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移民全球》第729章:神賜之地(2)
這其中,最先幫助人類打開這扇魔法大門的,就是那些沉澱於地層下的化石能源了。

  以人類生活必須品中的“衣”為例。

  工業化以前的人類,無論是簡單的將獸皮改造為衣物,還是通過絲織、棉紡等方式,更複雜的製作出一件衣服。

  本質都還是對通過生物鏈,對光合資源的淺層利用。

  19世紀90年代,人類則完全可以用化學合成方法,繞過生物鏈來製作衣服了。

  在糧食生產問題上,工業化亦極大提升了,馴化植物和動物的生產效率。

  雖然,這離完全繞過生物鏈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食物是可以合成的。

  但人類透過“工業”力量,在能量獲取以及應用方式上的飛躍,已經將人類文明,整體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以化石能源形成理論來說,化石能源的利用,說到底,還是對遠古時代光合能源的利用。

  只不過,地球母親將自己上億年的積存,一下子拿出來便宜了後世人。

  然而,通過對能源的利用,人類已經掌握了更多的能源,獲取和利用方式,比如21世紀的核能。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完全擺脫化石能源的束縛,那麽人類文明的發展,必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比如人造太陽的成功。

  很難預測,在可以預見的21世紀,人類社會在各方面將升級成什麽樣。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點,到那個時候,“地緣”概念中的“地”,范圍應該不再僅僅局限在,這顆藍色星球了。

  不管人類文明進步到什麽階段,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決定人類整體或者一個族群、Z治體實力的,都是在於如何獲取更多的“能量”。

  將思維從遙遠的未來和外太空,拉回到“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我們急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

  美洲人到底馴化了什麽樣的高產植物,幫助他們完成從原始社會,向“光合文明”的轉變。

  答案大家其實都很熟悉,它們就是:玉米和土豆。

  之所以會有兩種植物,在於美洲文明整體上,分為中美洲和南美洲兩支。

  其中,玉米是中美洲文明的推進劑,土豆則是南美安第斯文明的推進劑。

  我們可以不太嚴肅的稱之為“玉米文明”和“土豆文明”。

  在一片相連大陸上,出現兩種核心糧食作物的情況,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畢竟,基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每一片土地最適應的作物不盡相同。

  比如,後世中央之國在主糧種植上,就長期呈現出的,“南稻北麥”的結構。

  當然,這一結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在東北地區因大量人口遷入,迅速升級為核心文明區後,受益於豐富水資源及農業技術的進步,成為了新的重要稻作農業區。

  另一個變化的案例,是在華夏文明在北方孕育的初期,最初承擔助推劑功能的,

  並不是現在佔據耕種優勢的小麥,而是俗稱“小米”的“粟”,古稱“稷”。

  同時參與競爭的,還有位五谷的“黍”(黃米)、菽(大豆)等原產於中國作物。

  至於小麥,則是由西部傳入中原的。

  只不過,受益於舊大陸諸文明之間的地理交流,最遲在唐代,就已經成為天朝北方地區的主糧了。天朝本土培訓的小米、大豆等物種,在這場主糧競爭中的落敗,並不能抹殺它們在華夏文明起源中,作出過的卓越進步。

  同時,這也不妨礙我們去客觀評定,那些由不同M族培育出來的物種,對世界人口增長貢獻力的大小。

  事實證明,文明及技術的相互交流,對於各方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

  就後世全球糧食作物的重要性來說,小麥、稻谷、玉米,被稱之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

  三者合計的播種面積,約佔世界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72%,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

  其中,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於首位。

  由此可見,玉米對我們人類有多麽的重要。

  回溯歷史,我們需要在玉米的源起之地,尋找玉米被馴化的完整鏈條,以找到打開中美洲農業革命的鎖匙。

  這當中,“野生玉米”的存在證據,看起來是一切問題的源點。

  問題是,尋找玉米的野生形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舊大陸那些,曾經或仍在充當主糧功能的作物,其野生形態往往與現在的樣子,並沒有太大區別。

  比如,人們在收獲季節,看到小米植株形態,會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它與狗尾巴草之間的親緣關系。

  野生稻與栽培稻的果惠,在形態上也沒有質的區別。

  然而,玉米卻是一個例外,因為在實際上是沒有野生玉米的。

  這是一個完完全全, 由人類培育出來的新物種,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光合文明時代,人類在物種改良層面最成功的傑作。

  玉米的中文學名又叫作“玉蜀黍”。

  這個名字,源自於它晶瑩透亮的質感,及其與“蜀黍”相似的顆粒感了。

  所謂蜀黍,其實就是高粱了。

  國人在給新引進物種取名時,通常會遵循一個規律,那就是在本土,找到一個相近的物種,然後再冠以一個前綴。

  通常,這個前綴會直接表露出,這一引進物種的外籍身份:比如蕃、西、洋。

  由此誕生了諸如:番茄、西瓜、洋芋等一些耳熟能詳的稱謂。

  相比這種簡單,甚至帶有歧視性命名法,無論是“玉蜀黍”,還是“玉米”的稱謂,都算是很高大上了。

  由於“玉蜀黍”的學名,玉米那個在形態上,完全不同的直系祖先,中文名被標定為“類蜀黍”。

  21世紀網絡時代,你很容易找到,兩位“蜀黍”的對比圖片。

  幾乎可以肯定,如果不是預見了解相關信息,你是絕對想象不到它,與玉米之間的親緣關系的。

  由於類蜀黍的果實實在太小。

  小到你光從形態上,無法相信它能生出,玉米這樣高帥的後代來,因此它還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稱——大芻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