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走進母親秦顧氏的房間,看到桌上的食盤,笑著說道:“孩兒突發奇想,讓後廚做了這兩道菜,特來孝敬母親。”
秦顧氏看著食盤裡的菜肴,開心地笑道:“你這孩子,自己吃就是了,怎的還給我送來。”
秦漢走到秦顧氏身旁,雙手搭在她的肩膀山,輕輕揉按著,口中說道:“孩兒經歷生死之大恐怖,愈發感念母親的辛勞,自然要時時刻刻記掛著母親。”
說完,他笑著對侍立在旁的顧秋言說道:“秋言姐,你幫我打盆水淨手,我來幫母親剝殼兒。”
顧秋言是母家顧氏之人,不過是旁支一脈,今年十八歲,與秦漢平輩。
顧氏乃是江南門閥士族,顧氏顧雍為吳國丞相,寡言慎動,恤民之利害,黜小利小功,其德深沉穆遠,在《唐會要》中被譽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秦顧氏的父親顧秘,初為員外散騎常侍,後官至交州太守,又改任吳興太守。其與陸機、陸雲兄弟交往甚密。
秦顧氏的爺爺顧悌,十五歲時就當上吳國的郡吏、郎中,後來升到偏將軍。孫權快去世時,嫡庶不分,顧悌毫不諱言,多次與朱據共同進言立嫡子的禍福,整個朝廷都為之震驚。顧悌的族兄就是顧雍。
顧氏家大業大,旁支甚多。其中就有一些旁支因照顧不到,或不願照顧,生活頗為困頓。
秦顧氏遠嫁秦建業時,秦家勢力正蒸蒸日上。於是顧氏的一些旁支托著關系送了幾個族中的適婚女子,明面上宣稱的是不忍秦顧氏遠離家門,孤苦伶仃,乏人照顧。
其實是想著自家的女兒能夠填房,做個妾室。哪怕做不到妾憑夫貴,至少能夠在經濟上接濟一下本家。
誰曾想,秦建業是個長情、專情之人,居然沒有碰過這些陪嫁之女。
後來,那些陪嫁之女無可奈何之下隻能返家,草草嫁人。
至此,秦顧氏的那些旁支親戚算是死了心,除了秦顧氏回家探親時,還有來往,其他時候幾乎就絕了音信。
四年前,秦顧氏回鄉探親時,顧氏旁支中的幾家看到年僅十二歲的秦漢,心裡就開始琢磨,肥水不流外家田,這次怎麽著也不能再讓顧氏主家佔了先機,遂遣家中年齡適中的女子,刻意結交秦漢。
隻是,這些顧氏旁支太不靠譜,下至四五歲流鼻涕的女童,上至十七八歲待字閨中的少女,一股腦的打包了十二、三人。
秦漢當時雖是個小屁孩,但已經開始在軍中習武強身。怎料得四五個流鼻涕的小女孩圍著他打轉,讓他煩悶不已,自然對其他女子也產生了惡感,哪有興趣認識她們。
秦顧氏本不以為然,隻是不經意間看到身材頎長的顧秋言,長相嬌美憨俏,言語舉止落落大方,有一股書卷氣,心中甚是歡喜。
回長島前,秦顧氏跟顧秋言的父母一番深談後,就把顧秋言留在身邊,對她甚厚,幾乎是當女兒養。
秦漢自幼喜武厭文,這讓士族出身的秦顧氏頗為頭痛。秦顧氏了解到顧秋言的父親顧松飽讀詩書,且顧秋言聰慧過人,自幼耳濡目染,識文認字,稱得上是“女文公”,就有心讓顧秋言做秦漢的伴讀。畢竟自己親族的人,用著放心。
從此以後,秦漢身邊就多了個女蒼蠅。
尤其是顧秋言拿著雞毛當令箭。自從她領了秦顧氏督學的命令,就制定每天的讀書計劃,還要寫讀後感。若是完不成,就等著被母親拎耳朵吧。
對於顧秋言在督學方面的執拗,
秦漢可謂是深惡痛絕。可是有母親為其撐腰,加上身為女子,打罵又不得。 於是,秦漢沒事就喜歡捉些螞蟻、蚱蜢、青蛙、壁虎、老鼠、菜蛇等動物,或夾在書中,或放在書櫥裡,或放在抽鬥裡,甚或還往她衣襟內塞過。
顧秋言不怕螞蟻、青蛙之類的動物,獨獨害怕老鼠和蛇。
可惜惡作劇爽一時,被懲罰也不遲。
每每顧秋言被嚇懵之後,都會向秦顧氏哭訴,然後秦漢就各種遭罪。
雖然嚇唬女孩子很無聊,可是秦漢卻樂此不疲。他有時也在想,為什麽看到顧秋言花容失色、尖叫連連、驚慌失措、梨花帶雨的模樣,就覺得很帶勁呢?
去年夏天,七八月份的光景。秦漢虛掩著門,在上面放了盆井水。
顧秋言沒有在意,隨手推開門, “嘩!”被澆了個落湯雞。
晉朝時,社會風氣放蕩不堪,女性在著裝上也大膽追求美麗,甚至把內衣當做外衫。
《晉書?五行志一》載:“元康末了,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兩襠,前片遮胸口風光,後片遮背面風寒。
由此可見,晉朝女子的穿著並不受太多的拘束,自由、開放。當然,與隋唐相比,則又大不如。
秦府庭院分為三進,前廳設軍府,置親衛營一營駐守;中廳為住所,分為內宅和外院,內宅小而外院大。內宅以健婦為主,外院多為男性仆役,非招不能進內院。後院則是廚房、庫房、軍備以及府內錢糧所在。庫房、軍備和錢糧之所均由近衛親軍分兵看守。
夏日炎炎,顧秋言內飾兩襠,外穿紗衫,輕透薄露,當頭被水一澆,纖毫畢露,兩抹殷紅若隱若現。
這突如其來的異變,不僅顧秋言措手不及,秦漢也目瞪口呆。
當顧秋言見秦漢目不轉睛的盯在自己胸前,不禁低頭看去,頓時羞紅滿面,啐道:“登徒子!”
說完,她轉身就跑回自己的院子。
秦漢對顧秋言的離去渾然不覺,隻覺眼前盡是那滿眼的春光。
顧秋言並未把“潑水事件”告訴秦顧氏,卻將秦漢的學習量增加了一倍。
秦漢每每看到顧秋言,那一日的情景就會浮現在眼前,心裡總覺得怪怪的,在顧秋言面前不像過去那麽爽利,連惡作劇都沒了心思。
不過,兩人在秦顧氏面前都遮掩的很好,仿佛在心裡達成了某種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