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中醫見聞錄》叩齒吞津
  叩齒吞津保健法

  第二次抓藥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我們去附近的同仁堂抓藥,抓藥之前給王超把把脈看看還用不用改方,有一個也是來同仁堂買藥的阿姨看到了問我能不能也給她把把脈。

  她的脈象寸關脈微浮弦,寸脈稍微強於關脈,尺脈較弱一點,看看舌頭,舌尖有點紅,這是陰不製陽,陽氣向上升浮之意,而又是弦脈病位在肝,莫不是有些肝陰不足不能製約肝陽,則肝氣稍盛,便推斷症狀,問她是不是經常眼睛不舒服,口苦咽乾欲飲水,脅下稍有脹滿,容易心煩意亂,偶有頭暈目眩,阿姨表示以上皆有,由此看來這是個比較典型的少陽病小柴胡湯症。

  她讓我給他開個方子,整體判斷她病機不是很重,稍加調和就好,自古以來就有砭、針、灸、藥、按蹺、導引這六種方法來治病,便推薦她買一個鐵砂的綁腿,每每散步時邦在腿上,這是借鑒了導引的思路,下肢負重運動時促進了下肢氣血循環,氣血此時受此影響多向下走,帶動浮虛之陽氣歸於本位,又取沙袋中裝有鐵砂,取其重鎮之意,在讓她每天堅持叩齒吞唾液滋潤肝腎二陰,留了我的聯系方式,許久給我反饋症狀均有減輕,串其堅持叩齒吞津,可以延年益壽。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他認為“齒為筋骨之余”,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

  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他的長壽經驗就是:“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他曾說:“一過半夜,披上上衣面朝東南,盤腿而坐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

  功法要領:

  1、叩齒,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神凝,摒棄雜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2、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髒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髒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