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即為經歷。可以思考、反思,然後進步,但是沒必要感傷、留戀,停滯不前。
日子在繼續。跌宕起伏後就是平平淡淡了。一段時間內,熙兒的生活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和事故。直到有一天——
朋友:“熙兒,你要去輔導班做家教賺點兒生活費嗎?”
熙兒怔了一下:“嗯?家教?我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呀!”
朋友:“那你想想吧!不然就去吧,反正現在課程也不是很多,我們休息的時間也挺多的。每天下午五點到七點左右,一次賺二十五塊錢。錢不多,不過也是一種實踐唄!畢竟我們是師范生嘛!”
熙兒:“嗯,也好。我還沒有正兒八經給別人打工做家教呢!你說得對,就當鍛煉了。順便賺一丟丟零花錢。”
就這樣,熙兒答應了,就開始“工作”。
起初,每到下午熙兒就坐公交車過去、坐公交車回來,後來覺得也不遠,就跑著、快走著回來,隻當散步、運動了。剛好她在部隊的運動細胞還沒有完全消散,也算對部隊生活的另一種緬懷吧!因為去“上班”最起碼不可以遲到,所以她還是坐公交過去。
第一次“上班”。引入眼簾的,是一位看起來和她母親差不多一樣大的老師,姓劉,女。輔導班就是她開的,人不多,就七八個孩子,不過年級不同,是一至四年級的小學生。關於老師方面,就劉老師和熙兒兩個人了。通常,接孩子回到輔導班,劉老師就去做晚飯,熙兒自己照看孩子們的作業。飯做好之後,就吃飯,吃完繼續寫。劉老師在洗刷完畢後,才過來幫助熙兒,一同輔導孩子們的作業。
七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女孩兒。一年級的兩個,二年級的三個,三、四年級各一個。最需要照顧的是三、四年級的兩個孩子,基礎差,作業多。其余的孩子還是相對乖巧,不用花大力氣。
初次見面,熙兒給孩子們一些獎勵,或者優秀獎勵、或者鼓勵獎勵。總之,會給每個孩子得到獎勵的理由。但是熙兒也很嚴格,什麽事情該怎麽做,上課不許說話,作業必須認真等等原則性要求,絕不退讓。
這種方式,孩子們很受用。因為獎勵,每個孩子爭先恐後做該做的事情。比如,放學後大家都會排好隊再走;都盡量快點回輔導班,打開作業開始進行等等。也因為獎勵,每個孩子都盡量做到優秀。比如,粗心的盡量細心;字體盡量寫好;作業盡量高質量完成。熙兒告訴孩子們的是:你可以慢一點,但是必須要寫好;你可以差,但是不可以抄襲(即你應該真實而不是虛偽)。熙兒不會表揚一個因為抄襲然後得到高分的孩子,相反她會表揚即使很差卻用自己實力進步的孩子。
孩子們都很喜歡熙兒,熙兒也很受用孩子們的一聲聲“老師”。孩子是很天真的。在他們身上,熙兒看到渴望得到承認的目光,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好孩子”的努力;熙兒也看到他們無憂無慮、天真極了的樣子。孩子那麽可愛,你給他什麽,他就會反饋給你什麽。
三年級的那個孩子是最讓熙兒費勁兒的。劉老師告訴她,這個孩子特殊的家庭環境:孩子的母親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棄子而去, 孩子的父親後來又找了另一個女人,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在鄉下生活了數年,直到小學二年級上完才被接到這座城市。來到這兒,這個孩子又上了一個二年級,
如今三年級。不過,即使他上了兩個二年級,他的基礎還是很差。而且,似乎由於他之前是在鄉下成長的,他剛來這個輔導機構的時候好像有點兒自閉症。雖然現在已經好了很多,但是,他的學習還是很差勁。 劉老師和熙兒聊天期間,表達了對這個孩子父母的不滿,只是她除了盡力輔導這個孩子的學習之外也無能為力。熙兒在交談期間,發現了劉老師對孩子們的認真和負責。她也就不在意薪酬了。對她而言,薪酬從來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她覺得,自己在這兒做得開心才最重要。聽了這個孩子的故事,她對他更加用心了,以至於四年級的那個孩子曾經對熙兒說,“老師,我覺得你可偏心了,你老是管XXX,都不管我”。
熙兒心裡想:孩子啊,老師怎麽會不管你呢?對於每一個你們,我都那麽愛,那麽愛……
可能就是這樣吧,孩子都比較容易滿足,你給他塊糖,他就覺得你對他特別特別好了,尤其是以“老師”的身份,他覺得被老師認可,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光榮吧!可是他也很敏感,他需要你多多地關注他,這樣,他會更加有動力和積極性。
之後,熙兒對每個孩子都更加用心,常常因為認真,超出了工作時間,不過對於熙兒而言,也無所謂吧!因為做這份工作,她很快樂,發自內心的快樂。她享受著這份工作,一點也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