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愈深,九秦山中知守峰上的少年在昏黃如豆的燈光下作畫,筆觸細膩或者又筆法雄奇,其勾勒雄山大河之時大開大合,描摹羊毛纖毫之時仿若繡花,這等畫技若是放到書院之中,也是屬於上上,畢竟許年所學是來自華夏大師們對數千年國畫的分析研究。
技法上不成問題,所繪題材又是描摹的經過時間沉澱之後的華夏名畫,而且在這雙月之下的世界中許年在筆墨中融入了對天地至理的感悟,三者合一,最終所成的畫作不僅讓人驚歎畫技的精妙絕倫,更能是能讓人沉迷於這或深沉或悠遠的意境中不可自拔。
在這個世界上見過許年畫作之人只有三個,其一為接引他上山的書院陳講郎,其二為草原少年赫連十九,第三是黃龍府蕭氏女蕭飛燕,此三人的手中也都有許年所繪之畫。
書法見精神,畫作見性靈,此刻許年所求的正是能拯救其神書境的性靈之作!
筆尖還在騰挪,筆洗中的泉水也愈來愈黑,對應著送別的垂楊飛絮圖在少年的筆下顯現,對應著詠鵝的紅蓼白鵝圖與宣紙紙面活靈活現的躍然而上
黑夜去了便成白晝,除開柴門門簾即迎來晨光,但是少年卻是端坐於石桌之前不曾離身。
渴了就喝些山泉冷水,餓了就服下一枚行軍丸或者口中嚼塊肉干,困了就倒一滴九花玉露飲下或者含一枚玉露丸在舌底提振精神正所謂不瘋魔不成活,不執著不入道,不癡迷又怎能成大器,此時此刻身處知守峰的少年已然全部心神都傾盡在了這粗礪石桌上的三尺白宣上。
對應著五歲詠花的春梅看畫圖,春梅怒放傲然迎春對應著風詩的瀟湘風竹圖,翠竹有節不懼東南西北之風對應著牧童的牧牛圖,意境悠遠自有山水田園之樂對應著溪邊的芙蓉白鷺圖雖不著彩但墨色數十層竟讓人有繁花似錦之感
每一條細線,每一塊皴染,每一個水滴,每一個羽毛都在少年的筆下被精心雕琢著,一筆之錯便整張作廢,一筆之意境不到便棄之屋角
一天、兩天、三天
少年依舊在全神貫注的畫著。
五天、六天、七天
牆角成團的報廢宣紙堆的有一尺余高。
九天、十天、十一天
對應著官倉鼠的鼠石圖惟妙惟肖在紙面上纖毫畢現對應著回鄉偶書的歸莊圖在少年的筆下有著喜、思、傷、驚、怕等等諸多情緒對應著登鸛雀樓的山腰觀樓圖大氣磅礴如凌雲下俯對應著春曉的春禽花木圖以黑白之色繪姹紫嫣紅對應著鳥鳴澗的竹石錦雞圖動靜之間自有天道之理
第十五天,牆角的宣紙堆得有三尺余高,之前少年背上山的幾刀宣紙已經用去了三分之二,手中紫管毛筆已經換到了第七支,硯台內旁的墨錠的用到了第五枚,筆洗中的水早就漆黑似墨。
石桌前的少年依舊是處在繪畫的忘我之境中,頭戴有文士巾還能束縛住散亂的發絲,但頜下的胡茬任其生長十幾日便不能控制了,此刻少年的形容有些頹唐潦倒,但是其精神卻是愈來愈亢奮。
第二十天,牆角的宣紙依舊是三尺余高,但是少年筆下的速度卻是越來越慢,對應著王維君自故鄉來雜詩的梅花圖上,朵朵梅花似月宮而來,對應靜夜思的太白醉酒圖如詩仙重生,而那對應著夜宿山寺的蕭史弄玉乘風禦龍圖,則是有龍鳳顯化之威,有笙簫繞梁之音!
時值二月中,冬去春來,春寒料峭。
小小的石室中所有牆壁上都掛滿了三尺畫卷,現在的少年雖然已經從石桌前起身但是卻依舊是未曾出過石屋,晴天中燦爛的陽光照射進來時,少年駐足而觀陰天裡光線昏暗之時,少年踱步而看夜晚時萬籟俱寂夜色沉沉之刻,少年面對這整牆閃著清芒的畫作依舊是長身而立。
夜晚觀畫非用雙目,實乃以心眼觀之!
金烏玉兔交替,白晝黑夜輪回,當時間來到又一個十五天后,九秦山下已經是陽春三月之際,文士巾包裹不住少年的長發,頜下短須也有兩寸,面頰凹陷似是頹唐但是那雙目之中的精光澄澈絲毫不見疲態。
山下百花盛開,鏡湖湖面波瀾微微,湖畔柳枝抽芽,嫩草吐翠和風送暖,樹梢燕子銜泥築巢忙,林間小獸探頭舒筋骨知守峰上石室之外則有山野之梅不懼晝夜溫差之大而迎風吐,一支報春。
時值正午又是晴天,吱呀一聲,明媚的春光之中,那扇搭著深青色布簾的石室柴門終於打開了,蓬頭垢面的少年懷中抱著十幾卷傾注全部心神所做的畫卷緩緩走了出來。
不知不覺中,月余未曾踏足的石室前面的土地上已然有過冬的草籽發芽, 長出了纖弱卻頑強的嫩葉。
從昏暗的石室中走出,許年亢奮的眼神絲毫不懼那燦爛的春日陽光,此時此刻的他心下焦躁中又有些驚喜,但是他無法將這種感覺用言語表達出來,或者說是他不能將這感覺匯總融合收為己用。
月余的不眠不休,月余的瘋魔筆耕作畫不輟讓少年已經走到了那個門口,只要打開門似乎就是新的世界,但是這扇門咫尺天涯!
現在的許年需要的是靈光一閃,需要的是恍然大悟,需要的是長久以來渴求的頓悟!
少年在雍熙四年陽春三月的知守峰上緩步而行,漫步而行然後是快步而行
隨著腳步的愈來愈快,少年的內心也是越來越急切,為什麽已經觸碰到了那個門檻,但是自己卻無法踏過那個門檻,今次的頓悟為什麽就如此之難?比修行上的破境還要難!
潺潺的水聲、嘩嘩的水聲,嘩啦的水聲!
不知不覺見許年來到了知守峰上的溪流旁,月余之前的溪流不過尺許,隨著更高的山巔冰雪的消融如今已經是丈許寬,可稱得上的是歡快且充滿活力的小河。
少年駐足溪邊,不知在想著什麽。
忽然一陣輕風起,吹起畫卷落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