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移民全球》第585章:我們的航路(41)
盡管鄭C功的最初動機,並不是為Z央之國開疆擴土,而是因為在D陸複明無望,退而求其次的經略大員。

但在歷史的變遷中,地緣結構的變化,有時就是這麽吊詭。

很多時候一個政權的失敗,反而被動式的,促成了族群的擴張,使得原本未被重視的邊緣板塊,得到了開發。

一如西晉覆滅後,造成的“衣冠南渡”現象,對長江以南地區的大規模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樣。

另一個與大員有關的案例,是20世紀中,舊政權對大員的經營,使之在通行語言和文化上,極大拉近了與華夏核心文化的距離。

考慮到之前半個世紀,大員島剛剛經歷過一次倭國化,這次文化意義的衣冠南渡現象,在地緣層面無疑造成了深遠影響。

以至於D陸地區後來興起國學熱時,大員地區的實踐和模式,很大程度成為了仿效對象,比如《弟子規》熱。

當然,Z治上的長時間割據,不可避免造成了“TD”的心理的蔓延。

只是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說,大員島的割據狀態,與天朝歷史上的其它割據政權,並沒有本質區別。

即使後世的“世界”概念,已經與Z央之國,獨大於亞洲東部的時代有所不同,亦無法改變“大一統”,結局的再次出現。

現在,還是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大員島吧。

1661年4月,代表我朝的25000名明鄭官兵、數百艘船隻。

由當年鄭Z龍擊敗荷蘭艦隊的仙洲島-料羅灣啟航,向澎H列島進發。

這一年,可以被視作大員島,進入Z央之國地緣Z治版圖的起點。

由於之前荷蘭人早已與我朝方面達成協議,完全放棄在澎H列島的軍事存在,因此鄭C功軍隊入駐澎H,並沒有遇到阻礙。

駐守的荷蘭人,其實已經預感到鄭C功有可能攻島,尤其在明鄭幾次北伐失敗之後。

這一擔憂,使得大員荷蘭當局,很早就希望能夠增強大員的守備。

然而遠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島公司高層,卻並沒有感覺到風險即將到來。

駐守大員的荷蘭軍隊數量,長期只能維持著1000人左右的規模。

一個技術上的原因,在於荷蘭的人力資源著實有限。

從印渡洋到環Z國海的整個東印渡公司特許經營范圍內,荷蘭東印渡公司的總兵力只有8000人左右。

除去那些常駐一地的兵力,能夠用以應對各據點異動的機動兵力,在就只有1000余人。

這樣一算,駐守大員的兵力本身已經不算少的了。

如果說荷蘭東印渡公司在戰前,完全沒有向大員派出過增援力量,也是不公平的。

在距離鄭C功開始渡海還有一年時間時,荷台當局觀察到原來在島南經商的華人商賈,開始大規模的轉移財產和家屬。

由此判斷出危機將至,並向巴達維亞總部發出了救援信號。

一支由12艘船、600余名所組成的援軍於1660年7月抵島。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員荷蘭當局,難以判斷鄭C功具體的攻島時間。

以至於援軍在盤桓數月後失去耐性,在留下4條船和500余名士兵後返回了爪哇。

這次增援,使得駐守大員的荷軍總兵力增至1500余人。

盡管在鄭C功攻島之前,荷蘭人的兵力有所增加,但從人數上來說,攻島的明鄭軍隊,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

武器看起來是荷蘭人可以倚重的技術優勢。

不過料羅灣海戰已經證明了,鄭氏家族,完全可以向其它歐洲國家,

購買先進武器。這其中,主要是大炮,以拉平雙方的技術差。

出於與天朝方面搞好關系,並且壓製競爭對手的想法,身在澳M的葡萄牙人,是很樂意充當供貨商的。

在最後的決戰之前,鄭C功就曾從仙洲、鷺島,調運了45門大炮赴大員前線,而這些大炮便都是從澳M購買。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葡萄牙人的做法無可厚非。

更何況,自從荷蘭人染指亞洲之後,雙方就已經不再是朋友了。

即使在控制大員後,荷蘭人也一直沒有放棄過,謀奪澳M的想法。

就像剛才提到的荷蘭援軍,其實在出發之前,就把再次攻擊澳M作為了備選方案。

甚至可以說,在始終不相信危機將至的巴達維亞當局看來,澳M才是這次出征的主目標,大員之行只是為了有個交待罷了。

只不過,在大員的荷當局的極力反對下,這些援軍未能前往澳M罷了。

現在,真正能夠幫助荷蘭人保住大員的,就只有“地利”了。

人數和裝備,從來不是決定勝利的唯一因素,無論在陸地還是海上,地理因素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於海上貿易線的維護者來說,能夠控制重要水道的港口,是至關重要的支點。

依托構築於港口之上的城堡,以及優於艦炮射程的岸炮,攻陷一個港口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我之前說過,荷蘭人在大員構築了兩座主要城堡:R蘭遮城和C嵌城。

在明鄭攻台之役中,這兩座城堡成為了勝負的節點。

不過這背後的戰略、戰術原因卻少有人知。

先來看看二者的位置關系,R蘭遮與C嵌兩城的直線距離為4000多米。

事實上,從荷蘭人初登大員的1624年算起,一直到離開大員的1661年這37年間。

這一地區的地形地貌,就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這些變化對雙方的戰事,亦造成了重大影響。

對接澎H列島,以吸引天朝商人前來貿易,是荷蘭人選擇在J南平原,建立殖民點的主要原因。

基於這個理由,自濁水溪起到T南市,有超過100公裡的岸線可供選擇。

從經營海上據點的角度來說,避風和防禦是兩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此來說,17世紀初的T南市沿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蘭遮城是一個內海。

這片內海,被後人稱之為“T江內海”。

在17世紀初,其靠近台灣海峽一側的外圍,是由總數為11個的一系列沙洲所圍就,由北至南分別被國人命名為:

海翁線、加荖灣、隙仔、北線尾、大鯤身、二鯤身……直至七鯤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