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移民全球》第730章:神賜之地(3)
關於中美洲原住民,是如何將類蜀黍變身成為玉蜀黍的,這一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的,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當中,並已初步揭開了迷底。

  可以明確的一點是,相比其它野生植物的馴化,人類在玉米的華麗轉身過程中,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也需要更多的運氣。

  後世,在中美洲已經發現的,最早的玉米樣本,位於墨西哥南部城市,“提瓦坎”的河谷當中,距今大約5000多年。

  這些早期玉米,棒長不到三厘米,谷粒也只有50顆左右。

  形態大小,與21世紀從米國引進的“玉米筍”類似。

  一般認為,僅僅將“類蜀黍”,變成為“玉米筍”形態的初級玉米,美洲原住民就花費了3、4000年時間。

  解讀玉米的前世今生,並不僅僅是為了向培育玉米,及其它美洲原生農作物的美洲原住民致敬,更在於揭示一個道理:

  沒有一個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族群和一個文明更是如此。

  簡單憑借一些文化符號的相似性,就牽強附會的將其它文明,視為自己的次生文明,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退一萬步講,即使歷史上,真的存在部分殷人登陸美洲的情況,他們對美洲文明的成長,也很難造成質的影響。

  就象我們不能因為中央之國在成長過程中,從舊大陸的地區,吸取並消化的部分文明因子,就認定華夏文明是由西而來的一樣。

  中美洲與墨西哥文明,雖然哥倫布代表“舊大陸”發現了“新大陸”。

  但比較意外的是,這位冒險家並沒有得到用自己名字,冠名這片大陸的殊榮。

  贏得這一榮譽的,是一位叫作“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的意大利商人。

  1499-1501年,這位佛羅倫薩的意大利人,先後參與數次探索了南美東北部海岸,並發現了亞馬遜河河口。

  雖然完成這些工作的,顯然不止阿美利哥一個人,甚至不會是主導者,但歐洲人正是通過他,

  記錄探險過程的出版物,獲知了之前哥倫布發現的,其實並不是亞洲,而是一片新大陸。

  有鑒於此,“阿美利哥”,拉丁文Americus之名,開始成為了整個新大陸的名稱。

  需要說明的是,在具體命名之時,“阿美利哥”的發音,轉變為了“阿美利加”(America)。

  於是,整個新大陸就變成了“阿美利加洲”。

  在拉丁文中,以a結尾的名字為陰性。

  icus的區別,在於它是一個女性化的名稱。

  之所以要有這種變化,是因為歐洲人在為各大洲命名時,習慣性的為除歐洲之外的各大洲,取一個女性化的名稱。

  很顯然,這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命名法,但卻無可厚非。

  就象熱衷於“華夷之辯”的中央之國,在對自己以外的國家和M族命名時,同樣會凸顯自己的優越感一樣。

  國人在使用時,一般會將“阿美利加洲”簡稱為了“美洲”。

  至於將新大陸名稱,放進自己國名的那個國家,則被譯名為“米國”。

  只不過,為了避免和大陸名混淆,米國的中文譯名全稱,並沒有采用“阿美利加”而是“美利堅”。

  假如,當年哥倫布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後世國人腦海中的世界霸主,興許就叫“哥國”了。

  哥倫布沒能讓自己的印記,出現在美洲和米國的名稱裡,說到底,還是他自己的失誤或者私心造成的。

  如果不是固執的,將新大陸報告成印度,並為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

  冠以一個錯誤的“印加安人”之名,他本來可以讓自己的名字,變得更偉大些。

  當然,單純從讓自己的名字,成為某個地名的角度來說,哥倫布倒也不用感到遺憾。

  21世紀的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哥倫比亞”這個名稱。

  比如,那個經常因某位女校友,嫁了明星或者富豪,出現在天朝娛樂新聞中的“哥倫比亞大學”。

  以及用這個名稱,作為國名的南美“哥倫比亞G和國”。

  所謂“哥倫比亞”,其實就是“哥倫布之地”的意思。

  從這點來說,哥倫布倒是應該能得到一絲安慰了。

  之所以要在這裡,探討一下“美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美洲”只是一個泛稱,

  具體在地理上,還會分為“南美洲”與“北美洲”。

  而從地緣角度看,美洲的概念要更為複雜。

  最起碼,還可以多出個“中美洲”及“拉丁美洲”的概念。

  這些概念的形成,並不僅僅是因為美洲的板塊輪廓,也完全是由西方殖民分割造成的。

  我們需要從更深層次來尋找原因。

  探索中美洲文明的產生及擴散路徑,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先來看看,中美洲的范圍。

  在地圖上,確定中美洲的范圍,並不是一件難事。

  我們很容易在南、北美洲之間,找到一條系帶般存在的狹長陸地。

  這種連接兩片大陸的狹長陸地帶,地理上被稱之為“地峽”,位於南北美之間的這條地峽,自然就是“中美洲地峽”了。

  除了“中美洲地峽”以外,世界上比較著名的地峽,還有連接中南半島與馬來半島的“克拉地峽”。

  連接亞、非兩洲的“蘇伊士地峽”等。

  由於地峽兩側為海洋,並且寬度較窄,一直以來“地峽”兩字,往往都跟“運河”聯系在一起。

  如果說,人類有限的改造能力,能夠對地理環境造成些許變化的話,

  那麽,用以連通兩片海洋的“地峽運河”,無疑是最見成效的工程。

  在這一前景誘惑下,蘇伊士地峽變身為了“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也成為了,“中美洲地峽”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一張名片。

  巴拿馬運河的誕生,還產生了一個地理層面的後果,那就是這條,從巴拿馬中部橫穿而過的運河,成為了南、北美洲的地理分割線。

  這使得從地理角度看,巴拿馬的南部,成為了“南美洲”的一部分。

  不過在地緣Z治層面,這種純地理劃法並沒有意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