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木匠皇帝》第12章:舉賢薦士
  “這是?”朱由校望著抱著足足幾十本奏折進來的陳德潤,不解的問道。

  “回皇上這是朝中大臣推薦的有缺官員的候選。”陳德潤笑了笑,將奏折放在了朱由校的書桌上,回道。

  聽到這話,朱由校也是一笑,這些大臣,做別的事情可沒有這樣的效率,可是對於當官卻是十分熱衷。

  “這些奏折內閣看過了麽?如何說?”朱由校並沒有著急翻看奏折,而是問道。

  “內閣三位大人說,此事他們不便多言,還請皇上乾坤獨斷。”陳德潤當然不會不懂規矩,奏折應該先送到內閣,內閣輔臣看到奏折給出意見,再送到司禮監,待皇上有了旨意,再用印。

  “把奏折送過去,告訴他們,將這些奏折舉薦的人列出來,注明履歷,性格,秉性。三人每人做一份,然後再給呈上來。”朱由校現在對於這些人根本就不熟悉,他怎麽知道舉薦的是什麽人,便直接把事情又推給了內閣。

  孫承宗聽了陳德潤的話,不由得有些為難,現在這個時候,內閣輔臣並不好當。閹黨幾乎被一掃而空,朝中現在雖然不是堅定的東林黨,可是也相差無幾。以前有魏忠賢壓著,他們不敢說三道四。現在魏忠賢倒了,他們罵起人來可沒有顧忌了。

  黨同伐異可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你以前可能犯過什麽錯誤,現在他們也會翻出來。現在內閣三位輔臣都不是東林黨人,他們肯定不滿意。在他們看來,天下沒有比東林黨人更適合當輔臣的,皇帝應該與東林黨同心協力治理國家,至於其他人那都是歪門邪道。東林黨才是國之棟梁,鐵骨錚錚、正氣凌然。

  皇帝只需要在將國事交給東林黨,那麽什麽都不用管了,在后宮造小人就行了。正所謂天子修德,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什麽遼東奴酋,百姓難民,必然會被感化。天降災難是因為天子德行不修,老天發來的警示。這也是天人感應學說,孔老夫子的原創:孔子曾說:“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正刑與德,以事上天。”

  如果德行能夠感化異族的話,那要武器做什麽?酸文腐儒就是這個意思,自己只會死讀書,還以為掌握了人間至理。

  為難歸為難,該做的事情還是得做。三人將奏折中眾人舉薦的人員謄抄出來,然後寫上這些人簡單的履歷,為人性格,以及簡單的人脈關系。不過他們沒有給出任何意見,皇帝一看就能知道這是什麽樣的人,用還是不用,那是皇帝自己說的算。

  這些大臣舉薦的別的人朱由校倒是不在意,他在意的內閣的人員,一共有十幾個人:現在內閣的三人要資歷有資歷,人脈也還不錯,自然全都在列,另外還有李標、楊景辰、錢龍錫、劉鴻訓、韓p、劉一G、周道登、周延儒、溫體仁、錢謙益、成基命。這些人推薦的最多,朱由校熟悉的有幾個。

  比如錢謙益,這位跳湖嫌棄湖水涼的人才,還不如名妓柳如是,後來更是舉城投降。溫體仁也沒有什麽好名聲,他一向喜歡排除異己,不是實乾家。

  朱由校看了看,韓p、劉一G這都是天啟初年的老內閣,也是老東林,老東林比起後來的東林,還是能乾事的可以用。劉鴻訓、錢龍錫、李標、楊景辰也都不錯,名聲在外。至於其他的人暫時他真沒相中哪個。仔細看看這些人大多都是60後,都是六十多歲的人。最年輕的是楊景辰,也是四十七歲了。這也是他最頭疼的,自己相中的這些人歲數都大了,

年輕能乾的現在都沒冒頭,或者冒頭了,自己不知道。  孫承宗是最有名氣也是有實力的一個人,可是把他放在內閣有點大材小用了,最適合他的地方是遼東,隻要他能穩定住遼東的形勢,比什麽都強。徐光啟幾乎算個全才,是實乾家,這來宗道倒是可以留在內閣和稀泥。

  事情太多一時半會沒有頭緒,朱由校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第二天早上,內閣三人又來到朱由校的乾清宮暖閣。

  “這些人我都看了,我比較傾向於韓p、劉一G、劉鴻訓、錢龍錫、李標、楊景辰,這六個人再加上來師傅,你們七人組閣。至於孫師傅,還望你不辭勞苦再督遼東,如今我大明內憂外患,遼東當為首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隻要能穩住遼東的局勢就是大功一件。徐師傅,山西賑災一事,我想讓你去辦。不管是以工代賑,還是編練成軍,你都有經驗。至於糧食種植一事,你可以推薦一個人。來師傅,這些年朕苦於黨爭,你留在中樞平衡各方。”朱由校將自己的想法說給了三人聽。

  孫承宗和徐光啟原本就沒想著入閣,能成為尚書就很高興了,起碼可以做事情了。來宗道對他來說在哪裡都一樣,做官而已。

  “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負聖托,穩定遼東。”孫承宗見皇帝這麽說,連忙表態道。

  “臣往陝西賑災,只求錢糧充足。”徐光啟也開口說道。

  “皇上知人善用,大明幸甚。”來宗道也不忘拍一記馬屁。

  “我挑選的這些閣老都是正直之人,不屑黨爭,希望可以改善一下朝堂作風。”朱由校也很是無奈,現在黨爭成了風氣,互相攻擊,黨同異伐,對人不對事,明朝不亡,還有天理?

  三人想起幾年前,皇帝三番五次下旨禁止朝堂的互相攻擊的風氣無果,後來遠離朝堂,重用魏忠賢,這些年東林黨所受的罪,其實也是他們當初種下的果。

  “皇上,說起糧食種植,臣想起一個人,這人是萬歷四十三年的舉人,當時名列江西省第三名。此人雖是讀書人,可是也喜歡農學、工匠等,頗有才乾。明天科舉想必他也會參加,如果皇上不介意,臣可以先召他進京。科舉之後,再行使用。”徐光啟想起了一個人,便開口說道。

  “哦,能得徐師傅稱讚的肯定是有真本事的,這人叫什麽?”朱由校頓時來了興趣。

  “此人姓宋,名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氏。”徐光啟笑著說道。

  宋應星,聽到這個名字,朱由校頓時有了興趣。還好他的學的那點歷史知道沒有還給老師,天工開物的作者,明朝的一位科學家,確實是個人才。

  “那徐師傅就盡快召他進京吧,對了,朕聽說你與洋人有來往。”朱由校一聽宋應星的名字,立刻同意了,隨即又問道。

  “是,洋人對於格物一學頗有研究,他們稱之為科學。”徐光啟不知道朱由校什麽意思,隻得點頭說道。

  “哦,現在京城可還有你熟悉的洋和尚?”朱由校笑著問道。

  “有一人叫湯若望,現在京城。”徐光啟連忙回答道。

  湯若望,這位也是人才,也得收歸己用,不說別的,能幫著改進一下火器自己就滿足了。

  “你明天帶他來見朕吧,朕也想知道知道西學之事。”朱由校饒有興致的說道。

  “臣遵旨。”徐光啟一聽,心道皇帝最近想著養生,該不是以為洋人有什麽養生之法吧,不過既然皇帝說了,隻能答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