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修習不淨觀,粗心住的境界得以圓滿,自動進入細心住的境界。
小乘佛法的第一個境界是粗心住,第二個境界就是細心住。
細心住的心念是非常細微的,身體也不必用心調正,自動保持了平衡。習慣了這樣一種身體的狀態,坐久了也不會疲倦,這就是所謂的持身法,佛經裡經常講到的。
有一個三昧,叫持身三昧,就是一旦坐下來,身體就停止在某一個狀態裡,不用力氣也不會倒下。
師傅說,有一些修密宗的人結手印,手印舉起來要費力氣的,結果入定後,想放下也放不下,有一股氣像冰凍一樣把你整個凍住,但又沒有僵硬的感覺,非常自然,非常舒服,很自然地就與定相應。
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如果感覺愉快、心甘情願,一切疲勞都會消解。
如果感受不到那種愉快,打坐半小時以後就會覺得很疲倦,好像在完成作業,那就是還沒進入粗心住。
從粗心住進入細心住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調整,而且久坐不累。
粗心住和細心住,是從散亂心進入到禪定之間的一個心的調試過程,這個過程是讓我們的心變得調和、聽話、沒有菱角。然後慢慢習慣於這種身心的寧靜。可是我們的心卻有一個怪現象:一方面希望自己寧靜、智慧、明亮,對事物了如指掌,能靜靜的感受生命的存在,而事實上浮躁的心又不習慣於這種寧靜。所以就需要粗心和細心這兩種方法、兩個階段慢慢調整自己,去習慣這種寧靜安住的生命狀態。
粗心住和細心住有三個最根本的區別:第一粗心住是用意識刻意讓身心停留在某一個狀態,細心住不用刻意就能把身體自然坐得端正,這是身體上的一個標準。第二在用心方面,粗心住一定要依靠一個方法,並用心專注於這個方法,比如數息、念佛,一定要抓住一個方法,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而細心住不刻意於方法,自然而然念佛、坐禪、呼吸,沒有太大的分別心,心念細下來之後,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安住,因為心已經變得聽話了。第三,粗心住的感覺是住在這裡,但快樂的感覺不明顯,只是讓心“終於定了一下”,而細心住能夠感覺到住的歡喜,微細的、隱約的感覺到生命有一種快樂和法喜生起來了,這三點是粗心和細心的區別。
自從修習不淨觀獲得天眼通後,恆緣在師傅的指導下開始修煉佛門金鍾罩。
天眼通可以幫助更好地認識人體的穴位竅門,修煉金鍾罩事半功倍。
而細心住的小乘佛法境界,又可以完全穩住自己的內心,在修煉內力時不會走火入魔。
於是,恆緣修煉起金鍾罩速度飛快。
在這後山小廟寧靜的日子裡,恆緣每天的功課就是念佛經、入定、修煉金鍾罩,以及負責師徒兩人的飯食。當有念頭不通、問題想不明白時,就詢問師傅獲得解答。
偶爾運起天眼通,查看周邊世界,觀察這個世界的本質,印證佛門道理。
自從進入細心住的境界後,恆緣經常生出一種“法喜”,這與平常生活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以前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追求外在物質的快樂,吃和穿的快樂,遊山玩水的快樂,長得漂亮得優越感,購物買到新東西的快樂,這些好像都是一種快樂。但和細心住相比,相差太遠了。
細心住的快樂是從外到內、從粗到細,快樂到心裡去的。
有了這個鮮明的對比,我們會生氣一種真正的善法欲,
希望身心能夠回歸到最根本或者最原始的寧靜狀態。 欲、念、進、慧、定五法的力量,這時候就會起到一種作用,並希望這種作用能夠使禪定更加深入、快樂、微細。
通過這些努力,恆緣進入真正欲界的禪定欲界定。
佛陀說我們這個世間可分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有種種欲望,且沒有定力。三界中分為九地,欲界叫五趣雜居地,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雜居。欲界的眾生,這五種心態都有。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是雜亂無序的。
所以要想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比較困難。我們連自己是好人、壞人都很難判斷,因為五趣是一個雜亂的狀態:有時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報,甚至連感覺都沒有,但是某天報復心生起來,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惡念和報復行為。所以地獄、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隨時輪回、流轉,並由此造下了無邊的輪回之因,這是五趣雜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樣了,色界和無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進入。我們現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沒有禪定、沒有定力,死了以後,善報現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
欲界只有六層天,只能生到六層天,第七層就是色界的初禪了。色界的初禪天必須要有禪定才能到達那裡,修善法,做好事,還要有禪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色界總共有十八層天,分為四禪,無色界還有四層天,三界總共二十八層天。
進入欲界定後,心非常的安詳,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會隨時冒出來,心念自動平穩,不必用力去調整它,此時的心“任運不動”。
而獲得“任運不動”的狀態,即行走坐臥時時刻刻可以保持禪定狀態,而金鍾罩的內功修煉也可以時時刻刻保持高效運轉,於此一來,恆緣的金鍾罩功夫才是真正突飛猛進,經過三年修習,很快達到第五層,形成內勁的反震之力。
【求佛系統】
宿主:恆緣
當前時代:民國十一年(1923年)
佛法:小乘佛法
境界:欲界定,煉體
功法:數息觀,不淨觀,少林長拳,金鍾罩
功德:無
神通:天眼通
道具:無
自從滿十歲後,恆緣被準許前往前山的少林寺藏經閣閱讀佛經,如此又過了一年。
這一年經常往來少林寺,不但認識了許多少林的長輩,更是結識了一些同輩師兄弟。畢竟恆緣的金鍾罩修煉很特殊,需要找人用棍棒刀劍擊打自己,以便獲得更強大的防禦之力。
恆緣成了師兄弟們的人形木偶修煉武術,而師兄弟們的擊打又促進了恆緣金鍾罩的提升,一舉雙得。
其中一個師弟,引起了恆緣得注意,一個高大憨勇的小子,俗名魏大勇,天生神力,擊打在恆緣身上很痛,卻效果非常好。但其目前還是俗家弟子,沒有受戒出家。而恆緣在八歲時就被師傅受戒按了香疤。
恆緣是這一代少林小和尚中佛法修為最高的人,也是修煉金鍾罩速度最快的人,超越其他師兄弟兩個大境界。
這一日與師兄弟們一起修煉完畢後,恆緣獨自一人進入藏經閣。
昨天師傅讓恆緣來藏經閣尋找《陀羅尼經》,自我修行“十二因緣觀”。
因緣觀,五停心觀之一,也叫十二因緣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於社會中同類不相應現象,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脫生死心靈寄托。
在《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 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