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元老院的博弈
王正離開的時候,元老院正籌備對蘇伊士運河的建設進行表決。他決定讓議員們自己去決定,雖然他在街頭已經看到不少來自埃及、敘利亞、以色列、伊爾漢國、東羅馬的使者。他明白這些國家的想法。在過去的歲月裡,已經形成了院外集團,遊說公司也在普吉島四處遊走。與不同王國友好的議員,以及收錢為各利益集團遊說元老院的政治掮客。
他從未干涉著一些變化,在一個他蓄意造就的權力製衡體系下,這都是正常的。只有法律可以製約他們,有一條罪名是叛國罪,是帝國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法律,叛國罪者皆死刑,無赦免。
因此遊說公司雖然代表各國的利益,卻不敢讓議員們背叛國家利益,而漏洞是元老院尚未決定開鑿蘇伊士運河是不是符合國家利益。
埃及哈利法的使者拚命爭取蘇伊士運河的挖掘,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就會自己挖掘了。不過很可能會遭遇以色列王國的進攻。
伊爾漢國和東羅馬都希望阻止此事的發生。
以色列王國則希望介入蘇伊士運河,為此不惜在私下威脅埃及,如果讓以色列王國介入,就支持埃及的爭取;如果不讓,就幫助東羅馬阻止,甚至發動對埃及的戰爭。
騎士團駐扎在敘利亞,也關注著此事,因為他們在阿拉伯轉口貿易中有自己的利益。不過他們保持靜默,因為王正在地中海時就邀請他們入夥。歐洲各國商團也介入了蘇伊士運河。因此騎士團明白實際上這件事是肯定會發生的,只不過是安達曼帝國是否以國家意志介入的方式而已。
王正沒有管這些,帶領歐洲商團穿越南海,停靠廣州後,再去泉州、明州和外灘。
這是東西方的第一次直接貿易,新的貿易秩序被改變。漢國海商集團歡迎這樣的貿易變化。
實際上王正心裡明白一件事情,在短期內,安達曼帝國仍因為控制航道而收取過境收入,長期則必須依靠工業產出和技術進步去獲得成長。因為漢國和歐洲的直接貿易,除了把阿拉伯地區的轉口貿易利潤切削外,也會把安達曼帝國的轉口貿易利潤削薄。
如果恩雅能看透他的內心,就會暴怒,生氣他過分傾向於王土改,而不是大兒子王建國。不過王土改也是恩雅的兒子,這點也不會太成問題。
漢國以有條不紊的速度改變著政體、文化、商業。政體的框架改變是最迅速的,而儒家文化與神教教義結合成神道教的過程需要漫長的變革。商業則面向整個世界,一個內向的大陸王朝終於向海洋文明趨向,沿海的重要港口比以前更加發達。朱峻首相代表的漢國官僚階層也在向安達曼帝國要求更多的技術轉讓,以圖從貿易向工業轉變。
外灘太上皇宮正在大力建設沿岸的商鋪,並疏浚吳淞江和上-海浦,形成新的港口。王正停留了些日子,和兩位妻子談了一下歐洲的事情,新的航道和運河計劃。
賀敏和班亞關注這些事情,她們手中的商團會因此獲益。背後的家族力量會思考支持王正的商業規劃。
返程時歐洲商人已經暴富,就地購買了大量漢國商品,留下倉位在回程時裝運安達曼帝國的商品。
王正帶領他們回到普吉島,沒有繼續前行。歐洲人在領航員的帶領下離開,王正去元老院聽從結果。
遺憾的是元老院否決了以國家力量介入蘇伊士運河,因為這部分多出的預算,
會有持續很多年的支出。還因為關系到伊爾漢國和東羅馬帝國的外交關系。私下裡,內閣新任首相雷亞,一個普吉島本地矮人族大學畢業生,曾從事技術和商業,後來成為職業政客,對王正解釋說南洋艦隊發現了一塊大陸,帝國決定集中精力開拓這塊大陸。 王正看了一下位置,知道他們發現的是澳大利亞。他就指點了一下內閣,這塊大陸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只有東南部、東部、東北部適合農業,養羊和種植棉花都非常好,但西部有大量礦產,包括煤炭和鐵礦。
在內閣首相和閣員的震驚中,王正離開了元老院,在廣場上對等待他的埃及人、以色列人、東羅馬人、伊爾漢國人、騎士團的代表們宣布,皇室將單獨投資蘇伊士運河,與埃及人、以色列人、三大騎士團共同參股。
在其他的人歡呼中,臉色慘白的東羅馬人和伊爾漢人一聲不吭的離開了廣場,甚至不顧禮貌,沒有對前帝國皇帝致意。
王正組織了一支由工匠、會計隊伍和雇傭軍組成的隊伍,乘坐一對12艘縱帆船攜帶者貨物前往紅海。
雇傭軍來自歐洲騎士團的部分隊長,以及來自退役安達曼帝國軍人、南洋被征服的部分海盜們。
埃及哈裡發和以色列王國的國王共同來到紅海岸邊的港口會面,騎士團的代表也聚集到這裡。
如果你有一張衛星地圖,就會明白埃及和以色列之間是黃色的沙漠,只有尼羅河三角洲的綠色和以色列敘利亞周邊的一點淺綠色。埃及龐大的人群擁擠在尼羅河三角洲,埃及哈利發要靠這裡的谷物養活國民是不容易的。以色列多年來同樣靠轉口貿易生存。
這條運河的誕生將會增強兩個國家的經濟力量,雖然宗教不同,在利益面前需要放下意識形態的分歧。
幾個方面同意安達曼皇室佔據主要份額,擁有40%的股份,埃及持有30%,剩下的30%則由以色列王國、騎士團和法蘭西帝國獲取。
埃及王室需要征發民工,資金方面由另外四個股東提供,技術則由安達曼皇室提供。
同時,王正要求他們準備對伊爾漢國的戰爭。
因為戰爭迫在眉睫。
東羅馬帝國已經萎縮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些周邊,即使不滿,也不會做些什麽,而伊爾漢國卻實力雄厚,不會甘心這次利益上的重大損失。伊爾漢國陸路經元朝通往原來南宋的商業通道,已經失去了半個國家的商業。如果蘇伊士運河通暢,從安達曼帝國到印度通往歐洲的利潤將大幅度縮小。
埃及人並未顧及到一個宗教下的兄弟之情,實際上他們屬於不同分歧的教派。利益比兄弟更重要。
埃及人和以色列人均不願意發動戰爭,但也明白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蘇伊士運河在歷史上並不是橫空出世的,它如同京杭大運河一樣,從古代開始就斷斷續續的挖掘開鑿不同的河段。王正存在的時代目前只有最高5000噸排水量的商船,所以他不打算立即開鑿現代22米深能夠通行十萬噸貨輪的大運河,而是一個只有五六米深,暫時能夠滿足所有船隻航行的小型運河。
黃色炸藥被第一次用於運河開鑿。這意味著熱兵器時代將會加速來臨,在普吉島的時候,王正拿到了已經開始列裝軍隊的錐形彈步槍。這是研究院從他留下的AK47槍支和子彈得到的逆向推導出來的技術。
王正的1000名雇傭兵將駐扎在運河工地,準備參與可能發生的戰爭。在政治上,王正的軍隊不代表安達曼帝國參戰,而隻代表私人公司,並與以色列王國和埃及哈裡發王國達成雇傭協議,以雇傭軍形式參戰。
二十萬征發的埃及勞工在運河段上開始工作,沿著工匠的圖紙開鑿,或等待炸藥把岩石炸松後搬運碎石。滑輪組和杠杆原理支撐的工程機械開始用於挖掘和搬運土石。
即使如此,在如此炎熱的地方,死亡仍是不可避免的。
真實的歷史上死亡了十萬埃及勞工才得到了這條運河,其原因是挖掘運河的法國人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
蘇伊士運河公司提供了足夠的資金,從而得到了各種補給。王正認為這些人既然不是奴隸,就應該供應充足的食物和水。這能夠保證勞工的效率。
以現代炸藥技術、工程機械和大規模的勞工投入,以及減少了深度和寬度的蘇伊士運河挖掘比歷史上速度快了很多。
就在此時,伊爾漢國猝然發動了戰爭,從敘利亞分兵兩路進攻以色列王國和西奈半島。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