商才能消化那麽多的

 人口。

 這一點,又回到了之前在東宮時清風說的問題了。

 清風的設想是,未來大唐主要的治理方向,是盡量提高工商的地位和數量。

 村和村之間交易、村和縣之間、縣和縣之間、縣和州之間的交易,需要太多的

 工匠去生產更多的貨殖交給那些商賈去交易。

 朝堂要做的是,將路修好、將治安做好、減少一切關津的雜稅。然後,再鼓勵

 商賈走出大唐,向外邦去做交易。

 我們每天看著來來往往的胡商進出大唐邊境,為什麽大唐人就不能走出去?

 胡商每走一趟,最少有十倍以上的收益。

 難道是因為十倍的收益太少了而不願走出去嗎?不是!是商賈沒地位!是大唐

 人的眼界不夠開闊!”

 殷清風有些小激動。

 但是他對面的四個人沒注意到這個,他們沉浸在殷清風描述的世界裡。

 過來好久,魏徵問道:“敢問,那以後還收農稅嗎?”

 殷清風聳了下肩膀,“朝堂一邊向農戶送錢,一邊又收他們的農稅,好像沒必

 要吧。這租庸調還是取消了吧.”

 四個人也沒驚訝。

 “哎~~~以農為本,將無人再提及了~~~我輩這前半生算是虛度了~~~”

 他們認為這天下最難治理的便是農民。

 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到知世郎王薄在長白山揭竿而起,推翻一個王朝的,

 都是歷代的農民。

 可是,殷清風一個增產做基礎、一個送錢做助力,再將稅收目標轉向工商,就

 解決了幾千年來難題。

 他們當中,有被舉薦去東宮的、有主動投靠的、有被征辟的,還有輾轉多地隻

 求聞達的,可是,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苦讀多年的儒道聖典竟然全然用不上。

 這種打擊,讓他們一心想要青史留名的信心蕩然無存。

 殷清風看出他們多少有些灰心,他說道:“想要取代農稅的前提,是工商要相

 當繁榮。而繁榮工商的前期阻力是工匠太少,後期阻力是貨殖的種類太少。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第一,要從各世家手中解救更多的匠戶——這天下間大

 多匠戶掌握在他們手中。第二,要培養更多的工匠。”

 “解救匠戶?”

 四個人一時沒反應過來。

 “對!解救匠戶。只有更多的匠戶成為自由民這麽說吧,清風的想法是,這

 天下人口,四成是農民、四成是工匠、一成是商賈、半成是兵卒、半成是官員。”

 四個人有些目瞪口呆。

 還有這麽劃分的?

 “現在的情況是,官員少、兵卒少、商賈少、工匠少、唯有農民超過了九成。

 所以,想要達到完美的人口比例,就要拜托四位先生了。”

 “呼~~~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好像哪裡不對”

 杜如晦皺著眉頭問道:“少郎君的名下有多少佃戶和匠戶?”

 殷清風說道:“不管多少,五年之內他們都會被放良的。”

 這下子,其他三人也皺眉頭了。

 杜如晦又問道:“少郎君是打算讓我等與那些世家為敵?他們可不甘心放棄手

 裡的佃戶和匠戶的。”

 “第一”

 殷清風豎起一根指頭,“是以朝堂的名義,而不是以諸位先生的名義。

 第二,普天之下。是他們與朝堂為敵。

 第三, 朝堂不會以武力解決的。”

 接著,他說起了加盟會與倡學。

 杜如晦等四人像是看白癡一樣看著殷清風。

 房玄齡,齊州房氏,先祖是堯帝。

 杜如晦,始祖是釀酒的杜康。

 王珪,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魏徵,家族追溯至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

 他們的家族都存世三千至一千年以上,經歷了這麽多的朝代更迭和戰火都沒斷

 了傳承,你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屁孩想要削弱世家?

 那我們的家族是不是也在你的計劃之內?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