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移民全球》第902章:米國的建立(21)
食物禁忌是這種設定主要形式。

比如:綠教對豬肉的禁忌、印度教婆羅門階層的素食主義。

而每種禁忌背後,又都有著地理環境因素。

綠教原始的遊牧屬性,而豬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印度恆河流域濕熱的氣候環境,不利於肉類的保鮮,就是這兩種食物禁忌形成的初始原因。

TZ教徒們則在每年“復活節”前,有一個長達40天的齋戒期,被稱之為“四旬期”。

對於守齋之人,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不能吃肉。

然而,任何禁忌在理論上,都有繞過的可能,尤其在它跟人的生理需求發生衝突時。

就TZ教的齋戒來說,肉類被限定在了,所謂“熱血動物”范圍,魚類則不在此范圍內。

這意味著,在TZ教統治下的歐洲,即使你不喜歡吃魚,每年最起碼也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必須以魚類為主要食物來源,除非你能忍受吃素。

每一種習慣,都是特定環境需要養成的,味蕾也是如此。

比如,我國有很多,在某地人食之如甘露,比如京城的豆汁,外地人避之不及的地方性美食。

如果出於Z治或者宗J需求,使得全國人民在某一個時段,不得不選擇的話,相信都有機會,成為全國性“美食”的。

被送上餐桌的海魚,有大半都是來自於,北大西洋的寒冷地帶的鱈魚。

這些鱈魚在被風乾,或者用來自地中海的食鹽醃製之後,成為了西歐地區,重要的熱量和蛋白質來源。

順便說下,我認為歐洲人之所以那麽渴望得到香料,是因為香料,可以用來延長這些海中食物的保鮮期。

其實純粹從儲存食物的角度,香料的需求,整體算是一種奢侈品而不是必須品。

更鮮為人知的是,由於歐州人隻對魚肉感興趣,那些國人可以用筷子和複雜烹調手法,做成美味的魚頭,通過會被製成魚粉喂牛,間接為歐洲人的身體補充蛋白質。

如果說,“河狸”是加拿大的國獸,那麽,“鱈魚”則幾乎可以算得上,是英國人“國魚”了。

19世紀的英國人,在“聽說下雨天,鱈魚條和土豆炸著吃更配”後,做法簡單、熱量豐富的“炸魚薯條,遂”遂成長為英國的“國菜”。

當然,這只是個玩笑了。

反正英國人在飲食問題上,也不是第一次被後世人們嘲笑。

英國人當時所食用的鱈魚,有相當部分來自於北美附近海域。

不過,幫助五月花號和清J徒,完成登陸工作的“鱈魚灣”,並不是鱈魚的主產地,

讓歐洲人大開眼界的鱈魚產地,其實也不在聖勞倫斯灣,而是在“紐芬蘭島”東南。

請看下圖,這張能夠顯示海洋的地形圖,圖中標出了紐芬蘭島東南,有一塊面積比之大一些的倒三角淺灘區。

這一盛產鱈魚的淺灘,被稱之為“紐芬蘭大淺灘”。

在海洋漁業中,這片水深僅25-100米的海底高原,是如此的著名,以至於人們在稱呼它時,甚至不需要紐芬蘭這個前綴,而直稱其為“大淺灘”。

從漁業角度命名的話,“大淺灘”又被稱之為“紐芬蘭漁場”。

海洋是魚類的天堂,但並不是所有海區,都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

溫帶大陸架海區,是漁業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

比如,在面積遼闊的南海地區,真正能夠為漁民們帶來收獲的,還是那些島礁周邊的淺海區,特別是瀉湖之中。

陽光、土壤、水資源,是影響陸地植物生長的三要素,並通過食物鏈,影響到動物結構,

海中生物的生長,同樣受這三要素影響。所謂大陸架,通俗點講,就是大陸在海面之下的延伸,在某一個地質或者歷史時期,甚至會露出海面成為大陸。

這一地理特性,使得大陸架距離海面,都不會太深,通常不會超過200米,並且越接近大陸越淺。

處在海洋食物鏈底端是的是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及海底的淤泥提供養分。

大陸架的水深,使得浮遊植物,不僅更容易完成光合作用,也更容易從海底得到養分。

另外,僅從與大陸的距離來說,大陸架地區的漁業資源,也更容易為人類所捕撈。

當然,就像陸地上的農田、草場有質量之分一樣,也並不是每一處大陸架,都有機會成為優質漁場的。

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總計有四處公認的優質漁場,除了我正在講解的, 加拿大“紐芬蘭漁場”以外,

還包括有:秘魯的“秘魯漁場”、倭國的“北海道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

一個漁場能夠脫穎而出,肯定是因為它比別的海區,擁有更豐富的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以及以其為食的浮遊動物。

有趣的是,能夠讓浮遊生物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正是剛才與陸地植物生長相比較時,所缺失的一個要素——水。

難道是這四大漁場所處的海區,海水特別的優質,特別有利於浮遊植物的生長?當然不是。

這裡說的“水”,指的是“洋流”。

上述四大漁場,除秘魯漁場以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處在寒流與暖流的交匯之處。

寒流與暖流的相遇,會使得上下層海水進行交換,上泛的海水,將海底所富含的營養鹽類,

帶至浮遊生物所生長的上層海水中,從而使得土壤與陽光,這兩大要素的結合趨於完美。

至於秘魯漁場,實際也是因為寒流上泛,能夠將海底的營養物質,帶至上層海水。

只不過,造成海水交換的因素,並非是有對向而來的暖流,而是來自從陸地深處,吹向海洋的“東南信風”。

以紐芬蘭漁場的位置來說,你們很容易想到它並不缺少寒流。

從北極方向而來的寒流,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命名。

在格陵蘭島海域被稱之為東、西“格陵蘭寒流”;流到巴芬灣,就被叫作“巴芬寒流”。

至於把“大淺灘”海底營養物質帶出的寒流,則是來自紐芬蘭島之北的“拉布拉多寒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