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系統三國之我爹是袁術》第102章 準備當家
  大漢十三州之揚州,共領有六郡,其中九江和廬江在長江以北;丹陽、豫章、吳、會稽四郡在長江以南。

  事實上此時長江的名字就是一個字——江。

  按漢朝人的習慣,在河流名字後面冠以“水”字方便稱呼,也就是說,此時的長江應該叫江水,黃河叫河水,不過為了方便,本文依然以長江相稱。

   至於江東這個地理名詞,在漢朝所指區域為長江下遊江南一帶,而袁耀為了統一揚州,便把揚州江南的四郡統稱為江東,跟歷史上東吳所謂的江東六郡稍有區別。

   東吳的江東是包括江北廬江部分區域,還將豫章郡一分為二,新設了廬陵郡,而袁耀的則沒有,或者說還沒來得及有。

  袁耀新得的秣陵就是丹陽的一縣,歷史上將被東吳改名建業,定為首都,也是後世南京首次成為國都時的最初形態。

  至於現在,秣陵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個縣城,甚至不是郡治所,毫無名氣可言。

  丹陽郡領16縣,意味著全部佔領後,系統克隆人的產量將是每日16人。

  其郡治所在宛陵,是後世的宣城,大名鼎鼎的宣紙原產地。

  雖然宣紙產於唐朝,現在還沒影,但袁耀已經有計劃在此利用克隆人造紙了,因為宣紙的選料和這裡的地理環境生長的植物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肯定利於造紙。

  不過宛陵位置有些過於內陸,離長江稍遠,所以袁耀還是打算將他的老巢定在秣陵。

  畢竟這裡是後來的十朝古都,風水要好一些。

  有了秣陵,代表著袁耀開始擁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也代表著他開始需要自己“居家過日子”了,一切錢糧補給都需要自己搞定,沒有廬江太守劉勳這個保姆伺候了。

  而自從他開始計算錢糧之時,冷汗就不停的往出冒,他甚至有些後悔給士兵提供一日三餐的決定了。

  之前一個士兵一日兩餐,所消耗的糧食跟一個平民沒啥區別,平均每月每人1.5斛,一日三餐後變成了1.8斛。

  看上去增加的不多,不過每人3鬥而已,但架不住人多。

  袁耀現在要供給的士兵已經超過了7萬了!

  袁耀雖然被穿越了,但貌似依然遺傳了袁術愛爆兵的習慣,丹陽兵、荊州兵,各路降兵是來者不拒,逮到就收,不過幾場勝仗,兵力就擴充了一倍還多。

  之前有廬江供給,袁耀完全沒考慮糧草的問題,現在一考慮就有點被嚇到了。

   7萬大軍中,有2萬屬於廬江,這些袁耀可以不管,剩下的5萬都是他自己的,平均每萬人月耗糧18000斛,年耗糧21.6萬斛;5萬人就是月9萬斛,年108萬斛。

  而袁耀現在擁有的糧食是30萬斛,還是剛剛搶奪劉繇統計出來的,光吃也只能支持三個月。

  還有軍餉沒算!

  前文交代,漢朝士兵是服兵役的義務兵製,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但是軍官是需要支付糧餉的,否則就更控制不住軍隊了。

  袁耀算了一下,按左將軍府兵製,每一營一萬兵馬如果將領軍官齊全的話,每月需要給這些當官的支付9560斛糧餉,差不多每1萬人每月1萬斛的標準,5萬人就是每月5萬斛;每年60萬斛。

   如此算來,袁耀的五萬大軍不算兵甲器械,單算糧和餉,每月要支出14萬斛;每年168萬斛。即便其中每月5萬軍餉是可以用金錢支付的,但光靠掠奪來的糧食,

想供養這五萬大軍還是遠遠不夠的。  那麽袁耀的地盤能有多少產出呢?

  雖然此時袁耀隻佔有秣陵一縣,但拿下整個丹陽郡幾乎是沒有懸念了。

  袁耀是從壽春起兵而來,而壽春是揚州治所,所以境內郡縣的基本信息還是有備案的。袁耀臨行之時,讓人抄錄了一份,只是一直沒機會查看。

  壽春記錄的丹陽郡有戶約12萬,口約63萬人。耕地面積約300萬畝。人均耕地不足5畝。

  現今農業技術,平均畝產糧3斛,也就是說,丹陽一季產糧約900萬斛。

  東漢田賦一直施行的是三十稅一的超低稅,不過袁術的領地已經改為十稅一了,所以他的名聲不怎麽好,又爆兵,又加稅,一直背著個橫征暴斂的罵名。

  但江東之前一直沒有更改稅率,依然是三十稅一,所以袁耀要不要加稅是個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若不加稅的話,三十稅一每季收糧可收田賦不過30萬斛,跟袁耀的需求差得遠了。

  若跟袁術一個稅率,加稅到十稅一的話,那一季也只有90萬斛,還是遠遠不夠。

   若江東像北方那樣一年只能種一季糧食,那袁耀就死定了。

   那麽江東的氣候條件,可以支持一年種幾季糧呢?

  後世的江東可是魚米之鄉,水稻產量比粟米高,還可一年兩熟,冬天甚至還可以再種點油菜什麽的增加收入。

  但現在的江東還處於半開發狀態,屬於中原人口中的蠻荒之地,水稻也還沒有資格成為主食,主要種植的糧食依然是粟米,所以一年兩熟的水稻還沒影。而是跟中原一樣,處於兩年三熟的階段。

  小麥從西方傳入是中國第一次“糧食革命”,讓一年只能種植一季粟米的華夏人可以穿插種植一季冬小麥,這樣中原地區就從一年一熟變成了兩年三熟, 每兩年增加了一次糧食收入,使華夏的人口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而中國的第二次糧食革命還沒開始,但誘發此次革命的關鍵因素袁耀確是知道的,那就是他心中一直惦記的——佔城稻。

  佔城稻是出產於中南半島的高產、早熟、耐旱的稻種,其在唐末五代傳入福建,隨後在宋朝官府的主導下向北擴散。

  佔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高產;

  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

  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余日。

  其出眾的優良品性,使其迅速成為長江流域佔統治地位的糧食作物,而伴隨著地理環境不同,相繼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種。所以,佔城稻對長江流域稻作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正是因為佔城稻引入,才出現了一年可以兩熟,甚至三熟的糧種,而且產量比一年一熟的粟米、小麥要高一倍,從而引發了第二場“糧食革命”。

   這場糧食革命讓歷史上的宋代人口出現急速增長的趨勢,開國初年,全國人口約5000萬人,到200年後的公元1200年已經超過1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億級人口的龐大國家。

  而宋朝的土地面積還沒有漢朝一半大。

   所以袁耀要想養得起這幾萬大軍,除了繼續擴展地盤增加收入以外,佔城稻就成了另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甚至決定著他未來領地的人口數量。而人口數量則決定著克隆人的上限;州郡的劃分,以及袁耀的生命上限!

  所以,佔城稻一定要拿到手,而且是越快越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