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唐上煙雨》第130章 不見長安見塵霧
“好罷,玉環,那你告訴我,你究竟是怎麽想的。”楊國忠頗為無奈,隻得攤手說道。

楊玉環放下手中牡丹,望著花樹怔怔出神,仿佛在花樹的背面,站著那個手持寶劍,頭戴冕旒的年輕威武身影,而後面色轉冷,不知是喜是怒,淡淡說道:“方常侍性子率直,不曾委蛇,以文武百官之秉性,有的是辦法對付她,你只需推波助瀾便可。”

楊國忠點點頭,歎息一聲:“那你也想想辦法吧,不能讓皇帝冷落了你。”說完便要轉身離去,卻是聽得楊玉環疑惑說道:

“不過…”

“不過什麽?”

“你們不是女人,未有我這般感覺強烈,陛下年輕時,也任過同中書門下三品,皇帝對方霖的態度,不像對待寵妃,更像對待…”

“對待什麽?”

“像是對待自家女兒一般…”

數日後,文武百官再次上朝,登臨興慶殿,好巧不巧,方霖來時,竟是遇到楊國忠,楊國忠豁然大笑,對她抱拳道:

“竟是方常侍,數年不見啊,上次與方常侍初識,還是在劍南道,老夫任節度使時,而今再次相見,我為司徒,方常侍竟然官至宰相,真是人生際遇,令人唏噓。”

方霖不知楊國忠所為何意,但自己兩次在江湖上偶遇此人,一次陷害忠良,一次偷奸耍滑,盡皆殘害之事,自然不會對此人有何好感,又想起自己師姐因他死去,劍南道百姓離亂,不禁胸藏火氣,故而假笑一聲:

“已有三年未見了吧,下官僥幸,救駕退兵,護得關內道太平,因功拜相,不知司徒大人有何作為,創何功績,能得擢升,位列九卿。”

楊國忠哈哈大笑一聲,卻也不惱,反倒是點頭讚道:“真乃英雄出少年,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昔日吳下阿蒙,而今已是令老夫側目而視之人了。”

二人相視一笑,竟是客客氣氣,互相擺手,如朝廷肱骨,將相和睦:

“司徒大人請。”

“方常侍請。”

興慶宮坐東朝西,緊貼東城牆而建,東城正門春明門便在宮殿一角,有禁軍重兵把守。興慶宮臨近東市,街道繁華,故而皇帝登臨花萼樓,便能與宮外百姓相見,聽取民意,安撫民心,興慶宮本是天寶皇帝發動唐隆之變,從韋皇后手中奪權,直至登基之前的藩王府邸,登基後感懷昔日之景,依舊將朝政搬來興慶宮,在此地聽政,興慶宮便取代了太極宮與大明宮,成為天子府邸。

看著殿下的方霖,平淡冷清,卻又掩飾不住眉宇間的英氣,年邁的李隆基一陣悵然若失,恍惚間似乎見到了當年,自己與她師父二人勵精圖治,密謀政變,誅殺韋後,扶立父皇李旦登基的場景,那一年,自己受封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封平王,意氣風發,大權在握,她的師父卻受罪西逃,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幾日興慶宮外風和日麗,豔陽高照,幾日以來,不見陰雲,將方霖視若己出,帶在身邊,器重委以重任,見她心思敏捷,果敢善斷,李隆基頗加讚許,心情大好,突兀宮外響起一陣晴天霹靂,原本晴朗的天空霎時烏雲密布,陰霾遮日,而後淅瀝淅瀝,漱漱下起雨來,雨聲綿綿,穿透宮內道道宮闈,層層防守,傳到天子耳中,心裡,令他好不皺眉,總覺得今日將有異變突生。

“陛下,臣等有表上奏。”

“臣等附議。”

“漱漱漱”興慶殿上拜倒了數十名大臣,有人持玉笏,有人持竹簡,或身著綠袍,官不及五品,或身披緋袍,是一部尚書,甚至紫金袍,官居三品,盡皆跪倒,同時表奏。

“爾等又有何事要奏啊。”

這突兀表奏的大臣,和那殿外驚雷同時炸響,既急促又貫耳,令李隆基心頭煩悶,將手中奏折一擲,打算敷衍了事,宮內每日都有奏不完的事務,三省官員如車轂一般輪轉,就沒停過,可是車轂磨損了可以換,他這辛勞車夫就得一直不停的趕馬鞭,趕到自己累死老死為止。

那跪下的數十官員,共同沉默片刻,由兵部尚書發起首奏,語氣高昂:“臣等共議,揭發檢舉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方霖為官不正,其任門下省期間,詔令審查不嚴,奏章簽署不妥,於下不申威嚴權職,於上不行諫諷之職,其在位期間,胡作非為,混亂法度,未有宰相之使職所在,不應以宰相之職任命。”

“臣等皆附議。”

說罷內侍省總管收下數人表奏的奏折,上面羅列了數樁散騎常侍失職之處,要求皇帝革其職,罷其相。

群臣略嘩然,四處私語,方霖立在場中,倒是還算安穩,知曉諸文武百官敵視自己,遲早會有這麽一場彈劾落到自己頭上,左右自己未有作奸犯科之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之即可。

李隆基將奏折一一閱罷,不禁哂笑,表上所羅列之過,皆是可大可小之事,若是自己有意袒護,方霖根本無罪加身,若是當真犯下滔天大罪,自己如何也護不住他,這些人心知肚明,方霖拜相不過十日,根基不穩,如何有得能力權力左右國家大事,那些詔令審查不嚴,奏章簽署不妥,實乃自己命她署名罷了,與其說是她之失職,不若說是朕之失職。

將奏折遞給內侍,交由方霖,李隆基淡笑道:“群臣檢數你之失職,你看看罷,可有什麽要說的。”

方霖倒是真真切切將幾本奏折看了一遍,一字一句細細琢磨,而後合上奏折,畢恭畢敬道:“臣才疏學淺,年微識輕,考慮不周,倉促武斷,於國家重事確有疏忽失職之過,於規言勸諫確有遺漏不妥之處,臣感謝諸位大人審查矯枉,為國事恪盡職守,亦自愧能力不濟,難堪重任,故而臣自請官降三級,辭去宰相一職,以茲隆恩。”

見她措辭言語恭敬,亦自願降級,百官暗中點頭,還算滿意,若是她心中有數,不再乾政,確也犯不著以死相逼。只是李隆基顯然不在此列,百官以為此事就可平息下去,皇帝陛下卻是仍舊一意孤行:

“很好,身居高位,既知過錯,已實屬不易,朕念你年少有為,謙虛恭敬,行事合乎大禮,便不削你的官職了,朕令你戴罪立功,可否領命?”

群臣面面相覷,大失所望,怎麽陛下還是執迷不悟,一意孤行,莫非真的人到暮年,老邁昏庸了,當年英明能斷,開創開元昌盛,受百姓愛戴尊稱的“明皇”去哪裡了。

殿下一陣唏噓,便是方霖亦有萬般不解,她並無當官之志,更無乾政之心,此番順勢辭官回鄉,正是她所願,可陛下為何偏要留她在身邊,許以高官厚祿,此刻方霖心中萌發善意,不願見到朝堂之上因她一人,叢生爭端,這些大臣多為肱骨,若是因由皇帝對她的寵信,遭到罷官,自己這乾政之名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臣本布衣,遊離民間,賴皇天之恩賜,幸厚土之照拂,得陛下知遇之恩,入宮廟,拜相位,實乃九生所幸,臣之於大唐,不過一介女流爾,陛下之於臣,有提拔點撥之恩,臣感激萬分,臨表涕零,欲肝腦塗地,以身報國,萬不敢行混亂國家,殘害生靈之事。臣知臣身年微識淺,才學不濟,雖有報國之志,未有棟梁之才,故而臣扣請陛下,削臣相位,宰相一職,乾系社稷,理應交由才德兼備,高尚之人,還請陛下成全,容臣辭去官職,回歸故裡。”

方霖一席話,本是肺腑之言,昭烈可見,跪在興慶殿上,身影柔弱,青絲伏地,言語哽咽,殿上金鳥為之旋鳴,炬蠟為之淚乾,好不令人動容。李隆基歎息不已,若是自己幾個兒子能像她這般忠心耿耿該有多好,然而這般奇景放在文武百官眼裡,卻是又恥又怒,興慶宮內,威儀皇城之上,怎容得一介女子伏地抽泣,豈非道德敗壞,綱常離亂。

“哼,裝模作樣。”

兵部尚書冷哼道,對其這般模樣尤為不齒,此番諸多漂泊官場半生之人,根本不會信方霖是一腔熱血,滿言肺腑,更不信她會主動罷官,隻當此女故作羸弱,是為博取陛下同情。張侍郎忍無可忍,心知前朝前日,已不知有多少禍國殃民之妖女,以此裝腔作勢之態勢,奪天子同情,害得朝堂之上面目全非,故而與諸官員對望一眼,心知舉大事之時就在今日,不可任由她為非作歹下去。

“臣等檢舉,散騎常侍方霖,勾結後妃,朋比為奸,欺君罔上,圖謀不軌。”

“臣等附議。”

又有數十人追隨張侍郎,在興慶殿上下跪請諫,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竟是一五一十,勾勒出一幅散騎常侍在月黑風高之夜,偷摸進后宮,與宮內一位年輕的婕妤勾結,二人結盟,欲圖爬上皇帝龍榻,共同把持朝廷與后宮大權的謀逆之事。

數十官員繪聲繪色,竟是將場景描述的惟妙惟肖,令人難免信以為真,方霖此刻才感覺到害怕,原來百官根本未曾打算放過自己,既然陛下不肯罷相休官,便安插一個莫須有之罪,令她鋃鐺入獄。

“下官無意相位,已然請辭,爾等莫要栽贓陷害我。”

方霖隻覺胸口有一股鬱火在反覆燃燒,任由熒惑相力澎湃沸騰,卻無法將鬱火壓下去,自己一忍再忍,退避三舍,卻因為一個女相位,為諸人眼中刺肉中釘,此刻不由得為自己名聲辯駁,可是文武百官如何肯聽她的,早已將她視作了興慶宮內的狐狸,勸諫刺諷之聲不絕於耳,朝堂亂作一團。

“夠了。”李隆基大怒,一拍龍案,蒼老的聲音怒喝道:“說她勾結婕妤,證據呢?”

“臣有血證如山。”

卻見一人身穿綠袍,居於下位,卻是六品符寶郎,從袖袍中抽出一物,是一張四方絲帕,上面竟然沾染殷紅血跡,符寶郎本是門下省掌管玉璽之職事官,卻不知怎麽參合到這等事情中來,只見他手捧絲帕,奉到門下高官官侍中手中,而後朗聲道:

“臣秘密從婕妤宮中搜出此物,正是方常侍與那罪人盟誓之物,侍中大人可鑒,是否是方常侍字跡。”

門下省所有的折子都要經由侍中過目,他的定論自然很有分量, 隨著一聲“正是”脫口而出,回旋在大殿之上,經久不息,將散騎常侍一招定罪。

方霖遠遠望去,那相距數十人之外的六品符寶郎,容貌年輕,面容陰沉,自己不認得他姓名,卻是栽贓了自己一把,不由得無奈苦笑,根本無處說理去。

“陛下,臣才疏學淺,能力不濟,不堪大任,臣無話可說,然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臣受陛下冊封,日夜感激涕零,如何會做欺君罔上之事,望陛下明查。”

李隆基將絲帕鋪開,捏在手裡,蠶絲柔軟,皺眉看去,但見那血跡卻觸目驚心,也不知是誰的,那婕妤自入宮後不過幾月,自己尚未臨幸幾次,方霖做官時日更短,日日被朕帶在身邊,哪裡來的欺君罔上,欲圖謀逆,不過是一眾群臣,驚弓之鳥,武後臨朝稱製,余威猶在,將方霖視作她罷了。

見此情形,冷眼旁觀許久的楊國忠不由得大喜,如此文武百官,同舟共濟的場面,在皇宮之內可是極難出現啊,此刻不將方霖置於死地,豈非浪費了大好時機,故而司徒大人上諫道:

“陛下英明神武,定能明察秋毫,散騎常侍以臣子之身,與婕妤相私,后宮,此乃罪一,常侍暗中結黨,欺君罔上,此乃罪二,再者血書盟誓,其心可誅,罪同謀逆,此乃罪三…如此諸般罪過,昭然若揭,天怒人怨,盡失宰相之職,令我朝廷蒙羞,況有謀逆之罪,非車裂,絞首不可恕其罪過。還望陛下明斷。”

“如司徒所言。”

“如右相所言。”

“楊司徒鐵骨錚錚,犯險上諫,還望陛下三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