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宋末玩三國》第六十一章 蔡攸的宣撫之策
  自同李睿德密談之後,蔡攸又在府中獨自思索了半日。在外人看來,童貫身為宣撫使,自己身為宣撫副使,不用說自然是童貫位高過自己,自己無非是奉命而行罷了。即便招降得耶律大石,世人乃至朝廷也只會認為這是童貫的功勞,卻不知童貫實際上聽命於自己。

  若要改變這種局面,其實也很簡單。前面李睿德說了那麽多,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折騰“,拚命折騰。宋軍原來是這樣,自己偏要改成那樣,原來是那樣,自己偏要改成這樣。多弄一些新花樣出來,處處都與童貫的行事不符合,自然能讓人知道宋軍之中到底誰在做主。

  打定了主意,蔡攸便率人朝童貫府邸而來。

  童貫接入,卻不敢詢問其同李睿德密談之事,但開口道:“相公倘有吩咐,但命人傳喚下官即可。何至於勞動貴體親臨?”

  蔡攸便開口道:“宣帥客氣了,同是為國效力,又談何辛苦?本官此次前來,單為招降之事。此事本官尚有話說。“

  童貫開口道:“未知相公有何吩咐?”

  蔡攸開口道:“本官昨夜翻讀孫子兵法。待讀至‘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聖人之餞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心有感焉。夜不能寐,苦思之下,已得數策。正要與宣帥計較。”

  你昨夜讀個毛的孫子兵法,陪著春風得意樓的兩位花魁一起讀麽?童貫也不便拆穿,隻得附和著開口道:”孫子兵法自是千古奇書,相公亦乃奇人,一夕之間便盡知此書精要。下官正要聆聽相公妙策。“

  蔡攸開口道:”如今遼國只剩南京一道,我大軍北伐南京,豈不是正是伐國之時?如此自當尊古聖賢之舊跡而行之,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且官家早有明旨,伐遼之道,當以招撫為先。但說你我出行之時,官家所賜之官職,便是“宣撫“二字。宣也者,宣天子之仁德。撫也者,撫新地之軍民。此亦官家之苦心,宣帥可曾體會得?“

  這話雲裡霧裡,一直說不到點子上,童貫也只能附和著道:”古聖賢之語,自是萬世不移。官家之策,亦為高屋建瓴。相公說的甚是,此次北伐,自當以招撫為先,武力為次。“

  蔡攸便開口道:”但說’宣‘字,吾意借此良機,樹大石林牙為典范,以攻遼人之心,廣天子之德。“

  不待童貫開口,蔡攸又接著往下說:”如今天子仁德,於大宋萬民之外,尚欲澤被遼人。我等身為臣子,自當體上意而行之。此其一也!即便伐遼成功,惜乎民心未附。若要盡收民心,修武備,固關隘,尚不如揚天子之德。所謂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使遼人深沐聖德,歸心朝廷,此功遠在拓土之上。拓土萬裡,不免蠻夷,一服王化,便成中國。故拓地為次,宣德為主,此其二也!大石林牙欲降,此乃大事,金國、遼國、夏國必當矚目,此時正當揚天子之德,使宇內皆知。未知宣帥以為何如?“

  蔡攸乃是官家的鐵杆心腹,如今又拿天子的名頭來說話,童貫自是不敢反對,隻得開口附和道:”相公所言甚是。“

  蔡攸呵呵笑了起來,開口道:”此事吾已有全盤劃算。豈止遼地,就連金國、夏國,亦當有聞風而投者。“

  童貫開口道:”下官但聽相公吩咐。隻不知相公計從何出?“

  蔡攸開口道:“四月之初,宣帥尚未陛辭之時,官家曾下詔書與遼地民眾,意圖招降。此詔書當廣為傳播,

吾意於軍中豎三丈黃旗數十面,取巨椽之筆書官家聖訓於其上。遼地士卒、百姓、官僚隔河觀之,自知天子招降之意。”  這種事情小事而已,豎幾根旗杆就豎幾根旗杆吧!童貫便點頭應下。

  蔡攸便繼續開口道:”再於白溝河邊豎黃旗兩面,一曰撫民,一曰安軍。但凡遼地民眾,自可投於撫民旗下,我軍贈送被褥,日給兩餐,集齊萬人則轉運於國內,擇地安置。若是遼地士卒,亦可投入安軍旗下。有願從軍中,當可補入軍中。不願從軍者,但將養數日,待伐遼事成後,再行安置。“

  無非是費點糧食而已,童貫也是點頭應下。

  蔡攸又接著開口道:”若是我軍巡邏於白溝河之側,只怕遼地軍民不敢前來。故此,當撤回四散之斥候,眾將士但緊守營寨即可。“

  童貫遲疑了一下,好在耶律大石已降,蕭乾猶自遠在薊州,便狠心答應了下來。

  蔡攸沉吟了一下,繼續開口道:“如今大軍壓境,只怕遼地軍民無事不敢前來。故需於軍營之前搭設戲台,從雄州城內征調優伶日夜演唱,引誘遼地民眾隔河觀看。彼等既至,自可知我軍優撫之策。”

  打了一輩子仗,第一次碰到這種奇聞。面前這貨得罪不起,童貫隻得舍下老臉不要,咬牙答應了下來。

  蔡攸又繼續開口道:”方才諸策,但謂之“宣”,至於“撫”字,本官亦有良策。“

  童貫耐著性子開口道:”願聽相公良策。“

  蔡攸便開口道:”本官亦聞聽得遼地民心鼎沸,但憂我軍北上之時殺戮良民。故此便需造小旗數千,黃底紅心既可,上書宋字,謂之“慕化旗”,取向慕王化之意。且將此物送至遼地,命大石林牙廣為傳發。大軍北上之時,但凡持此慕化旗者,無論軍民,皆不得加害,違者斬絕。如此一來,遼地民心可定。“

  如果趙良嗣或者馬擴在這裡,自然明白這是糊塗招數。誰讓王葉早就設下了圈套,把趙良嗣這貨踢出了局外。而童貫不過是中人之姿,想著只要防備遼地士卒便可。至於遼地百姓,不用太過在意。

  既然蔡相公要安撫,那就安撫吧。且西軍的軍紀確實不怎麽樣。童貫便也答應了下來。

  蔡攸聞言大喜,這麽多事折騰出來,想必人人都知道宋軍之中是以自己為主。

  最後又開口叮囑童貫道:”此乃對外之策。至於對內之策,西軍桀驁,宣帥亦當嚴加管束。我等奉聖旨而行,所謂王者之師有征無戰。吊民伐罪,亦出於不得巳而為之。臨陣之時,如敢殺遼人一人一騎者,並從軍法,傷及持慕化旗者,一體斬絕。“

  童貫雖覺不妥,又想著反正有雙重保險。先不說大石林牙已降,即便有詐,新城士卒也十之八九降了自己。此令既下,當是無礙。

  (以上所描述,基本都為史實。無非將下令之人,改成了蔡攸而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