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位上看,泰米爾納德邦的河流,皆從東南方向的孟加拉灣入海。
孟加拉灣另一側的東南亞,是其主要貿易方向。
喀拉拉邦則正好相反,面臨阿拉伯海的這條狹長沿海平原帶,除了是整個印度,
降水最多的地理單元以外,也是阿拉伯乃至非洲方向,登陸印度的首選之地。
這條位於西高止山脈和阿拉伯海之間的海岸,北部在後世為卡納塔克邦境內,
又被貿易者稱為“馬拉巴爾海岸”,馬拉巴爾為山海之間的意思。
在後面解讀葡萄牙人的登陸時,馬拉巴爾海岸將成為我們的重點。
貿易方向的不同,顯然也是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形成差異化地緣特質的重要原因。
長期面向“西方”的貿易特點,對喀拉拉邦人口的宗J結構,造成了深遠影響。
在喀拉拉邦的X仰分布中,印度J大約佔6成,綠教和JD教各佔兩成。
在很多地區,這樣的比例,足以成為動亂的根源。
然而,在喀拉拉邦,這種情況卻並沒有發生。
三大宗J強勢共存的客觀事實,反而促使該邦民眾在印度D立後,多次選擇無S論者TG執政。
以至於後世的喀拉拉邦,成為了整個印度,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均壽命最長的地區,也可以說是最文明的地區。
上述三國,在印度半島的最南端,經歷了上千年,你方唱罷我登場式的博弈。
盡管,哲羅所在的馬拉巴爾海岸,在貿易和D立性上,有著獨特的優勢。
但從爭霸南印度的角度來看,還是潘地那和朱羅所在的泰米爾納德地區,更有潛力些。
公元9世紀末,隨著曾經控制泰米爾、泰盧固地區的,“達羅毗荼國”(帕拉瓦王朝)走向衰弱,
泰米爾三古國中,與之最近的朱羅也抓住了機會復國,並成功的顛覆了,
領地大大縮小的帕拉瓦王朝,南印度也由此迎來的朱羅時代。
遮婁其人對安得拉邦地區的入侵,是帕拉瓦王朝衰弱的重要原因。
在攻滅帕瓦王朝的過程中,決定實施本土化策略的東遮婁其王朝,與複興當中的朱羅結成了盟友。
後者也依靠這層關系,在隨後的一個世紀中,成功的臣服了潘地亞、哲羅等競爭者。
問題在於,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統一整個泰米爾地區的朱羅王朝,
如果想進一步向北部,尤其是泰盧固地區擴張的話,終究還是要面臨,與東遮婁其王朝一戰的境地。
不過,事情最終,以一種看似和平的方式得以解決。
公元11世紀後期,兩個南印度王朝通過聯姻,分別代表泰米爾和泰盧固地區,完成了正式合並。
新建立的王朝,在歷史上,又被稱之為“遮婁其-朱羅王朝”。
當然,這次合並,其實就是朱羅王朝,對東遮婁其王朝的吞並。
能夠做到這一點,除了得益於朱羅王朝,對泰米爾地區的整合以外,
更因為朱羅王朝,在公元11世紀時,在海外的強勢擴張。
這使之有機會,成為南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可以,被冠以“帝國”稱號的國家。
不過,相比15世紀時,鄭和下西洋,以及葡萄牙開啟的海外殖民事業,
朱羅王朝代表的南亞次大陸,在東南亞進行的海上征服事件,知道的人卻並不多。
先來回顧下東南亞的地緣特點。
整個東南亞,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與大陸相連的“中南半島”。
另一部分,則是主要包含大、小巽他群島,
F律賓群島的“南洋群島”部分。後者又被西方殖民者稱之為“東印度群島”;前者則因為,被認定為是印度和天朝之間的大陸,
而被西方稱之為,“印度-支那”或“中印半島”。
基於地理環境上的區別,後世生活在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上的族群,在屬性上也有明顯的區別。
以語言來劃分的話,南洋群島,包括馬來半島南部,屬於“南島語系”民族覆蓋區。
中南半島上的M族情況,則要複雜些,有屬於“南亞語系”的,如真臘(柬埔寨)的高棉族、安南的京族。
有屬於壯侗語系的,如暹邏(泰國)的泰族、寮國(老撾)的佬族;也有屬於漢藏語系的,東籲(緬甸)的緬族。
天朝和印度,是整個東南亞M族的來源地。
從時間關系上來看,南島語系M族遷入東南亞的時間最早,在受到後來M族擠壓後,
向南渡過馬六甲海峽, 並一步步向整個南洋群島擴散。
這其中,各M族的來源地究竟是哪裡,又是個爭論不休的事情。
好在,這些太過久遠的血統問題,並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相同的Z族背景,也不會為這些M族的融合製造障礙,如印度那樣。
我們更加關心的,是進入文明時期的東南亞,是如何接受外來文化影響,印度在這當中,又發揮了什麽樣的作用。
海洋貿易是遠距離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
印度半島漫長的海岸線,以及身為西方貿易,重要產品出口地的地位,使其很早就成為了,世界海洋貿易的重要參與者。
開放性結構及內部的分裂性,也是印度半島,能夠發展海洋貿易的重要原因(有多元文化、經濟形式共存的空間)。
就這一點來說,東南亞的情況與印度類似。
只是基於印度的文明層級更高,東南亞地區的這個地緣特點,更容易使之成為外來文化的接收地。
同時,征服了恆河下遊的印度雅利安文明,也通過陸地線路,經緬北向中南半島滲透。
這雙重優勢,使得印度文化,在東南亞的早期傳播,要比天朝更為據優勢。
側重於自身大陸屬性的中央之國,更多只是在安南半島北部的紅河平原佔據優勢。
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宗J信仰幾乎是,每一個M族文化的必然組成部分,也因此成為了文化滲透的主體。
經由貿易傳播,最遲在公元前的印度孔雀帝國時代,印度J和佛教,就已經成為東南亞很多地區的主要宗J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