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移民全球》第737章:神賜之地(10)
問題在於,地形只是影響降水量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風向的作用要更大。

 墨西哥灣北部,即米國東南平原,雨熱同期的亞熱帶氣候,受益於每年夏季,從東南方向吹來的季風,雖然會因此有颶風災害。

 中美洲雨林地帶的形成,歸根到底則是因為東北信風的存在,將墨西哥暖流上空的暖濕氣流,吹向了瑪雅人的生存之地。

 在哥倫布決定向西探險,尋找天朝和印度的時候,這股東北信風亦曾經,幫助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完成這次發現之旅。

 只是,到了米國所處的中緯度地區,大西洋之上所刮起的,就不再是東北信風,而是著名的“西風”了。

 環行於北緯35°~65°之間的西風帶,曾經幫助哥倫布的船隊回到了歐洲,

 並且為緯度偏高的歐洲大陸,帶去了豐沛的降水,以及相對溫暖的氣候。

 想象一下,緯度甚至比M古首都W蘭巴托,還要高一點的大巴黎;同緯度平移到北亞,

 就會落到貝加爾湖中的柏林,如果沒有西風的幫助,將會成為什麽樣的苦寒之地。

 大家肯定能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西風之於歐洲大陸的重要性了。

 只是,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歐洲大陸借助西風得到了大西洋的厚愛時,北美大陸卻不得不成為犧牲品。

 作為補償,太平洋水氣同樣在西風的作用下,被帶入了北美大陸,並為米國西海岸地區,帶來充足的降水。

 以太平洋海岸城市西雅圖為例,它位於北緯47度36分35秒,這座城區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000毫米左右,

 山地降水甚至能達到3000多毫米的城市,在米國便素有“雨城”之稱。

 然而,科迪勒拉山系的存在,阻擋了太平洋水氣,在北美大陸的進一步深入。

 地理阻礙,不僅讓山系腹地盆地(米國大盆地)呈現出大片的荒漠狀態,同時也在落基山脈以東的高地區造就了“雨影效應”。

 在西風的作用下,落基山脈以東地區越是離山脈近,降水量反而越小。

 然而,剛才描述的這片高地,正式的地理名稱,卻沒有被標注為“草原”或者“高原”,

 而是一個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標簽——米國大平原。

 這個名稱的出現,源自於米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在英國統治時期,帝國治下的移民們,被限制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沿海平原,也就是最初的“北美十三州”地區。

 這種情況的出現,最初是因為,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原本是法屬路易斯安那的范圍。

 不過,盡管在米國D立戰爭爆發前的1763年,英國已經通過戰爭,得到了密西西比河以東,至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的地區。

 但為了便於管控,已經有分離傾向的東海岸殖民地,英國政府出台了,禁止向密西西比河流域遷徙的禁令。

 隨著米國D立戰爭的結束(1775年—1783年),英國的禁令,自然也就不再起效果了。

 原本聚居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英國移民們,後來應該已經可以叫米國人了,他們開始翻越山脈,向西尋找新的土地。

 這也就是為什麽,地緣角度的米國“西部”,范圍曾經要比,地理層面的認知要廣得多。

 隨著米國領土的持續向西擴張,以及西進運動的一步步推進,落基山脈東麓那片,無論從海拔還是降水量來看,

 都與大家印象中的“大平原”,相去甚遠的草原地帶,亦不可避免的成為了被開發對象。

 為了吸引移民,政策的推進者便玩了一個遊戲,將本該稱之為“米國大草原”的這片土地,宣傳為了“米國大平原”。

 為了不至於給大家造成誤解,也為了還事情的本來面目。

 接下來的講述中,我將把這片涉及到米國: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懷俄明州、南達科他。

 內布拉斯加州、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得克薩斯州等,十個行政區的高原,稱之為“米國大草原”。

 如果,歷史上的中美洲文明,注定將遭遇來自北美的威脅,那麽最有可能成為壓力源的,便是這片“米國大草原”。

 吊詭的是,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巨大氣候差異看起來象是主要原因。

 在舊大陸,我們似乎可以找到可供參考證據。

 比如,13世紀初,西征的成吉思汗大軍,在試圖跨過印度河,深入恆河平原時,強悍的蒙古戰士,就對當地濕熱的氣候極度不適應。

 後世的印度,也因此,沒有被這場所謂“黃禍”所覆蓋。

 然而,蒙古人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們的擴張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縱觀印度歷史,我們會看到,無數源出歐洲或北亞草原,在中亞地區已經適應了,乾熱氣候的遊牧者,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恆河平原建立政權。

 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長的適應過程,氣候差異本身,並不會成為擴張的障礙。

 唯一的問題在於,過大的環境差異,會使得入侵者屬地化,並最終與那些,留在祖地的族人分化為不同的M族。

 “馬”的缺失,是中美洲文明,未曾遭遇北美威脅的核心原因。

 在了解馬的作用前,我們先來看看“前哥倫布時代”,北美乃至整個美洲,在動物種類上呈現哪些特點。

 地理分割,使得新大陸在物種上與舊大陸之間,呈現出太多的不同。

 除了那些更容易,吸引眼球的地緣Z治影響以外,哥倫布對美洲的發現,更促成了生物史上,

 一次影響深遠的物種大交換事件,這一事件,也因此被稱之為“哥倫布交換”。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那些我們在歐亞大陸常見的物種,如天朝古代認定的:

 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畜”中,只有狗進入了美洲原住民的生活,而狗本身也不是在美洲馴化的。

 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夥伴,狗最起碼在14000年前,就已經被人類,從灰狼中分化出來。移民全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