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上煙雨》第201章 1劍長歌
李泌認為,而今賊軍雖猛烈依舊,不過江南平定了,安西有人堵住河西走廊,卻也不足為懼,天下形勢,實則十分明朗,李泌之策略在於速戰速決,安祿山叛軍既然垂涎洛陽與長安許久,便用這兩座都城吊住他們,將他們牽製在關中,而朝廷派遣驍勇善戰的朔方軍,與李光弼的河東軍直插叛軍巢穴,史思明抵擋不住,不日則潰敗,范陽巢穴被搗毀,叛軍便如同流落孤島,遲早滅亡。

此計與潼關被破之前,太上皇所用計策並無二致,奈何造化弄人,失了最好時機。而今李亨即位,蜷縮在靈州平原這一方寸之地,仰人鼻息,皇位都受到朔方軍牽製,如何敢讓朔方軍再立天大的功勞,那這隻軍隊,朝廷真是對他封無可封。

況且朔方軍傾巢出動,萬一安祿山魚死網破,強攻靈武怎麽辦?蕭關可再沒有二十萬大軍守候了。

於是李亨斬釘截鐵,寸步不讓,定要糾集大軍,收復長安,收復潼關,將叛軍再次阻擋在關外。至於收復潼關的慘烈代價,與叛軍相持多年的民生凋敝,都只能拋之腦後,李亨勢必要班師回都,依靠禁軍振奮朝綱,不想在靈武過提心吊膽的日子了。

李泌很無奈,默默歎息一聲,隻得退下,而今李亨的小朝廷黨爭混亂,李泌不願卷入儲君之爭,上書數封,請求辭退,遁入恆山,做一隻閑雲野鶴去了。

郭子儀懷著些許忐忑的心情帶方霖回到靈武時,卻是發現皇帝操著愉悅的步伐來迎,一口一個“令公”叫得親切,令他大為感動。而後李亨冊封郭子儀為尚書令,這可是唐太宗擔任過的官職,自他駕崩後再也未曾有人任命過,郭子儀推辭再三,不敢接受,無奈隻得冊封他為中書令。李亨更是十分慷慨,讚賞方霖的功績,非但隻字不提“叛賊同黨”一事,還將她官複原職,再次回到女宰相的位置。

本以為日子便會在這般煎熬與等待中慢慢度過,等待太原保衛戰的捷報傳來,等待大軍集結,養精蓄銳,收復潼關,可是造化弄人,世事無常,人世間的一切並不按郭子儀所思所為來按部就班。

靈州靈武郡是一片黃河衝刷出來的平原,四面環山,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此地左依賀蘭山,右挨黃土高原,黃河從中穿行而過,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甬道,北接河套平原,南逢蕭關,是為易守難攻,兵家必爭之地。一百多年前,衛國公李靖戍守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十萬突厥大軍不敢南下,而今靈州由朔方軍駐守,在此處牧馬練兵。

東北范陽軍造反,安西複失,河西,隴右大軍一戰而敗,李亨的依托便只有靈州這方寸之地與碩果僅存的朔方精銳了。

靈州的天地風光尤是十分宜人的,水草豐沛,到處都是肥沃的良田,與桑梓合種在一起,非戰之時,百姓勤勞開墾,養活一州軍民足矣,道路寬敞,塵土不揚,尤其是現在李亨逃到此地登基稱帝,行宮於此,往來的探子,商旅更加頻繁了。

只是平日裡,靈州的百姓偏居一隅,日子還算充沛,偶有胡人南下侵擾,也有關內道的無數大軍給他們殺回去,那時大唐強盛無比,沒有人會以為回紇人膽敢大肆入侵,更沒有人會設想有人造反。而今天地大變,靈州竟成了朝廷支柱,整個大唐的重擔都壓在這裡,百姓也變得苦水難覆,所有的一切,無不如一場鏡花水月一般,虛幻不真切。

方霖穿著半身鎧甲,半身綢緞,坐在賀蘭山腳下的一處高地上,背對靈武,遙望西方,仿若自己的眼睛能夠透過重重關隘與高山,望得到祁連山的樣子,她已經幾年沒有回去了,幾年過去,天地大變,連祁連山也逃脫不了宿命的糾葛,一方是水火之中黎明百姓的苦楚,一方是守得高聳寒山,與世隔絕,師尊終究選擇了前者,選擇了為黎明百姓奮不顧身,她仙居寒山數十年了,自己都以為她飄飄欲仙,不近人煙,實則她從未與世隔絕過。

此地遠在靈武十幾裡外,離著郭帥的大營與皇帝行宮挺遠,塞上極少霧氣,靈州又稀少黃沙,故而居高臨下,極目遠眺,仿佛看得見稀疏的星火與燦爛的良田排布在一起,百姓在其中耕種穿梭,美好的願景一覽無余。

方霖欣喜見到這般景致,這般靜謐,恬淡的景致,或許蕭關堅固,叛軍是殺不到靈武來的,或許回紇守信,相助朝廷,可自己見到的這一切,又何嘗不是一場夢幻呢。

子遷還在太原浴血奮戰,阻擋敵軍,不知李光弼的神機妙算,能否再次以少勝多,將史思明擋在河東不得西進。河北的百姓依舊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那裡的天地,被硝煙籠罩,依舊仰起頭都看不見星星。

自己究竟在猶豫什麽呢?為自己的反賊身份左右搖擺?為自己的荒唐身世困惑終生?為師尊的一生跌宕經歷抱不平?那又有何意義?

關內道的大風一吹,將綿延數千裡的黃沙吹上天際,向西卷去,路過靈州平原的狹窄谷地,歷經高山與河谷的劇烈起伏,經由賀蘭山阻擋,猛的一擺,向著山腳下的方霖一衝,烏黑的發絲被狂風悉數打亂,蒙住了整張臉,大風吹了半刻鍾才攀上賀蘭山向西遠去,風中仿若夾雜著渤海波濤的鹹腥,河北大地的烈火,黃土高原的細沙,意味難平。

大風柔軟卻又蒼勁,幾乎將方霖的身子吹起,吹上青雲。

“子遷…”

方霖從懷中拿出酒壺來,“啵”地一聲,拔掉木塞,關內道高粱米與江南青梅的氣息撲鼻而來,青梅味陪伴了自己數載春秋,白瓷酒壺是方霖心頭至寶,仿佛不管灌什麽酒進去,都能聞得到沁人心脾的青梅味,酒壺上的仙渡廊橋彩繪撫摸了上千日夜,不曾斑駁,每每在自己心緒難平之時,陪伴自己安然入睡。

大風與烈酒,長劍與清淚。

至德元年年底,史思明大軍西進,圍困太原城已有月余,李光弼兵疏糧少,壓力驟增,向靈武求援,而長安亦再次被叛軍攻佔,李亨審時度勢之後,打算將收復兩京,潼關之計,先行放緩,而是派郭子儀率大軍去援助河東,山西高地乃是朝廷重鎮,不容有失。

大軍整頓之後,迎著茂密寒冷的風雪夜,翻山越嶺,向著河東道進發,期間方霖獨自一人,騎著白鬃馬,跟在行軍後頭,披著大麾衣,望著又一年過去之後的茫茫大雪,若有所思。

渾瑊幾次喊她商議軍事,都見她心不在焉地,有些擔憂。終有一日,大軍翻過呂梁山之後,方霖趁著風雪夜,眾人疾馳,甲胄刀戈模糊不清之時,偷偷離了部隊,策馬行至大軍之右。

此處靠近晉州地界,向北幾百裡外是太原,料想陸遠還在那裡艱難廝殺,史思明一時半會也拿不下他,郭子儀的計策是攻陷晉州,佔據河東道以南的大塊土地,而方霖心頭雖然思念陸遠久已,卻不想拍馬北上,而是將目光望向東南。

跨過臨汾盆地,也便是郭子儀的汾陽老家,跨過著千裡關山,便是都畿道,東都洛陽所在之地。

方霖沒有見過那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是何等模樣,是否儀表不凡,又或是如眾人所言臃腫醜陋,但是見過漁陽叛軍的凶狠與河北百姓的慘狀,她想要安祿山死,死無葬身之地,從這個世上徹徹底底地消失。

複雜的情緒在方霖身體裡滾燙起伏,跌宕不平,有對陸遠的不舍,對郭子儀的慚愧,對祁連山的思念,更多的是對叛軍的痛恨,對叛軍之首安祿山的怨念。

為了一己私欲,掀起戰亂,置天下百姓於水火,蒼生離亂,河北大地,僅去一年,餓殍遍野,百姓十室九空,此等狗賊,罄竹難書,地獄變相圖也不足以描述他的罪過。

胯下馬兒似乎感受到方霖的溫度,那是熒惑相力狂躁難平,透體而出的力量,不見安祿山之血,不能平靜的憤怒。馬兒十分驚慌,在風雪地裡撲騰鐵蹄,大雪上踏出了一串雜亂痕跡。方霖伸手輕撫白鬃馬,讓它安定下來,起伏的胸口變得平和,眼中火焰卻不曾平靜。

腰間突兀傳來一絲暖流,方霖若有所思,掀開披肩一看,卻是見到往日裡黝黑無光,古井無波的千墨星劍突兀發出了細微顫鳴,震動微乎其微,如同蟻噬一般,卻足以讓方霖警覺。

“老朋友,你果然是一柄神劍,是在勸我冷靜,不要去做傻事麽?”

方霖解下寶劍,褪去劍鞘,只見黝黑的劍身竟在散發著微微青光,在黯淡雪夜下顯得妖異奪目,劍身顫鳴,直到方霖輕撫許久,才漸漸平靜下來。

“還是說,你想要追隨我,一同殺敵,血染洛陽?”

方霖望在劍格上的眸子有些空洞無神,仿若穿透了漫長歲月,去親歷千墨星劍的前世今生。

“神劍啊神劍,博浪沙追隨張良刺始皇,大散關追隨祖師斬伯塤,你本是一柄響遏行雲,名垂青史的神劍,可是霖兒無能,卻將你埋沒在凡塵俗世間。”

方霖仰頭望著蒼天,自言自語,蒼天上的大雪盤旋墜下,飄落在千墨星劍的劍身之上,刹那間化為雨水滴滴落下,方霖撫摸著劍刃上斑駁的千,墨二字,許久之後,仰天長歎,下定了決心。

於是方霖喚來行軍之中,落在殿軍的一名部下,將白布包裹好的千墨星劍與一紙書信交給他,命他三日之後,交給郭帥,而後在部將茫然不解之中,背離大軍,向著東南方向,奔襲而去。

明珠不能蒙塵,自己此去十死九生,不能讓神劍埋沒在叛軍手中。

三日之後,郭子儀早已到了晉州,要排兵布陣,與河東的叛軍廝殺了,沒多少心思管自己的,可是那員年輕的小將見到大唐唯一女將軍青睞自己,對自己委以重任,十分激動,受寵若驚,竟把三日之期忘在腦後,隻記得郭帥一事。

於是部將懷著興奮激動,是夜便將寶劍與書信送到了郭子儀帳中。

郭子儀屏退眾人,懷著狐疑與擔憂之心,拆開書信,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刷的一聲站直了身板,竟是氣煞肺腑,將沙盤一巴掌拍碎,捶胸頓足道:

“胡鬧,真是胡鬧…”

“你師父有通天法術,你也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了嗎?”

說完又覺得一陣頭痛,攥著書信在營帳中來回踱步, 帳外狂風大作,漱漱聲響,帳內氣氛緊張,一位花鬢老頭搖頭歎息,影子在燭火中搖曳,拉得很長。

“這孩子,真是不省老夫的心,唉,老夫對她疏於管教了,一時疏忽,竟離營瞎跑。”

“大軍離晉州還有多遠?”

郭子儀沉聲問道,然而未等那瞠目結舌的小將開口,郭子儀卻是自問自答。

“還有四十裡,明日就到了,來不及了啊,唉…”

“節帥…”

“如今可不是襄陽那次,大軍開拔,老夫身為主帥,豈能擅自離陣。”

郭子儀滿目愁容,令得小將滿腹疑惑,他雖不曾見過節度使幾次,卻更不曾見過定海神針般的郭帥露出這般苦惱之色。

“節帥…”

“這可如何是好,這孩子壓抑了半年心緒,而今爆發出來,我不能怪她,可是她千裡走單騎,這是白白送死啊…”

小將心頭咯噔一聲,才知曉女將軍不是青睞自己,而是大事不妙,不禁也像郭子儀一般焦急起來,悄悄問道:“節帥…要不,去請李懷光和渾瑊將軍商議?”

“渾瑊…”

朔方軍中盡皆知曉三人結拜兄妹一事,“朔方三傑”的大名響徹大唐,是無數關內道子弟兵楷模,小將自然知曉二位年輕將軍對方霖照顧有加,只是郭子儀想得更多。

“這二人性子耿直,不善隱忍,告知他們,那不是陪著她一起去送死嗎?”

“那該如何是好啊。”小將跪在泥土上,哭喪著臉,十分自責,仿若覺得,當時自己聰明一點,冷靜一點,那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便不會去送死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