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計思忖片刻,不由得歎氣道:“希望這僅是崔毖個人的行為,而不代表朝廷的立場。”
秦漢滿懷豪情地說道:“大亂將至,朝廷自顧不暇,哪裡管得了平州的亂事。唯一可慮的是,幽州刺史王濬和崔毖乃姻親,勢必不會坐視不理。因此,我們必須速戰速決,早日佔據平州。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縱深,才有人員,才有物資,才能贏得最終的戰爭。”
秦建計略有猶豫,卻也沒有多說什麽。
秦漢知道,三國魏晉時期,忠君思想並未因為權臣頻繁的篡權而消亡,反而被統治者拚命鼓吹和提倡。
作為讀書人,秦建計對於秦漢不尊君王的言行,心有不喜。但他不得不承認,現今的朝廷混亂不堪,想要忠君都不知道該忠於誰。所以,他也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
秦漢對讀書人信念中頑固的忠君思想也無可奈何。
他深知,儒家文化在維系社會穩定方面居功甚偉,但是危害也很明顯。近代百年的恥辱,根源在於儒家思想的鉗製下,華夏人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無法推陳出新,產生思想上的變革,整個社會死氣沉沉,這可以從明清考據學的發展來證明。
而西方歐洲社會,新教的產生,打破了舊宗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尤其是新教理論更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最重要的是,各國君主為了擺脫宗教的控制,大力支持新教的發展。權力和新思想的結合,使得近代史的發展出現了巨大的轉折。
而華夏呢,儒家思想本就是統治階級禦用的思想,不存在限制王權的土壤。任何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被王權和儒家思想的代言人聯合絞殺。這就是華夏新思想難以出現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家思想已經和王權互為表裡,容不下新思想的出現了,最終連同民族一起墮落。
作為一名曾經的律師,秦漢怎能不清楚,在華夏,法治的進步之難,就在於權力和思想的土壤並未從根本上改變。
因此,從他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第一天起,他就暗下決心:百家爭鳴,開啟民智,不以儒學為統治階級的禦用思想。
政治,尤其是權力,要遠離教育,保持教育的自由,進而才能形成獨立的思想。一旦權力和教育結合,必然會再現儒家和權力互為表裡的制度怪圈。這是秦漢無法容忍的。
因此,他說道:“伯父,我想在北豐縣建學堂。”
秦建計聞言,大喜道:“這是天大的好事。我可以引薦幾名儒學名家前來教學。”
秦漢心道果然,好為師者,莫過於儒生了。他有心拒絕,可當他看到秦建計喜悅而誠懇的面容時,拒絕的話如有千鈞之重,卻怎麽也說不出口。
他微一沉思,問道:“儒生可擅刑名之學?”
秦建計搖頭道:“此乃賤吏之所為,君子所不喜。”
秦漢追問道:“斷案公正與否,關乎人的生命和責罰,重要與否?”
秦建計還能說什麽,只能點頭道:“重要。”
秦漢故作恍然大悟道:“刑名如此重要,是否應由熟知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專人負責?”
秦建計無奈地點頭道:“應該。”
秦漢得意地問道:“那學堂是否應教授刑名之學?”
秦建計氣的吹胡子瞪眼,手指著秦漢道:“你小子有話直說,有必要跟我繞圈子麽!依你所言,學堂應當教授刑名之學。”
秦漢興奮地問道:“當真?”
秦建計苦笑著答道:“當真。”
秦漢想了想,又說道:“依我設想,學堂分為三類,一是小學,二是中學,三是大學。
小學入學年齡為六至十歲,學習內容為識字、寫字、算數、歷史、愛國和品德教育。”
秦建計打斷道:“什麽是愛國和品德教育?”
秦漢想了想,答道:“愛國和品德教育分為兩部分,一是愛國,要教授學生國家的觀念,民族的觀念,以歷史名人教育大家,從小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秦建計聽到最後幾個字,身體一顫,雙眼冒光,雙手握住秦漢的手道:“子元,你說的好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正是我們儒生向往的境界啊!”
秦漢歎了口氣,一口一句儒生,好一個孔聖門徒。這豈是儒者的追求,更應當是每個國人的追求。
他岔開話題道:“那我們說說品德教育?”
秦建計心中雖然激動難耐, 但還是按捺住性子說道:“可以。”
秦漢繼續說道:“品德教育則是教授學生仁義禮智信?以人們應當具有的品德,激勵人們約束自己的行為,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秦建計點頭讚許道:“沒想到,你這半年變化如此之大,對儒家思想了解的如此透徹,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子辛,你要向子元學習了。”
秦儒剛把馬石津來的士兵安頓好,就聽到父親讓他向秦漢學習的要求,心中很是委屈。
明明我才是你的親生兒子才對,是誰老說子元不讀書,性格太魯莽等等,盡是缺點。還讓我好好讀書,以後好扶助他。結果,這才半年不到,我就要向他學習了。
秦漢也很無語,若說經義,他隻懂皮毛,再深點,那就瞪眼瞎了。若是秦儒向他學習,估計秦建計知道真相後,那真要吐血了。
不過,秦漢才不會挑明呢!他傲嬌地看向秦儒,向他使了個眼色。意思是:小樣,讓你說我是武夫。看,你得向我學習。以後有你的苦頭吃。
秦儒將秦漢的表情收在眼中,腦補了秦漢的表情暗示,心中更是苦惱。
秦建計看到秦漢和秦儒之間的互動,大感欣慰。自然不會想到兩人之間有著什麽齷蹉的想法。
秦漢向秦儒示威完,馬上又轉入正題。
他明白,秦建計誤會了他的想法,將愛國和品德教育視為宣傳儒家思想的陣地了。事實上,在秦漢的心中,儒家思想應當是闡釋愛國思想和品德教育的一種學說,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這種學說蘊含著這些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