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木匠皇帝》第38章:金榜題名
  三月十五殿試,三月十八日,主考官將眾人公認最好的十份試卷呈給了朱由校,由他點出前三甲。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

  現在這個時候,糊名什麽的自然不需要了。誰也不知道皇帝有沒有什麽忌諱,比如上一科原本劉若宰就能成為狀元。可是因為祖籍山東梁山,被朱由校不喜,直接落榜了。

  不過這劉若宰聽說皇帝除掉魏閹,抱著僥幸的心裡再次參加了考試。歷史上,呈給朱由檢的十人文采都好,崇禎拿不定主意,最後抓鬮選中的劉若宰成為了狀元。

  這次劉若宰要不要呈給朱由校,考官們還討論了一番,最後驚動了劉一燝等人,最後內閣決定呈上去。不能因為人家祖籍梁山,就不給功名吧,這也太冤枉了。

  朱由校當然不記得他前身做過的這種奇葩事情,他翻看了一下這十人的試卷。能參加會試,大家的水平縱然有差距,也不會太大,起碼文采上來說是這樣的。不過這科的策論,朱由校親自出的,如果真是死讀書的書呆子,還真不好答。

  幸好這些學子也是早有準備,總體來說言之有物。朱由校也發現了他想要的那份試卷,宋應星的試卷。歷史上宋應星這科落榜,之後就沒有參加過科舉,畢竟他今年已經四十一了。比他小六歲的洪承疇現在已經是從三品的官員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宋應星的文采也是不錯的,幼年便有神童的美名,當年鄉試全省第三,只是不知道為何這些年屢試不中。朱由校見他的試卷,發現他對農業確實擅長,這個問題答得很好,其他的題目都是泛泛之談。若是名次太高並不好,而且名次高的人授予的官職都是翰林院的官職,並不能做多少實事。

  想了一下,他還是把宋應星的試卷放在了一邊,給他一個進士出身,讓他去工部發揮特長去吧。除了宋應星,這一科他熟悉的只有一個史可法了,史可法歷史上留下了美名,常與南宋文天祥相提並論。這位自小就是天才,師從東林黨魁左光鬥,在士林中很有名望。

  不過他也是那種很難做實事的人,這次考官把他的試卷也呈了上來,畢竟是左光鬥的高足,這點名字還是得給的。

  既然不能務實,就讓他務虛去吧,想想南明的時候他做的那些事情,朱由校只能這麽想了。就衝著你寧死不降,我就給你一個狀元出身!有文采,有骨氣,留著給兒子當老師是個不錯的選擇。其他的人,朱由校也不太在意,乾脆學習崇禎抓鬮。

  不得不說劉若宰的運氣就是好,第一個被抓中,成為了榜眼,何瑞征原本的榜眼成為了探花。這氣運之說,不能不說還是有些道理的。

  就這樣,戊辰科的結果出來,貢院張榜列出考中進士的名字,宋應星懷著忐忑的心情看著金榜,結果發現了他的名字,宋應星。

  第二天一早,考中進士的二百多名學子,穿上了新製的官服。上百位文武大臣,王公貴族都在承天門外等候,有官員教授這些新科進士們利益,然後在太監的引領下來到了奉天殿外的廣場上。

  禮部官員奏請皇上升殿,朱由校穿著皮弁服,乘坐禦輿來到奉天殿,坐上龍椅寶座。

  陳德潤拿著早就寫好的聖旨:“戊辰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傳臚官開始唱名:

  “戊辰科第一甲第一名:河南開封人氏:史可法!”

  “戊辰科第一甲第一名:河南開封人氏:史可法!”緊接著站在兩旁的侍衛們齊聲高喊著這句話。

  史可法激動的出列,到禦道左側跪下,這是每個學子夢寐以求的時刻,傳臚唱名!

  作為狀元,連唱三次!

  “戊辰科第一甲第二名:南直隸安慶人氏:劉若宰!”

  劉若宰出列,在史可法的左側後面跪下,又是唱名三次!

  “戊辰科第一甲第三名:河南汝寧人氏:何瑞征!”

  何瑞征出列,與劉若宰並列跪下,三次唱名。

  之後宣讀第二甲的名單,這次唱名一次,而且學子不必出列。

  宋應星在第二甲,第五名聽到了他的名字。

  人家都說十年寒窗苦讀,他自幼習文,至今已經三十多年,現在終於成為進士了!

  唱名完畢,大殿外奏響了隆重的聲樂,在場的文武官員以及新進士跪倒行三跪九叩禮大。

  行禮之後,朱由校返回后宮。

  禮部尚書來宗道雙手捧著皇榜放在才彩亭的雲盤中,一乾校尉抬著彩亭,前面黃傘錦旗,一乾人吹鑼打鼓開道,一群人來到長安街,懸掛皇榜。

  接著就是狀元遊街,京城人都知道這一天放榜,早早的都跑出來看狀元遊街。史可法宛如新郎官一般,前面有官員鼓樂開道,騎著高頭大馬開始遊街。

  這個時候朱由校已經回到了后宮,這古代的科舉確實麻煩,不過現在重文輕武,文科確實十分隆重,可是武科響應的就簡陋了許多,考中了也只是武舉人,沒有什麽狀元、進士之類的劃分。

  現在這個時候正是用人的時候,是不是把武科也搞得隆重一些,不是有句話叫學成文與武賣與帝王家麽?武科不受重視,不是一件好事。

  這是得和內閣好好商量一下,通過黃得功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來,不是沒有人才,只是很多人才埋沒在了民間。不是有句話叫自古高手在民間麽?提高武人的地位,從提升武科檔次開始或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之前的武舉要求也不低,識字是起碼的,得先考兵法謀略。過了這一關再比武藝,這一關你都過不了,不好意思武藝再好也不能參加第二關的比試。

  這看起來有些本末倒置,不過古代打仗也不是那麽簡單,你不懂兵法不會排兵布陣,武功再高也是一介莽夫。朱由校想著改一下,先舉行武試,武試過了就可以錄取。之後再進行文試,文武雙全的授予官職高一些,只是武功高的,授予官職低一些就是了,讓他們再基層衝鋒陷陣。

  一路走,一路想,到坤寧宮的時候,大概的思路已經有了,只等著和內閣商議決定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