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台詞課》第26章 共鳴控制訓練
  第一部分共鳴的源頭

  喉頭和聲帶是人類發音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聲源,通常人們稱之為“嗓子”。每個人的嗓音條件各不相同,都需要通過訓練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聲音色彩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聲帶的不同活動狀態,取決於各發音器官運作協調與否。播音主持運用的虛實結合的聲音就是靠喉部控制來實現的。喉部及聲帶的松緊影響著聲音色彩層次及共鳴的運用。有成就的演員並不是因為他一定具備天生的好的嗓音條件,而在於他運用聲音的能力比較強,方法恰當。而沒有經過發聲訓練的人喉部控制的問題就多一些。如,發聲時,喉部容易用力緊張、捏擠嗓子、壓喉等。聲帶比較嬌嫩,如果發聲方法正確,可以提高它的適應能力和發音能力,改善它的音色。如果使用方法不恰當,則容易出現聲音嘶啞,聲帶邊緣不齊,長小結、息肉或病變。因此,我們要了解和掌握喉部發音機制,科學地使用它,以保證喉部的健康。

  一、喉頭

  喉頭上接咽部,下連氣管。上部略呈三角形,下部呈圓形,由軟骨作支架,通過骨關節韌帶及喉部各肌肉互相聯結,共同構成一個上下連通的活動小室,聲帶就長在小室裡。

  (一)喉部軟骨的構造

  喉軟骨主要有五塊: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杓狀軟骨(一對)及會厭軟骨。甲狀軟骨是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塊,外形像盾甲,位於環狀軟骨的上前方,構成喉的前壁。就像一本打開的書。“書背”就是甲狀軟骨角,男性成50~90,女性成80~114,也稱“喉結”。甲狀軟骨板後側的兩個下角通過環甲關節與環狀軟骨相聯。

  環狀軟骨是喉的基礎軟骨,在喉部的底部下接氣管,形狀像一枚指環前窄後寬,上面通過關節與甲狀軟骨及杓狀軟骨相連。

  杓狀軟骨(發聲學上稱披裂軟骨)左、右各一塊,呈不規則的三面錐體形,位於環狀軟骨後上部的喉部支架內,構成環杓關節。底前角是聲帶突,一對聲帶就附著在這裡,杓狀軟骨有兩塊,可以靈活轉動,對聲門的開閉起著關鍵作用。

  會厭軟骨通過韌帶附於甲狀軟骨。它主要負責吞咽時遮蔽喉口以避免食物誤人氣管。在呼吸發聲時則打開。

  (二)喉部肌肉

  喉部肌肉是負責聲門開合、松緊的。它包括:環甲肌、甲杓肌、環杓後肌、環杓側肌和杓肌五部分。

  環甲肌:又叫“聲帶外張肌”,是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中間相連的肌肉。它收縮時,甲狀軟骨前傾,聲帶被拉長、拉緊,它主要是控制聲帶的緊張度。

  甲杓機:又叫“聲帶肌”,甲杓內肌長在聲帶內,也就是聲帶的本體,又叫聲帶肌。前端附在甲狀軟骨板交角內面,後端附著在杓狀軟骨聲帶突。收縮時,聲帶縮短並彼此接近,所以也叫聲帶內張肌。主要用來調節聲帶的緊張度。

  環杓後肌:又叫“聲門外展肌”起於環狀軟骨後部,止於同側杓狀軟骨的肌突,收縮時使聲帶突向外轉動,聲門開大。

  環杓側肌:起於環狀軟骨的外側,止於同側杓狀軟骨的肌突,收縮時使聲帶突向外轉動,使聲門前部變窄或閉合。

  杓肌:又叫“聲門閉合肌”它附著於兩個杓狀軟骨的後面,收縮時使兩個杓狀軟骨靠近,聲門後部閉合。

  環杓側肌和杓肌都稱為“聲門閉合肌”。

  二、聲帶

  聲帶是人體發聲的振動體,

是聲源,它的振動狀態直接影響發音的質量。聲帶位於喉室中央,是兩條長短寬窄一致、左右並列對稱的富有彈性的纖維質薄膜,性質像韌帶,正常情況下呈瓷白色。  聲帶由聲帶肌和聲韌帶組成。聲帶的前端互相聯結固定在甲狀軟骨內面,不能分開;後端分別掛在兩條杓狀軟骨的聲帶突上,可以回承轉合。杓狀軟骨活動時,牽動聲帶左右運動,聲帶就被拉緊、放松、變薄、變厚,全部振動或部分振動,聲門就可以開啟、關閉。

  “聲門”就是聲帶中間的通道。發音時聲門緊密閉合,聲帶振動發出的是樂音性質的明亮實聲;聲門輕松閉合或半閉合,聲帶振動以樂音成分為主帶有部分氣流摩擦音,發出的是柔和的虛實聲;聲門開度略大,聲帶振動的樂音成分小於氣流摩擦音是虛聲;發音時聲帶不振動,完全是氣流摩擦音,那就是氣聲的發音狀態。

  人在發低音時,主要由聲帶肌控制,聲帶肌收縮變短,聲音變低。發高音時,主要由環甲肌控制,它收縮時甲狀軟骨傾斜使聲帶拉長偏緊,聲音變高,發中音時依靠兩組肌肉對抗的方式控制。

  第二部分喉部發音控制

  我們知道發聲是氣息衝擊聲帶振動的結果。氣流的強弱和聲音高低及響度的大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發高音、響音的時候,需要用強而有力的氣流大能實現。氣流越亜,聲帶罪攏得越緊,聲帶擋氣的力量就越大,聲音聽上去比校生硬,聲帶容易疲勞。發低音時,氣流的需要量也很大,只是由於發低音時聲帶不是靠得很緊,隻稍稍接觸,降低了聲帶擋氣的作用,有一部分氣息漏掉了,聲音聽上去就顯得暗,音量弱。而發中音時,氣流的強弱和聲帶松緊的配合很好,聲帶靠攏得既不像高音那麽緊,也不像低音那麽松,氣流的強弱也比較適中,所以聲音聽起來就能夠持久、悅耳,嗓子也不容易疲勞。因而我們在訓練喉部控制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喉部肌肉的松緊和氣息的協同動作,發出圓潤優美、富於彈性的聲音。

  一、喉部控制的方法

  (一)放松喉部

  喉部放松的目的是為了聲帶可以自如地振動,發出豐富悅耳的樂音。我們從喉部的構造中可以知道,聲帶處於喉室中央,它振動發聲時必然受到外面喉頭的限制,受到喉部肌肉即環甲肌、甲杓肌、環杓後肌、環杓側肌、杓肌的影響。一旦這些“聲帶外張肌”、“聲帶肌”、“聲門外展肌”、“聲門閉合肌”非常緊張,彼此連動收縮,就妨害了聲帶的正常發聲,聲音聽著就覺得緊、窄,甚至發顫。有的人為了追求聲音的厚度不惜壓低喉頭,使得聲音生硬、虛假、澀,缺乏表現力和美感。對於一個藝術語言工作者來說,聲音形象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聲帶和喉頭松弛的程度。放松喉部用較小氣息使聲帶振動,可以大大改善聲音的質量,提高發聲效率。但是放松並不等於聲帶失去應有的張力,而是要學會用吸氣的感覺去放松喉頭,使喉部有上下松開的感覺,兩聲帶輕松靠攏,而不是緊緊閉合,這樣發出的聲音音色介於實聲與虛聲之間,既不像實聲那麽尖銳,也不像虛聲那樣飄。它比實聲柔和,又比虛聲結實。讓人覺得喉部沒有用力的負相.能較長時間發出圓潤的聲音面不很疲勞。而且音色豐滿、柔和,泛音豐富,聲音虛實變化自如,富於彈性。總之,放松喉部的結果是使聲帶有一個良好的發聲環境,可以發出虛實聲,這神虛實聲較接近於日常談話的發音狀態,聽來親切自然。

  (二)調節氣息減緩聲帶的承受力

  對於用聲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以氣托聲。有控制的氣息是使聲帶輕松、穩定工作的基礎。在我們日常的發聲訓練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兩種現象。一種是聲氣脫節,一種是發高音時扯者噪子喊,要解決這些問題要注意喉部與氣息控制的配合,要注意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1.呼出的氣流形成一定的密度才能在聲門下造成適當的壓力。呼氣最小了密度不夠,聲音就不扎實。或者聲音在“嗓子眼”裡出不來。

  2.要根據表達的需要來控制氣息的流量和流速。氣息如果失控,無節製地外溢,喉部自然要緊縮來節製氣流,從而造成嗓子的捏擠、聲帶的疲勞,加重喉部的負擔.

  3.普通話最有特點之處是它有四個聲調,每個音節的高低升降都要求聲帶在氣息的壓力下作相應的調節。比如去聲字,聲音從高到低,聲帶由緊而松,氣息容易控制不好,一下就泄出去,造成聲“劈”或調值不到位。發上聲字的時候,尤其在上聲音變為21調時,聲音最低,聲帶最松,如果氣息托不住,很容易使聲音“噎住”或調值不到位。所以在字詞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氣息與喉部控制的平衡.

  4.發音時,氣息與聲帶在時間上要協調配合好,氣到聲門閉,不能有早晚。如果吸氣方法不正確,發音動作不協調,聲門先閉,要衝開聲門就要增加氣息壓力,造成喉部緊張,聲音直而且費力。如果氣流先到聲門再閉,就容易漏氣,發音效率低,聲音不乾淨發沙。所以在發音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開始發音時的狀態,音節起音時要協調好氣息與聲帶的配合,這樣才能完整地發好每個音節。

  二、喉部放松的訓練方法

  1.發氣泡音。氣泡音是喉部發出的微弱的顫音,對於鍛煉聲帶振動的平衡,增加聲帶肌的力量都是有效的。發音的時候兩條聲帶微微靠攏,用輕微的氣息振動聲帶,那聲音就像空氣在水中起泡兒一樣。發音的時候,口腔和喉部的肌肉要放松,呼吸狀態要正確,氣息較緩,只要能吹動聲帶振動就行。發音時可結合元音a和i來練習。發a和i的氣泡音時,口腔開合對聲帶振動的均勻度非常有意義。氣泡音練習時間不用太長,但一定要均勻,氣泡不能時大時小,時有時無,一定要一個泡連著一個泡,否則就失去了意義。

  2.用較弱的氣流發ü時,喉部也沒什麽負擔,發“綠lü”這個音延長面時,很容易找到ü的氣泡音.

  3.用鼻音m進行哼鳴練習。哼鳴練習可以使兩片聲帶靠得更緊些。氣流的衝擊力量比氣泡音更強,樂音成分多,發m哼鳴延長時感覺軟齶下垂,鼻腔通路打開、雙唇閉,上下牙沒碰到一起、雙唇在發音時均衡紫張振動,在氣流的作用下有麻酥感,同時口鼻聯合共鳴,聲音悅耳。可以結合氣息的強弱,使聲音從高到低,從弱漸強,體現出發聲練習的綜合效果。

  第三部分:共鳴腔及其作用

  共鳴是指聲帶振動時影響到其他臨近的器官或器官內部的空間所產生的聲響效果。如果這些器官的振動率與聲帶的振動率相近或相同,那麽這些器官會同時振動,從而加強聲帶的振動。人類聲帶發出的喉原音本來很弱,在經過骨骼、肌肉運動改變各共鳴腔體的形狀、容積大小、腔壁的軟硬度和彈性以後,喉原音就得到丁擴大和美化。雖然發音器官是天生的,但共鳴卻可以訓練調節和改善。掌握共鳴調節的方式是擴大發聲效率,改善聲音質量的重要環節。發聲過程中呼吸、振動、吐字以後只有通過共鳴才能形成發音的整體感覺。共鳴訓練的目的就是通過共鳴的調節來改善聲音的色彩。

  人們發音過程中利用的共鳴腔體主要有口腔、鼻腔、咽腔、喉腔、胸腔和頭腔。一般把鼻腔、頭腔有固定容積的腔體叫上部共鳴腔體,把其形狀容積可在一些器官的牽動下隨意調節變化的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稱為下部共鳴腔。下部共鳴腔與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按音響學原理,下部共鳴腔靠下的部分是對聲帶所發的音起“基音”共鳴的作用,決定發音的“音高”。上部共鳴腔及下部共鳴腔靠上部分即(咽上部及口腔)則是起泛音共鳴的作用,以影響聲音的音色理想的共鳴方式是聲音在通過共鳴腔體時與各共鳴腔形狀大小、共鳴條件相配合,得到基音共鳴和泛音共鳴的幫助,以至最後由口透出的時候音色大大改進,音量也有顯著增強。我們要在了解共鳴腔體構成和機能的前提下,才能熟練地運用和獲得良好的共鳴。

  一、鼻腔

  鼻腔是固定的容積較大的不可調節的共鳴腔體。它由垂直的鼻中隔分為左右對稱的兩部分,底部是硬齶,外面是鼻甲,前面由鼻孔與外界相通,後面通向鼻咽腔。鼻腔覆蓋黏膜,並有豐富的血管構成鼻甲海綿叢體。

  鼻腔共鳴是由鼻腔向周圍骨質膨出的含氣骨腔鼻竇來實現的。鼻竇包括額竇、篩竇、上頜竇及蝶竇。它們各有小孔與鼻腔相通,在發超高音時,“上部共鳴”的產生就是利用喉、咽、口腔的共振經頭骨的傳導引起這些小竇振動起到共鳴作用的。這些小竇的共振會使發聲者感到頭部有振動感,這就是通常指的“頭腔共鳴”。在發高窄音i、u、ü時,由於口腔窄,聲音位置高,聲波不容易送出口外,氣流在齶部形成的力量較強,使顱骨受到振動,於是人們就可以明顯地感到頭腔“竇”的振動感。有些人發ü的時間過長,會感覺頭昏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相反,發低寬元音a、o、e時,氣流就容易從口腔送出去,顱骨的振動感就少一些。假如,大家要尋找上部共鳴(頭腔“竇”的振動感覺)可發聲區偏高一點的i、ü來體會。

  言語過程中的鼻共鳴主要有三種方式:

  1.發鼻輔音時,軟齶小舌下垂打開鼻腔通道、氣流顫動聲帶,聲音完全從鼻腔透出。

  2.發鼻化元音時,軟齶小舌下垂,聲波分兩路從口腔與鼻腔通過取得共鳴。普通話裡沒有單獨存在的鼻化元音,只是發鼻韻母中接近鼻韻尾時的發音狀態與鼻化元音相似。

  3.發口音時,軟齶小舌上升但阻塞不完全,讓氣流的一小部分從鼻腔透出去,產生鼻共鳴。但要注意鼻音色彩不能太重,不然就像得了感冒一樣。

  二、口腔

  口腔是最複雜、動作最靈活的腔體,是人類語音的製造場,它既能充當共鳴器官又擔負咬字器官的職能。口腔分為上齶和下齶兩部分。上齶部分有上唇、上齒、上齒齦、硬齶、軟齶和小舌。下齶有下唇、下齒和舌頭。口腔共鳴在言語發聲中起重要作用,它能使字音圓潤清晰,聲音得到擴大和美化,變得明亮結實。它還輔助其他共鳴腔體在發聲中發揮作用。運用好口腔共鳴是語言藝術工作者語音發聲的關鍵。

  三、咽腔

  咽腔位於口腔後面與喉腔、鼻腔相通,形狀是個前後略扁的漏鬥狀肌管。後壁附於脊柱,好像是個容積較大的岔路口。咽腔由上到下可分為三段,軟齶以上接近鼻腔的部分稱為鼻咽,中間和口腔連通的部分稱為口咽,下段與喉腔相連的部分稱為喉咽。

  咽腔是人類發聲的重要共鳴腔。除鼻咽腔外,咽壁通過肌肉的收縮,可以改變咽管的粗細和咽壁的堅度,對語音發聲產生作用。發音時,除了三個鼻輔音m、n、ng聲波自鼻腔出外,大部分聲波都要經咽壁自口腔出。為了保持口咽彎道的通暢就必須提軟齶,使口咽的上部彎度適中,舌根不能後縮,免得口咽垂直管道變窄變細,阻礙聲波前行,下巴要適當放松,這樣舌根才能略微下降,使得聲波在口咽處由垂直向上轉而水平前行,完成口咽共鳴作用。

  四、喉腔

  喉腔是指介於聲帶與假聲帶之間的喉室及位於假聲帶之上的喉前庭部。喉室的容積較小,是音波形成後的第一個共鳴腔體,由喉口肌肉收縮,擴大喉室來增加共鳴。在發音中如果我們壓迫喉部器官,喉腔被擠扁,聲音就發橫,或捏在嗓子裡出不來,原始共鳴得不到發揮,還會喪失一部分泛音,所以放松喉部是獲得喉腔共鳴的關鍵。其次發音時還要保持喉頭的穩定性,喉頭經常頻繁地上下活動,容易使喉肌疲勞,不利於聲帶養護。

  五、胸腔

  指喉部下面連著氣管、支氣管的部位,它們與能張能縮的胸部構成胸腔共鳴器。胸腔共鳴也叫“低音共鳴”或“下部共鳴”。發音時把手放在前胸壁能感到胸部在振動,聲音越低振動越明顯。我們稱胸部的振感點為胸部響點或發音的胸部支點。胸腔共鳴的特點是使音量增加,達到渾厚、結實、有力的效果。

  第四部分藝術語言發聲的共鳴控制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音質的好壞並不太講究,但對語言藝術工作者來說是有要求的。廣大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不僅要求字音清晰流暢,也要求聲音圓潤、悅耳、動聽,獲得審美享受。共鳴控制的作用就是擴大聲音、美化音色,使語言藝術工作者可以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充分調節自己的音量,改善聲音色彩,減輕聲帶的壓力,保證嗓音健康.

  一、藝術語言發聲的共鳴方式

  藝術語言表達采用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的聲道共鳴方式。

  (一)聲道共鳴

  聲道由發音器官構成,像一個由風箱、管子、閥門和腔體組成的空氣裝置。肺就是一個活動的風箱;氣管可看做是管子;聲帶,雙唇、舌、軟齶都像是一個個可活動的閥門;而腔體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當作為“風箱”的肺受到擠壓時,氣流通過氣管這個“管子”到達喉頭。喉頭就像一個可上下活動的“塞子”,喉內的聲帶就是第一道“閥門”,在氣流的作用下振動發聲,或者不振動發聲隻控制氣流的強弱。而喉上面咽腔、口腔、鼻腔在雙唇、舌、軟齶這三道閥門的控制下,分別對喉產生的聲音中的某一頻率起共鳴加強作用,並形成網絡共振體系,進行協同,多層次的共鳴,使喉原音發生變化得到擴大和美化。

  (二)以口腔共鳴為主的共鳴特點

  口腔是人類語言構成的重要場所,是形成語聲的最主要的共鳴腔。清晰、圓潤的字音是咬字器官吐字後經過口腔共鳴而產生的。口腔主要提供泛音共鳴,如果能夠出色地運用它,那麽字音的清晰、飽滿,音色的明亮、圓潤就有了保障。但也要注意,口腔不要開得太大,口腔共鳴並非越強越好,要適度,不然會使泛音貧乏,字音模糊不清而產生“音包字”的現象,影響字音的清晰度。作為語言藝術工作者對口腔共鳴的運用要靈活,要根據節目的形式、內容、對象、場合進行變化,調節共鳴的比重。

  (三)以胸腔共鳴為基礎的特點

  胸腔共鳴也叫“低音共鳴”,它起“基音”的作用,決定發音的音高。其特點為渾厚、結實、有力。在影視作品創作中,演員一般都采用自然聲區(即中間偏低一點的)來進行角色的塑造。因為這部分共鳴作為“底座”,聲音就不會虛、飄,會顯得扎實、圓潤、寬厚一些。對於女聲來說,聲音偏高者居多,尤其需要加強胸腔共鳴,使單薄的聲音增加一些色彩。但是要注意胸腔共鳴的運用也要適度,胸聲過多會使聲音發悶,影響字音的清晰度。

  二、共鳴控制的感覺

  由於藝術語言發聲采用的是聲道共鳴的方式,從感覺上有一根彈性聲音柱,從小腹拉出來經胸部垂直向上又經口咽部轉而向前,沿著上齶的中縱線流動,“掛”於硬齶前部,透出口外。

  這時候脊背直而舒展,頸前部肌肉放松,保持咽管通暢。胸部放松,吸氣不要太多,吸氣太多不好控制,容易感到胸口憋,聲音出不來,不利於胸腔共鳴的調節。胸部放松的時候能感覺到胸部的振動感,聲音像從胸部響點透出來。當聲束經口咽出來的時候,要適當打開後槽牙,感覺上下牙沒咬在一起,下頜能靈活地運動,這樣聲波才能通暢地到達口腔,並沿著上齶中縱線前行,向硬齶前部流動衝擊,使聲音掛在硬齶穹隆處,再流出口外,聲音聽著明朗、潤澤,發音也省力。但是共鳴要調節好,首先要調節好氣息,氣息控制直接影響共鳴的運用。比如,高泛音共鳴需要小腹對氣息的控制較緊,加強氣息的密度和壓力。低音共鳴雖然也需要一定的氣量,但小腹的控制卻可以稍松弛。中音共鳴雖較省氣,但也需要一定的密度和流量。因此,要調節共鳴,就要先調節好氣息,氣息調節順暢時,共鳴往往較充分。

  三、共鳴控制的基本訓練方法

  (一)胸腔共鳴練習

  1.用高、中、低三個聲區發單元音uü的延長音,體會上下貫通的共鳴狀態,及不同聲區胸腔共鳴的強弱。尤其是發ü音時把手放在胸前,可較強地體會到胸腔振動的感覺。

  2.發上聲字來體會胸腔振動的感覺,發慢一些。如“米”m“海”h?i。

  3.發hèi、ha由低到高一聲聲彈發,體會聲音從胸部發出來,胸部響點隨著聲音高低的彈發而上下移動,同時還可以體會膈肌的運動。

  (二)口腔共鳴練習

  1.發a、i,感覺氣流越來越集中到硬齶前部,從聽覺上感到聲音越來越集中.

  2.打開牙關,發複韻母ai、ei、ao、ou,體會聲束沿上齶前行,“掛”在硬齶前部的感覺。或者用“飛”這個音來體會硬齶發響的感覺。反覆發“飛”,能感到氣息集中打到硬齶的響點,越發聲越集中越響亮,可以逐漸地體會氣息與共鳴之間不可分的關系,從而把握共鳴的變化,並且用於角色塑造。

  3.發較短促的 ba、bi、bu、pa、pi、pu,ma、mi、mu,使聲束打到硬齶前部,這時鼻腔也有微弱的振動,可體會一下微量的鼻共鳴。ba、ma兩個音用中聲區短促發時,胸腔、口腔、鼻腔的共鳴結合得非常好,可反覆發試著體會。

  (三)音高變化的共鳴練習

  1.拔音練習,由最低拔向最高發a、i體會共鳴狀態的變化。

  2.繞音練習,用a、i由低至高螺旋形上升,再由高至低螺旋形下降。

  3.用階梯式由低到高、高到低的方法發數字一到七,從音高變化中體會共鳴的變化。從中聲區開始,一、二(二比一高)、三、(三比二高),一直到七;從中聲區開始,一、二(二比一低)、三(三比二低)往下發一直到七,有的人可能發不到七,只要能體會共鳴的變化就行。

  四、共鳴運用中要注意的問題

  1.由於藝術語言表達要求聲音純正,音色優美,所以聲帶的運動情況及音響要求就不同於生活語言,它要求使用適合本音的共鳴腔。共鳴腔要是超出了本音的范圍,音色就會改變,本音就要走樣。如果光增加聲帶的緊張度,而共鳴腔仍保持自然發音狀態,嗓子就會增加負擔,音色就不好。正確的方法是,共鳴腔的運用一般要比生活語言擴大一些, 只要共鳴腔的大小能對聲帶的調節起作用,兩者配合恰當,發聲的效果就好。

  2.在發音過程中,口腔開合的大小與聲帶松緊的配合要恰當。一般發高音時,聲帶的緊張度隨聲音的提高而增加,氣流的衝擊力也加強了,口腔的開度更要隨著聲音的上升而逐漸擴大,這樣才能提高發音效率。如果口腔的開度小就不能適應高音的共鳴,反而阻礙氣流的通暢。在發低音時,聲帶較松弛,閉合不緊,擋氣作用不強。如果不適當地收縮口腔,保持口腔肌肉的均衡緊張來控制氣流,氣流就會無節製地出去,聲音就會松散,難以得到共鳴。所以無論發高音還是低音,共鳴腔的肌肉都要保持均衡緊張狀態。

  3.每個音的共鳴都有自己的特殊方式,這個方式是舌頭高低伸縮變化形成的。發音時,每個元音都有特定的“舌高點”,“舌高點”在前,前腔就小於後腔,共鳴後的聲音偏前。而“舌高點”在後,後腔就小於前腔,共鳴後的聲音偏後。要使高音清晰,勢必發音部位要準確,“舌高點”要明顯、突出。因此,口腔中舌頭的位置決定了共鳴腔的狀態,有什麽樣的共鳴狀態,就會發出什麽樣的聲音。發音靠前的人,口腔開度要擴大,使“舌高點”略低略後。用“哥挎瓜筐過寬溝·....”(聲母練習部分有)這個繞口令來糾正很有效。發音靠後的人,口腔開度要適當收縮,使“舌高點”略往前移。用“西巷有個漆匠,七巷有個錫匠.....”(聲母練習部分有)這個繞口令來糾正發音靠後的毛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